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小心跌進美式漫畫。花了不少時間,卻不是看了多少本。彷彿打開了另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世界。一腳踏進大觀園,要專心走在步道上,對我來說還真是困難的任務...。
從小由日本漫畫陪伴長大,美式漫畫在我看來總有那麼點粗糙。不美型,不精細,現實世界人物外型的缺陷與粗暴都沒有修飾掉。日式漫畫看起來就那麼明亮乾淨。然而,凡事都有發展到極限的時候。就像我爸從年輕時就很喜歡看電影,直到我有一天回家聊起哪部影片,他突然說,電影看來看去,新片差不多就那樣。跟媽媽聊起鬧街上的衣服,她說以前就流行過了。確實,服飾很經典啊。連設計展都會標示是哪種風格的復古風。
日式動漫在近年來的強勁發展之下,亦深受社會演變的影響,透露出深植於文化中的缺陷。(在此指稱缺陷,並非誤解。例如,當鯨豚被列為保育類動物,日本卻以傳統為由依舊盡情補殺。我不認為這是對相異文化的排斥,而是這樣的文化很劣質。)漸漸的,日漫看得比較少了,卻不是因為我「長大了」,「成熟了」。而是跟我失去電玩遊戲一樣的感受,它走向閉鎖與侷限。我失去了一種朋友。
日前想省車票,隨意找當時活動範圍附近吸引我的地方。第一次拜訪當地一個小型圖書館。那個區域東亞人不少,延路看到日本報社,韓國電腦耗材店及中文雜貨店。圖書館中也蠻難得的,看到一整排的日本漫畫英譯本。再多走幾排書櫃,看到一個書架放滿美式漫畫。我一直沒看過美漫,原來這種書也會有人捐,會出現在架上,拿一本回來看看也好。隨手拿了排在架上的一本,《World of Mars》.
回家雜事做完後,終於坐下來翻翻。翻開封面第二頁就讓我有些震驚。我確實是會看前言,推薦序的人。稍微看一下,我會知道這本書該期待什麼。我第一次看到漫畫的參與者寫的不是主筆及助理,而是整批製作群。書上列了劇本,藝術家,彩繪師,分鏡師,文字藝術師,etc. 這些職稱很像在哪裡看過?沒錯,影片制作。對美漫來說,規格機乎等同於影片。
因此,我對美漫的期待突然提得很高。我幾乎是一格一格看的。看的不只有台詞與角色,還看了場景設定,美術設定等細節。也許不該說日漫沒有那些,但是日漫的環境常常是不重要。就算有神有鬼有惡魔,都是人的模樣。《World of Mars》這本合輯(四篇),人物屬於塑描,上色屬於寫生,加上對於異世界的描繪,非常美麗。與其說它是漫畫,還不如說是電影劇照。
其實我覺得揮拳那一張比較有震憾力。不過這兩張背景比較清楚。
後來在書店 Chapter One 特別去找了美漫區。店內把日漫跟美漫分開。確實,以完成度來看,畫冊的確跟日式漫畫是不同等級。日式漫畫本身也有出畫冊,他們確實也給予這兩種出版類型不同的待遇及價位。而美漫大部份是畫冊。日漫書架區稱為 Manga,美漫書架區稱為 Graphic novel。這兩架都不屬於青少年或幼童讀物,而是成人讀物。在書店中看了更多美漫出版社及主題。例如 Batman 屬於 DC Image出版社,Iron man 屬於 Marvel. Vertigo 走得比較屬於恐怖片風格。The walking dead 電視劇也轉介到 image comics出版社製作美漫版本。Microsoft 知名遊戲 Halo 由 Marvel 繪製漫畫劇情。A Game of Thrones 在影集成名之後,由 Dynamic Entertainment 繪製美漫版本。的確,我不像去看漫畫,而是去做市場調查......。其實我在介紹《World of Mars》給懶懶時,有查到過它的另一合輯《Princess of Mars》曾被翻拍成電影。
之後,再次去圖書館換書時,想坐下來休息一下,(畢竟2km 不是怎麼短距離的步行...,)翻了一本《Rasl》來看。這本是很少見的黑白漫畫。運也也很好的是,回家寫探險日誌時,查到《Rasl》是暢銷書。它的故事線已獲選翻拍為科幻類電視劇。
