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家狗年福祿壽喜燒~ (os: 等等那是什麼...)
最近改變創作模式及主題,很久沒來寫 blog 了。不過時事還是時不時有繼續工作。時事還是我認定的主要工作,不過目前不是那麼緊急了。本王是嫌麻煩的人,同一件事說兩次就覺得很無聊了。有時會因為一些小小的卻是蠻重要的進展,重複提到一個主題。但是如果這件事人們看起來越來越清楚,卻是無力改變的,就不是我的工作了。我常常說自己不是領導者也是這個原因。我做到的只有釐清,沒意願改變他人意志。例如美國的槍就是用來亂殺人的,美國人還覺得這是應該的,也真的不關我的事。這是文明水平的問題,我的生活環境,不論是台灣或加拿大,都覺得人命很重要。美國認為人命不重要,要炸敘利亞時才重要,那是美國人的共業。你會發現在稅改及健保也是延續這條路。但是那些貧困已經從公佈數據消失了,也將在切割及肅清下消失。我認為美國現在是要走中國過去的文革。不過,囉嗦這些有什麼用呢?
混沌需要釐清。已知就不需要廢話了。
去年至今看到一些蠻有意思的進展。
住房與孤獨
寂寞至今被英國認定為政策需要改善的文明病。但是從小就住在都市的我,覺得這是都市的通例。我沒多少跟其他小朋友在野外奔跑的童年。大概是我三四歲就流浪到幾百公久外的零食攤有關吧.....,我家政策是小孩安全就好,我家可以玩的還蠻多,可以吃的零食也很多,我不出門也真的沒什麼關係。當我離開資訊業之後幾年,才注意到多數人都覺得我這樣阿宅不正常......。能夠忍受我的怪理論的人,說真的,並不多。想把我扭回「正軌」的人很多。網路才是我找得到空氣的出口。我是常常恨不得一個人躲起來,好過有半個大便人在附近。我的生活一直是這樣,並不是我難相處,而是住久了就會有爛人來.....。大概上輩子也是樑子結得多吧....。我對「定居」真的很沒興趣。還住過一個地方,前半年住得好好的,突然有一天,一樓變成垃圾場。二三樓一些定居戶也很生氣,會去清,但是就是有人會把垃圾丟進來。我超慶幸只是租戶,不是屋主。
原來,大部份的人會覺得寂寞,會寂寞到上網也被極右派騙走。原來,他們要找的不是「懂的人」,而是「我們是一國的」。原來,我這種有能力才加責任的生活概念會讓人類絕種....。
要解決現代人感受到的寂寞,大概沒辦法像古早時代那樣,家裡生一大群來均貧。而是很古早的概念「大同世界」。這個世界並不「大同」,不同生活水平的人「大同」不起來。例如認為校園槍殺案不得不接受的惡,我跟這種族群完全大不同。在都市化及少子化的進展下,其實我覺得「共居」是很好的方案。
The future of home, from recycled apartment buildings to co-housing:
由 TED 貼上了 2017年8月26日
加拿大行之有年的老人住宅的年輕人版本。如果你需要朋友,真的不要是會騙你去當極右派敢死隊的朋友。在生活周遭,或工作過程中多交一些朋友,然後想辦法搬到一起住。有錢人會一起搬到豪宅住,難道不覺得貴婦名媛的感情好像都不錯嗎?那麼我們身為平凡人,為什麼不想這麼做?為什麼要去比較誰買到好房子,買到豪宅特價,進了好學區,然後大家都孤立無援?
