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也有看 Edge 2022 Mar 。遊戲算是我情有獨鐘,但還真寫不太出什麼收獲的內容。畢竟記者得介紹遊戲玩法,沒玩的人不在乎玩法。談通識型的企畫,創業,劇情這類的文章並不多。Edge 這一期的就不寫了。而 wired 依然精彩。
my theory of stuffness , paul ford
朋友說不幫東西買東西。警世語
很多東西引東西。例如房子,電腦。他買了鼓組混音套件。從專屬電子混音開始,擴充專屬硬體,專屬作品版本,沒天份還是沒天份。但是不是浪費?至少學到了。值不值得?又是另一回事了。
就像大逃殺空降,想買到才能。
Red Alert
無人機需要規範
Where the auction is
原本賣 VR 機器的公司,認為疫情會讓人戴全罩開會。但大部份只想用瀏覽器開會。後來發表大會推的不是開會產品,而是 ntf
one for all
試圖開發可因應全變種的疫苗。變種 sars 有 80% 是同質,可研發全能疫苗。流感只有50%,不可能有全能疫苗。cov 正要試看看
pleasure principles
電子產品一般有安全規範,大致上符合大廠。但是加上通訊功能後,安全性就改變了遊戲規則。例如性玩具,如果震動或上鎖被駭客入侵,有可能造成真實傷害。但目前還沒人在意這一塊。
these notification are killing me
有人為了給自己動力去看大限網站,網站說他五年後要s了。他一開始覺得時間要把握,但後來看著秒數越來越怕。
回答:世界有很多大限,我們也不見得在意。那個大限網站只是統計學,不是你就會發生。如還擔心,去參加網路互助會。
the sentinal
一個紐西蘭人維護加州火警通訊。他年幼時跟父親在消防局。爸母離異後,他學年輟學以電動賣同學的所得,買了以前在消防局玩過的火警通訊器,有時可以聽到父親。後來回大學學解碼,之後找到網路上加州火警通報是最大宗。之後在那裡交了些朋友,也是災難時最安全的訊息維護者。
日本報導: 漫畫網路試讀後有比較好賣嗎?
在網路看到貼文的,「繼續看」不論收不收錢,點閱率只有 10%, 而真買書的,只有3%。
心得:本來看漫畫就屬小眾群,所以被稱為宅族。在廣告擴大接觸量,也不見得會變比較多人看。
It's happened again..
澳洲一位媽媽因為小孩出生後都活不過18個月肺被判刑謀殺。一位基因專家替他平反。但第一次平反時,法院拒絕同意科學分析。於是專家再找相關個案,特別是法院的藉口「嬰兒心臟促死只發生在白天」,找之前做解剖的醫師連署新研究提案,在科學學刊發表之後,提出假釋要求。目前尚等法院流程。專家受邀到英國就職。
revenge of the nerd
一個沖浪天才的故事。他歡迎失敗。已過顛峰期
the big inhale
有從空氣捕捉碳的技術,但至今還不符經濟交益。石油公司也會買固體碳把石油打出來。環團反而反對這種技術,認為會開放排碳大門
where all your memes come true
miami 淘金熱。在矽谷太貴,科技新創逃到 miami. 但是抬高房價及非本地能提供的工作內容,反而遺棄鵝當地人。複製舊金山矽谷模式。但是舊金山後來結束對科技優惠及稅務,以古巴為例,也不會是好的。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