翻那麼多本之後,突然發現美漫繪圖有意思的地方。《Rasl》還要說畫得「美」,就太對不起自己的良心了。很可惜我沒注意 《Rasl》的製作團隊。畫面真的太吸引我了。我是看第二部合輯,整部故事來說的第五篇。一開始就畫到軍艦打撈到漂流的救生艇,上面的人看起來有四隻手,船員們不敢下去救援。而後的意外事件,船員們很大部份身體被融合進物體裡了。接下來的打鬥,一個長得很像蜥蜴的人,確實仍是個人形。畫面停留在拳頭打中對方的表情。
畫得不美,但是那樣的表情非常有感受力。我乍看之下覺得,怎麼會把五官及線條畫那麼誇張?仔細研究表情,不自主地自己的臉也會模仿一下,(我想...很多人都會不由自主地跟著注意力變化吧...。例如玩賽車時想越過畫面中的遮擋往下看,頭就忍不住一直抬高...。)表情一變,似乎就感受得到角色有多驚恐,多憤怒,多悲慟。之前在書店翻了 Marvel 的 《guardians of the galaxy》就很有這種感觸。
另一個特徵,你看著角色,彷彿可以猜得到現實世界的身份。例如不必畫得全黑,就知道這個女性是非裔。Rasl 本人,很像是印地安血統。女科學家,很像是正統白人。而那個歪頭的小女孩,再怎麼看都覺得脆弱又不正常。日漫的主角們,有時候是很難以區辨的。因為本來就沒有真人特徵。而正向特徵在畫家的美感中就只有那幾種。
第三個特徵,變型也依然很有生物架構。例如在《World of Mars》的四臂綠人,其實男女有別。雖然他們都只需要穿一條屁股的布縵就好,女性也沒有胸部。例如《guardians of the galaxy》的獨眼凸肚單腳外星人,也是有舞孃啊!多眼外星人,眼睛長在貌似捲髮管的末稍。如果有看過選秀節目《Face Off》,大概可以一窺洋人在異型容貌上的解離人形及依然符合生物性。很有創意,也給人無限想像。這些形貌如果存在,應該是合理的。是不是,人類是那麼孤獨,其實非常渴望與不同物種溝通呢?
萬物有靈論,跟日漫帶起的社會隔離阿宅風,確實是很大的差距。並不是我覺得阿宅有什麼不好,我也很接近阿宅。尤其在傷害案一發生後,媒體又開始獵巫,對阿宅亂貼標籤。對於不懂的事,不要隨便把別人畫圈圈。這是刻意塑造的割與孤立。就像社會看不順眼娶不起老婆的,沒打算生養小孩的,那些居留台灣的東南亞族裔。能溝通的都不想溝通了,還談萬物有靈論?除了養小鬼下降頭,大概沒什麼興趣。
而美漫的故事的確很像美劇,故事架構及標的都很大。而日漫及影劇蠻常給我標的範圍太小的感覺。茶壼內的風暴,爆完後,原來是小事,一笑泯恩仇.....。例如我現在看《Halo》,第一篇,政府為了培養可以打贏反抗軍的生力兵,去研究人民的基因,綁架了75名資質非常優良的小孩。那些小孩除了訓練,還兼人體實驗。以數據來說,應該不到一半能活過訓練結束。我覺得很像看影集,真的很期待接下去看。
現在我是有點想買幾本美漫來看。印刷版屬於畫冊,其實很貴...。例如《Halo》這本四篇合輯就是美金20元。找了 Marvel 網站,他們也出電子版,單篇一本美金4元。是不是便宜得找到實體版才能確定。因為 Amazon 新書的印刷版跟電子版,價格上沒什麼差距。有時書店促銷價會比電子版便宜...。
研究了一下美漫風格及出版社,發現北美這裡的創意產業競爭非常激烈。並不像台灣可以做萬年劇,或是兩岸選秀節目可以同一標題一直做一直做。北美這裡電視劇都有審查,這一季不好,下一季就再見。而他們劇情替補來源,不只是作家,不只是編劇,連漫畫及電玩都有機會列入美劇長篇來發展。而美劇及電影也有成功後被改編到其它創作版本的情形。例如電影Divergent,飢餓遊戲 及 哈利波特就是從小說而來。迪士尼的 Stitch 也在電影之後馬上被轉成卡通連續劇。 他們內容產業的規模及結構,其實是很深厚的廣泛連結。即使在這樣的連結之下,仍有遺珠讓人只能選擇去看它原創的版本。(或是電影拍得不夠好,人們乾脆去看原版本。)