能相處的人們,能住一起是最好的了。也因為彼此願意互相理解,有事需要協調時,會幫對方想辦法,也能盡量體諒不打擾他人。困難的大概是,如果搬來之後才發現對方是大便人,又不願意搬走。可能變得得勞師動眾,其他人全搬走.....。
我後來還是覺得比較喜歡住洋人區。雖然路上看到人禮貌上都要打招呼覺得有點麻煩,但是洋人區比較有公德心。當出現利益衝突時,洋人是一定會據理力爭的,所以不要認為洋人圈都很美好什麼的,也是會來陰的。但是洋人普遍有公德心,這就讓我平日好住。我不需要跟你很熟套交情,才能換到平靜的生活。在華人圈常常是遇到沒有公德心,平日就在消耗生活能量。但是有利益衝突時,沒有公德心的地方會讓你好過嗎?當然不會,別作夢了。
北美在極右派煽動謊言的風潮下,開始注意到人與人的連結是建立互相體諒的重要管道。於是有越來越多老舊更新朝著增加人際連結的方向前進。
Low rents and large buildings have drawn not-for-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new life to Industry Street in the former city of York
由 The Globe and Mail 貼上了 2017年11月26日
其實我在更早之前遊記寫到 new westminister 就有提到社區空間的重要變革。(還是沒寫?!怎麼沒查到!!??)在 2009年之後數年, new westminister 站一直是爛建案。它是在次貸公暴時發起的,爆掉後就一直是工地沒人要接手。大概在 14年以後,該市有發展出新方向,建築蓋好後的招商包括了社區學校,幼兒才藝,網路工作者辦公室(網 bar, 但用來打電動太貴),小型展場及特技訓練場地。一樓開出飲食區,也有專車載遊客到 west minister 以前的老城區。(我在陪朋友去一趟老城區的診所之後,才知道老城區發展很像 robson street, 在舊時代應該很繁榮。)之後這一區成為常態居民停留區。不論是學生,還是網路工作者,還是帶小孩來做體能訓練的父母,等待時間常常會去公共區玩個桌遊啦,去飲食區吃吃喝喝啦,打一下大型機台電玩啦。公共區還有時有編織店或花店的教學課程。而且過個馬路就是條漂亮的河岸步道。
一個地方,不只是住而已。都市不像傳統住宅區,每個人都住很大的房子,社區裡就這麼些人,住久了都會認識。現在有時一棟樓住戶就比傳統的一個住宅區還要多,再怎麼常出門,都是看到陌生人......。而這樣的公共區,就能讓人們依自己的嗜好找到共同話題,而且大家房子都小,不必到家裡來坐了。就在等小朋友/等電腦/等開課時,順便聚一聚,常見的人就會變成朋友了。
雖然我是練獨孤九劍(大誤),我也覺得城市規畫應該要這樣做。需要有公共區,而不是大家出個門都沒地方坐,想坐都要花大錢。這樣的都市太令人窒息。(以前聊都市商業有聊過。)其實人一般不冷漠。但是你沒有空間,就很難熟得起來。在寂寞中就容易被騙。
當社會都在說實體商城一個個沒落時,其實網路商店的營收加起來,是能印證加拿大在這兩年經濟力轉強。人們覺得上網買比較方便,也間接造成商場沒落。但在此同時,人們需要聚集的地方及理由。沒落商場的轉型,就成了治療寂寞文明病的契機。
Amid changes in retailing, developers are repurposing shopping-centre spaces for people to live and enjoy culture. From Globe British Columbia
由 The Globe and Mail 貼上了 2018年2月3日
德國有個有名的耶誕市集。人們真的都是去那裡買東西的嗎?要是我就不是。我不需要在家裡塞那麼多東西,但是我也想去市集逛逛,那裡看起來很好玩,有德國的獨特氛圍,有年節的氣氛。也就是說,商品不見得是賺到錢的條件。當一個區域的話題性足以把人拉過去,他不買商品也一定會花到錢。這些才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賺錢方案。幾乎所有商品都用宅配還比較不會撞壞.......。
城市鄉鎮都需要有空間,它可能不叫商場,但是它跟商場一樣,是一堆無聊人(?!)可以去休閒的地方。人心需要廣闊的視野來陶冶心性,但它不該只限於讀書還是冥想。 oakridge 區域開發商說的的確是對的,現代人需要的是生活方式。一個能與人建立連結,又不限於強制鄰居連結的公共區。
移出密集區
Corus-owned Global News has cut nearly 70 media jobs across Canada, with Vancouver taking the biggest hit.
