想想我也很久沒有寫音樂了耶......。這應該算是好消息~
我不太會對於「差異」提什麼看法,較常對「不同意」有其它意見。以前看台灣新聞,常覺得為什麼斷手腳的那麼多。明明有很多事可以做,看起來好像開罵的不用做就高人一等。一段時間譙著譙著,創業界及流行樂壇似乎漸漸走出自己的步調,我當然就不好挑剔什麼啦~。
當然有些自斷經脈的事還是持續著...
林義雄不給中時記者採訪事件》在一個記者等於腦殘的時代,罵記者比共同改造媒體環境或許容易許多吧
流行樂壇是我比較有興趣的項目。不過我沒什麼文化細胞,樂評、影評、書評什麼的寫不太出來。總覺得投緣的各有各的好,不投緣的有創作者自身的觀點。無法分辨好壞怎麼稱得上「很有興趣」喔?hmm....怎麼說呢.....,我在流行樂壇看到一種「可能性」吧。而它的發展跟我期待中的世界越來越接近。
我期待的是.....充滿音樂的世界?
哈哈~那個我怎麼懂......。我期待的是一個更為平等的世界。所以我對於理解與解釋概念間的差異非常有興趣。流行樂壇則是我覺得最有可能達成的領域。(不是慈善、資本或宗教...嘿嘿~~。)
雖說對文藝不是很懂,音樂的偏好還是有的。本王少聽慢歌,少聽自憐歌,少聽悲情歌。這樣就打死一大票熱榜歌曲,我也直接被踢進小眾了。幸好我喜歡的組別中有大眾化代表,(或者說看起來會走向大眾化的代表,)歌曲幾乎全上網,專輯及演出票還是可以搶到頭破血流的五月天,以及MP魔幻力量及八三夭。動態不錯的麋先生也頗有意思。另外 one ok rock, fall out boy, imagine dragons 也蠻好。( OS: 啊那不就是吵死人?!)這些都列在我的睡前搖籃曲~~。
我是很想當「大眾」的。不是故意選成「小眾」,然後像貴族群一樣自以為品味高,了不起。我也搞不懂對別人來說跟呼吸一樣簡單的「成為大眾」,對我來說會難到變成一種願望.....。
我略略也看了華研,也看了滾石,不過我覺得進展最有意思的,還是相信音樂集團。相信音樂旗下歌手樂團都非常有個人風格。早期當然不像當紅藝人,例如蔡依林,林俊傑(抱歉...我認識得不多.... (QAQ),)還是廣告信(聽別人是這麼說 (QAQ) ...)那樣,一貼文在社交媒體,就幾萬個讚。但是他們都會抽空貼點句子,支持者們也更熟悉他們自身的個性及成長。他們的正式巡演或活動演出,與其說是光環下鄉,還不如說是佈道大會。就連僅僅在相音待過或受邀過的樂團,例如八三夭及麋先生,也都很有這類風格。他們的演出,不只是展現才華,更有一層是擴張信念。傳遞著他們身為創作者,在這個世間所相信著的事物。對搖滾樂不排斥(而且搶票不至於會吐血)的話,去參加一次五月天的演唱會,大概就能理解何以創作者的自豪,幾乎能演變成華語流行音樂界的麥加。
除了自己旗下的簽約群組,相音也協助他們所欣賞的,非簽約,甚至是尚在獨立更生,還簽不到約的音樂人及團體,給予舞台,拓展知名度。這是很多大牌音樂出版公司或經紀公司不會/不願去做的事。
我常覺得資本化世代,常常在產業中做得最大的,最有可能親自剷斷產業根基。例如音樂大廠,他們可能簽了很多藝人,很多創作人,但也很多冰起來。他們為了一個最有可能大賣的藝人做最昂貴的包裝,而那些被冷落的組別,連創作都胎死腹中。
而資訊化產生的分享世代,則是才華外露,就算餓扁扁也要現一下。Google 至今依然是這種風格。去做,去試,再決定專案要不要留。然後獨立創作者終於能跟資本家站在同一起跑線:直接面對閱聽人,及自己的預算書。
其中最有意思的,我覺得就是跨幅兩個月的犀利趴.....。
老闆們說年年賠錢..... 我覺得有賺錢比較奇怪......。我記得...犀利趴一開始的規模,是三五天,演出組別在休息室自己準備夜市活動。前場聽得盡興,後場玩得痛快。那時候,買票看音樂祭好像還沒那麼盛行。
突然...大概在前年,犀利趴變兩個月......(▔口▔|||)。雖然我沒在相信音樂工作,我都在想會不會辦完公司就倒了.....。蠻好,老闆們很會賺錢......。
今年..... 這樣的規模...
這樣的卡司...
(▔口▔|||) ........
一定要賭這麼大把嗎?不會太囂張嗎?
我想老闆們出血出習慣了........
說真的,我還真想去看啊......。除了搶票可能會吐血的緊張要克服.....。(os: 你先要克服的是距離吧.......。)
我在想,其中有常辦演唱會的重量級藝人。犀利趴是一個實驗場合,有沒有可能,他們也安排實驗型演出呢?不算是「為了犀利趴」而設計的規格,而是「他們未來想成為的,卻不太好在專場實驗」的規格。犀利趴本身就是較為特別的存在,是一種流行音樂界對未來的想望。不好好擅用它獨特的風格就可惜了。
預祝至少打平啊~
我不太會對於「差異」提什麼看法,較常對「不同意」有其它意見。以前看台灣新聞,常覺得為什麼斷手腳的那麼多。明明有很多事可以做,看起來好像開罵的不用做就高人一等。一段時間譙著譙著,創業界及流行樂壇似乎漸漸走出自己的步調,我當然就不好挑剔什麼啦~。
當然有些自斷經脈的事還是持續著...