研究暫時告這個段落。台灣影劇業加油啦。真的不是沒錢,也不是連小牌都沒人。我一直覺得嚴重的是內容不夠...。如果美劇的產業規模有這麼浩大,台灣就真的不要只會抱怨錢的問題。
從小由日本漫畫陪伴長大,美式漫畫在我看來總有那麼點粗糙。不美型,不精細,現實世界人物外型的缺陷與粗暴都沒有修飾掉。日式漫畫看起來就那麼明亮乾淨。然而,凡事都有發展到極限的時候。就像我爸從年輕時就很喜歡看電影,直到我有一天回家聊起哪部影片,他突然說,電影看來看去,新片差不多就那樣。跟媽媽聊起鬧街上的衣服,她說以前就流行過了。確實,服飾很經典啊。連設計展都會標示是哪種風格的復古風。
日式動漫在近年來的強勁發展之下,亦深受社會演變的影響,透露出深植於文化中的缺陷。(在此指稱缺陷,並非誤解。例如,當鯨豚被列為保育類動物,日本卻以傳統為由依舊盡情補殺。我不認為這是對相異文化的排斥,而是這樣的文化很劣質。)漸漸的,日漫看得比較少了,卻不是因為我「長大了」,「成熟了」。而是跟我失去電玩遊戲一樣的感受,它走向閉鎖與侷限。我失去了一種朋友。
日前想省車票,隨意找當時活動範圍附近吸引我的地方。第一次拜訪當地一個小型圖書館。那個區域東亞人不少,延路看到日本報社,韓國電腦耗材店及中文雜貨店。圖書館中也蠻難得的,看到一整排的日本漫畫英譯本。再多走幾排書櫃,看到一個書架放滿美式漫畫。我一直沒看過美漫,原來這種書也會有人捐,會出現在架上,拿一本回來看看也好。隨手拿了排在架上的一本,《World of Mars》.
回家雜事做完後,終於坐下來翻翻。翻開封面第二頁就讓我有些震驚。我確實是會看前言,推薦序的人。稍微看一下,我會知道這本書該期待什麼。我第一次看到漫畫的參與者寫的不是主筆及助理,而是整批製作群。書上列了劇本,藝術家,彩繪師,分鏡師,文字藝術師,etc. 這些職稱很像在哪裡看過?沒錯,影片制作。對美漫來說,規格機乎等同於影片。
因此,我對美漫的期待突然提得很高。我幾乎是一格一格看的。看的不只有台詞與角色,還看了場景設定,美術設定等細節。也許不該說日漫沒有那些,但是日漫的環境常常是不重要。就算有神有鬼有惡魔,都是人的模樣。《World of Mars》這本合輯(四篇),人物屬於塑描,上色屬於寫生,加上對於異世界的描繪,非常美麗。與其說它是漫畫,還不如說是電影劇照。
其實我覺得揮拳那一張比較有震憾力。不過這兩張背景比較清楚。
合輯內封面之一
後來在書店 Chapter One 特別去找了美漫區。店內把日漫跟美漫分開。確實,以完成度來看,畫冊的確跟日式漫畫是不同等級。日式漫畫本身也有出畫冊,他們確實也給予這兩種出版類型不同的待遇及價位。而美漫大部份是畫冊。日漫書架區稱為 Manga,美漫書架區稱為 Graphic novel。這兩架都不屬於青少年或幼童讀物,而是成人讀物。在書店中看了更多美漫出版社及主題。例如 Batman 屬於 DC Image出版社,Iron man 屬於 Marvel. Vertigo 走得比較屬於恐怖片風格。The walking dead 電視劇也轉介到 image comics出版社製作美漫版本。Microsoft 知名遊戲 Halo 由 Marvel 繪製漫畫劇情。A Game of Thrones 在影集成名之後,由 Dynamic Entertainment 繪製美漫版本。的確,我不像去看漫畫,而是去做市場調查......。其實我在介紹《World of Mars》給懶懶時,有查到過它的另一合輯《Princess of Mars》曾被翻拍成電影。
之後,再次去圖書館換書時,想坐下來休息一下,(畢竟2km 不是怎麼短距離的步行...,)翻了一本《Rasl》來看。這本是很少見的黑白漫畫。運也也很好的是,回家寫探險日誌時,查到《Rasl》是暢銷書。它的故事線已獲選翻拍為科幻類電視劇。