由 The Globe and Mail 貼上了 2018年2月15日
產業轉型跟住房連動的變革, Global News 的轉型我覺得很值得注意。他這次裁員80 人,但是新開了 50個網路工作相關職缺。實質上裁員是 30人。而 Global News 提到了一個重要的概念:
因為他們要進入數位化轉型,所以不需要座落在高價地區。
Global News 一樣會在新聞發生地,例如人口密集的都市,雇用自由記者進行報導。職位減少最多的是大溫哥華區。其實也是加拿大境內房價最吐血飆漲的區域。在我看來,這種轉變並不是「削減工作機會」,而是真正明白數位化的實力,可以讓企業自行避開社會成本。
在數位環境之下,距離並不是資訊傳遞的限制。但是高價區真的是獲利減少止不了的血。不過對於 Nova Scotia 及 New Brunswick 刪除晚間新聞,就真的是減少工作量了......。它會被刪減的原因,八成就是人口不夠多.......。沒有新聞,閒置成本也不是省個房價就能補得回來。
題外話,對於這個話題我總是覺得很詭異。
「希望婆婆疼愛」的媳婦真的多嗎?你幾歲了?都當媽了還要當媽寶?我反對別人的兒子當媽寶,當然也反對女性當媽寶。別人的老人家就是老人家,是需要照顧的人,不是你去拜託她來照顧你的人。
大多數女性在生活上可以跟婆婆保持距離, 心理上卻不見得可以。 仍有許多女性潛意識覺得婆婆是第二個母親, 自然期待被婆婆疼愛,只是不願承認。 當期待受挫便惱羞成怒說不在意, 藉由逃避婆婆來逃避挫折感,關係愈來愈糟。
由天下讀者俱樂部貼上了 2018年2月19日
我很喜歡跟我媽出去逛街,就像跟好朋友出去一樣有趣。但是並不是所有好朋友,我都有機會跟他們出去逛街。我回家不會擺爛讓我媽忙個半死,這把年紀了,看到我媽在忙,我是會去幫忙的。但是我最喜歡跟我家人在一起的原因,是因為「我可以昏倒」。
我媽也是跟很多長輩一樣,會排這個排那個給我做。我都會盡量配合,直到我應付不來昏倒。我媽會注意到她對我的期待太多。雖她也會稍稍唸一下,平常她都做這一堆還不是很辛苦。我就說,「很辛苦就不要做了。真的。不要那麼累。」我真的不是賭氣,因為連我都昏倒了,你真的不要撐了。
當然我會昏倒不是沒有原因。因為我有我要做的事。然而,人與人相處,很常常是「我認為你想做的事不重要」。我家讓我感到最安心的地方,就是後來會體諒我,「雖然我覺得你的事不重要,但是你硬要做,難怪也會累。我覺得重要的事你就不用做那麼多了」。
我覺得在女性不該成為家奴之後,這樣的界限是需要的。就像丈夫真不想外面是老闆派工作,回家是老婆派工作。妻子也不喜歡平常就上班做老闆的工作,回家全年做家裡的工作,有婆婆來還有婆婆指派的加班工作量。
「你認為重要的事,我不見得有體力去做」。當妻子的不做婆婆要求的事,並不是就在家翹腳弄得一團亂。而是我平常怎樣能過日子,不做那些事也能過日子。婆婆的標準比較高,你可以做你要做的部份就好,不用照顧我。反正你要求那麼多也只是照顧你兒子,比起把我累死,不然你繼續顧?
「當婆婆的女兒」?不論從哪一方來說,我都覺得虛偽。
婆婆跟媳婦絕對不該是母女,就算是母女,現在也輪到女兒該照顧母親的階段了。如果你的夫家要求你拋棄自己的父母,我是不知道這麼絕情的女兒能生出多少同理心給自己的婆婆。如果媳婦不是賣過去的奴隸,行有餘力,多照顧一下別人的長輩。當然你想像奴隸一樣去捧老佛爺的歡心也是你的事。但我覺得至少做到雙方彼此尊重,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