林義雄不給中時記者採訪事件》在一個記者等於腦殘的時代,罵記者比共同改造媒體環境或許容易許多吧
流行樂壇是我比較有興趣的項目。不過我沒什麼文化細胞,樂評、影評、書評什麼的寫不太出來。總覺得投緣的各有各的好,不投緣的有創作者自身的觀點。無法分辨好壞怎麼稱得上「很有興趣」喔?hmm....怎麼說呢.....,我在流行樂壇看到一種「可能性」吧。而它的發展跟我期待中的世界越來越接近。
我期待的是.....充滿音樂的世界?
哈哈~那個我怎麼懂......。我期待的是一個更為平等的世界。所以我對於理解與解釋概念間的差異非常有興趣。流行樂壇則是我覺得最有可能達成的領域。(不是慈善、資本或宗教...嘿嘿~~。)
雖說對文藝不是很懂,音樂的偏好還是有的。本王少聽慢歌,少聽自憐歌,少聽悲情歌。這樣就打死一大票熱榜歌曲,我也直接被踢進小眾了。幸好我喜歡的組別中有大眾化代表,(或者說看起來會走向大眾化的代表,)歌曲幾乎全上網,專輯及演出票還是可以搶到頭破血流的五月天,以及MP魔幻力量及八三夭。動態不錯的麋先生也頗有意思。另外 one ok rock, fall out boy, imagine dragons 也蠻好。( OS: 啊那不就是吵死人?!)這些都列在我的睡前搖籃曲~~。
我是很想當「大眾」的。不是故意選成「小眾」,然後像貴族群一樣自以為品味高,了不起。我也搞不懂對別人來說跟呼吸一樣簡單的「成為大眾」,對我來說會難到變成一種願望.....。
我略略也看了華研,也看了滾石,不過我覺得進展最有意思的,還是相信音樂集團。相信音樂旗下歌手樂團都非常有個人風格。早期當然不像當紅藝人,例如蔡依林,林俊傑(抱歉...我認識得不多.... (QAQ),)還是廣告信(聽別人是這麼說 (QAQ) ...)那樣,一貼文在社交媒體,就幾萬個讚。但是他們都會抽空貼點句子,支持者們也更熟悉他們自身的個性及成長。他們的正式巡演或活動演出,與其說是光環下鄉,還不如說是佈道大會。就連僅僅在相音待過或受邀過的樂團,例如八三夭及麋先生,也都很有這類風格。他們的演出,不只是展現才華,更有一層是擴張信念。傳遞著他們身為創作者,在這個世間所相信著的事物。對搖滾樂不排斥(而且搶票不至於會吐血)的話,去參加一次五月天的演唱會,大概就能理解何以創作者的自豪,幾乎能演變成華語流行音樂界的麥加。
除了自己旗下的簽約群組,相音也協助他們所欣賞的,非簽約,甚至是尚在獨立更生,還簽不到約的音樂人及團體,給予舞台,拓展知名度。這是很多大牌音樂出版公司或經紀公司不會/不願去做的事。
我常覺得資本化世代,常常在產業中做得最大的,最有可能親自剷斷產業根基。例如音樂大廠,他們可能簽了很多藝人,很多創作人,但也很多冰起來。他們為了一個最有可能大賣的藝人做最昂貴的包裝,而那些被冷落的組別,連創作都胎死腹中。
而資訊化產生的分享世代,則是才華外露,就算餓扁扁也要現一下。Google 至今依然是這種風格。去做,去試,再決定專案要不要留。然後獨立創作者終於能跟資本家站在同一起跑線:直接面對閱聽人,及自己的預算書。
其中最有意思的,我覺得就是跨幅兩個月的犀利趴.....。
老闆們說年年賠錢..... 我覺得有賺錢比較奇怪......。我記得...犀利趴一開始的規模,是三五天,演出組別在休息室自己準備夜市活動。前場聽得盡興,後場玩得痛快。那時候,買票看音樂祭好像還沒那麼盛行。
突然...大概在前年,犀利趴變兩個月......(▔口▔|||)。雖然我沒在相信音樂工作,我都在想會不會辦完公司就倒了.....。蠻好,老闆們很會賺錢......。
今年..... 這樣的規模...
這樣的卡司...
(▔口▔|||) ........
一定要賭這麼大把嗎?不會太囂張嗎?
我想老闆們出血出習慣了........
說真的,我還真想去看啊......。除了搶票可能會吐血的緊張要克服.....。(os: 你先要克服的是距離吧.......。)
我在想,其中有常辦演唱會的重量級藝人。犀利趴是一個實驗場合,有沒有可能,他們也安排實驗型演出呢?不算是「為了犀利趴」而設計的規格,而是「他們未來想成為的,卻不太好在專場實驗」的規格。犀利趴本身就是較為特別的存在,是一種流行音樂界對未來的想望。不好好擅用它獨特的風格就可惜了。
預祝至少打平啊~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