翻那麼多本之後,突然發現美漫繪圖有意思的地方。《Rasl》還要說畫得「美」,就太對不起自己的良心了。很可惜我沒注意 《Rasl》的製作團隊。畫面真的太吸引我了。我是看第二部合輯,整部故事來說的第五篇。一開始就畫到軍艦打撈到漂流的救生艇,上面的人看起來有四隻手,船員們不敢下去救援。而後的意外事件,船員們很大部份身體被融合進物體裡了。接下來的打鬥,一個長得很像蜥蜴的人,確實仍是個人形。畫面停留在拳頭打中對方的表情。
畫得不美,但是那樣的表情非常有感受力。我乍看之下覺得,怎麼會把五官及線條畫那麼誇張?仔細研究表情,不自主地自己的臉也會模仿一下,(我想...很多人都會不由自主地跟著注意力變化吧...。例如玩賽車時想越過畫面中的遮擋往下看,頭就忍不住一直抬高...。)表情一變,似乎就感受得到角色有多驚恐,多憤怒,多悲慟。之前在書店翻了 Marvel 的 《guardians of the galaxy》就很有這種感觸。
另一個特徵,你看著角色,彷彿可以猜得到現實世界的身份。例如不必畫得全黑,就知道這個女性是非裔。Rasl 本人,很像是印地安血統。女科學家,很像是正統白人。而那個歪頭的小女孩,再怎麼看都覺得脆弱又不正常。日漫的主角們,有時候是很難以區辨的。因為本來就沒有真人特徵。而正向特徵在畫家的美感中就只有那幾種。
第三個特徵,變型也依然很有生物架構。例如在《World of Mars》的四臂綠人,其實男女有別。雖然他們都只需要穿一條屁股的布縵就好,女性也沒有胸部。例如《guardians of the galaxy》的獨眼凸肚單腳外星人,也是有舞孃啊!多眼外星人,眼睛長在貌似捲髮管的末稍。如果有看過選秀節目《Face Off》,大概可以一窺洋人在異型容貌上的解離人形及依然符合生物性。很有創意,也給人無限想像。這些形貌如果存在,應該是合理的。是不是,人類是那麼孤獨,其實非常渴望與不同物種溝通呢?
萬物有靈論,跟日漫帶起的社會隔離阿宅風,確實是很大的差距。並不是我覺得阿宅有什麼不好,我也很接近阿宅。尤其在傷害案一發生後,媒體又開始獵巫,對阿宅亂貼標籤。對於不懂的事,不要隨便把別人畫圈圈。這是刻意塑造的割與孤立。就像社會看不順眼娶不起老婆的,沒打算生養小孩的,那些居留台灣的東南亞族裔。能溝通的都不想溝通了,還談萬物有靈論?除了養小鬼下降頭,大概沒什麼興趣。
而美漫的故事的確很像美劇,故事架構及標的都很大。而日漫及影劇蠻常給我標的範圍太小的感覺。茶壼內的風暴,爆完後,原來是小事,一笑泯恩仇.....。例如我現在看《Halo》,第一篇,政府為了培養可以打贏反抗軍的生力兵,去研究人民的基因,綁架了75名資質非常優良的小孩。那些小孩除了訓練,還兼人體實驗。以數據來說,應該不到一半能活過訓練結束。我覺得很像看影集,真的很期待接下去看。
現在我是有點想買幾本美漫來看。印刷版屬於畫冊,其實很貴...。例如《Halo》這本四篇合輯就是美金20元。找了 Marvel 網站,他們也出電子版,單篇一本美金4元。是不是便宜得找到實體版才能確定。因為 Amazon 新書的印刷版跟電子版,價格上沒什麼差距。有時書店促銷價會比電子版便宜...。
研究了一下美漫風格及出版社,發現北美這裡的創意產業競爭非常激烈。並不像台灣可以做萬年劇,或是兩岸選秀節目可以同一標題一直做一直做。北美這裡電視劇都有審查,這一季不好,下一季就再見。而他們劇情替補來源,不只是作家,不只是編劇,連漫畫及電玩都有機會列入美劇長篇來發展。而美劇及電影也有成功後被改編到其它創作版本的情形。例如電影Divergent,飢餓遊戲 及 哈利波特就是從小說而來。迪士尼的 Stitch 也在電影之後馬上被轉成卡通連續劇。 他們內容產業的規模及結構,其實是很深厚的廣泛連結。即使在這樣的連結之下,仍有遺珠讓人只能選擇去看它原創的版本。(或是電影拍得不夠好,人們乾脆去看原版本。)
研究暫時告這個段落。台灣影劇業加油啦。真的不是沒錢,也不是連小牌都沒人。我一直覺得嚴重的是內容不夠...。如果美劇的產業規模有這麼浩大,台灣就真的不要只會抱怨錢的問題。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