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教育與階級

讀到一篇現任加拿大總理夫人的專訪,頗有興趣去查閱她的生平。
Chatelaine >> Just Watch Her
ps. 我蠻喜歡這本雜誌,主版法文,副版英文。大致屬於加拿大女權雜誌。
Wiki >> Sophie Grégoire

由於她是名人,我覺得稱她 Sophie 比稱她總理夫人來得更有禮貌。
Sophie 父親是股票經紀人。她從 McGill 大學(我去過耶!)商學院畢業後,前去廣告公司,從接待員開始做,到被推薦至經理,從事客戶關系,公關,行銷工作三年後,發現對傳播工作的熱愛。重回校園,從 Université de Montréal 大學傳播系畢業後,開始從事幕後新聞撰寫的工作。直到 2005年受知名電台 CTV 聘任,擔任播報工作。她主要興趣落在美術,文化及影劇。她是名人,但不是名模。她的事業是因為才能而被肯定。

之後她更偏向慈善及社運。這也不難想見總理會是個女性主義者。畢竟,他老婆也是個強人啊!
CBC >>Justin Trudeau arrives in Washington for official visit
ps. 總理出門常常是一家人啊~~。這是我很喜歡加拿大社會的原因。

不過權力中心也常常是最傳統死腦袋的聚集地。對於這樣現代化的總理夫人是頗有微言的。例如,小孩怎麼要請媬姆不自己帶?(最好你是寫新聞上主播台做慈善還能自己帶小孩啊!有什麼病啊?是小孩不值得更仔細的照顧,還是加拿大社會不值得一個有獨特貢獻的女力?!)例如出訪時說她穿得沒有凱特王妃典雅。(Sophie 本來就走職場現代化風格好嗎?不懂潮流就不要亂扯。)例如表情過於激動,不夠端莊。etc.

從 Chatelaine 那篇可以讀到她的觀點。做自己不需畏懼,鎂光燈終有一天會過去。(沒錯!)

看標題也知道我不是要寫名人傳記。這種事留給別人寫就可以了。

而是在於 Sophie 的職涯。她在 2005 年就應聘擔任新聞主播。也就是,以台灣正常的學習歷程,她是 1998年第一個大學學歷畢業,七年內走過廣告產業數個領域,並且重讀取得第二學歷,而且撰寫的報導獲得肯定。

七年。

你要逛過一個領域不需要十年半輩子。並不是廣告領域不廣不深,而是在這一個實戰型的產業,要走到可以縱觀全域的位置,不需要耗費多少年。能做就上。不能做就走。
並不是外國的什麼都好,我原領域是程式設計。也許不好說「能做就上,不能做就滾」,基本上是「不能做就倒」。也沒什麼太多選擇。加拿大這種雇傭環境有沒有太殘忍喔.....?我也不覺得,我的老闆都不見了說.......。

但是我對「等年資」印象蠻不好倒是真的。我覺得以年資用人的企業,浪費員工生命。這種勞雇生態在工業化時代也許無可厚非。因為工業化是很多機械做不到的,人力排進來做重複的工作。量產就要大量人力。大家都做一樣補空缺的情況下,升遷看先來後到大概蠻合理的,忠誠度嘛。
但是對於現今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來說,連工業都無可避免得加速更新汰換,產業需要有能力接下挑戰的人,而不是補空缺的人。如果是人才,很快能被派去上戰場,像廣告公司這種公關類產業,快速升職即使在台灣應該也不是難事。較好的印證是台灣保險業。你很能拉客戶維護關係,很快能被重用破百萬年薪。

當然,我不會說 Sophie 的原生及自組的家庭背景對她的職涯沒有幫助。但是站到那個位置,要能做得下去,一定要有能力。不然就是丟自己背景的臉,是吧?從她的生涯轉換,我想指出來的是,年輕時真的不見得會知道自己的天命是什麼。有些時候想像的與實際不同,有時候天命是會轉換的。但是找新職業時,我很建議求職者對該產業的預期是「什麼工作」,而不是「什麼位階」,「年薪多少錢」。因為你如果有工作內容預期,你會去衝這個能力,而不會懶散認命地等年資。你會在這類工作派發下來時去搶機會,然後更有可能站上這個職位的高度,看見你以前沒想到過的風景。

然後你會明白你要繼續,還是會做不下去。
有些事是真的會做不下去的。做得下去的事,你就會在那個領域看到無限延展,處處是學問。也因此我並沒有說 Sophie 轉職前站在產業最高點。而在她在的點就夠她看到真正屬於她的天命。當她進入傳播領域,她也將職涯延伸到細項。「傳播」不只是找新聞,找標題,她還找出喜歡的領域與類別,也朝向該類別發展,例如她也為女兒寫歌。她還是喜歡傳播業在人際上的互動,慈善與社運也都跟她的本業能有連結。
例如我打麥塊,學會第一天不被僵屍炸,然後發現挖紅石蓋地下宮殿也蠻好玩。然後發現養動物也好玩,種田也好玩,改地貌建瀑布也好玩,etc. 常常一個點看久了就出征去挖新地點,想新的花招重塑地貌。(os: 怎麼打電動也可以說得很生涯........。)

主要提出來的是,先預想要去的地方是要做什麼,才不會浪費自己的時間在不適合的地方,賭一把是年資先到還是公司先倒(誤)。你才會有目標地快速學習。能力學來是自己的。之後即使知道不適合,你也會在新領域擁有跨界能力。自己的命運不要交給那些老頭子!加油!
(跟選讀一本書很像。想讀得快就得有目標。散文小說慢慢來就行了。劇情猜得到也不用讀了,乾脆去寫好了,是吧。 )

天下雜誌》社會階級的無限迴圈?教育無法翻轉貧富差距

剛剛也稍稍有提到,很難說 Sophie 的職涯是否因為背景而加速。因為社會的組成結構是人際關係。之前提過,華人眼中的「靠關係」就是不斷送禮換來美言幾句。但是洋人的「關係」其實是「信用」。推薦人賭上自己的信用作擔保。就如之前聊過的,徵才單位會打電話來問推薦人,打聽應徵者的個性。這不是推薦人本身地位有多高,面試員就聽他的話雇用。(本來就沒有利害關係。)如果應徵人真的是阿斗,很快被開除。下一個徵才單位會看,你中間怎麼空一段時間沒做事?(八成阿斗也不太敢把開除資歷列上去...)然後問推薦人,這個人之前做了什麼?(如果推薦人說溜嘴.......。)
洋人的「推薦」跟華人習慣的「靠關係」比起來是細緻多了。

也因為這樣,窮光蛋進入貴族學府,除了結婚,有多大改善社會階級的空間?真的很小。因為家世背景差距真的太大的話,話題接不上。人家一群約去遊艇 party, 去夢幻渡假島,窮人小孩沒辦法跟上。又如何能有那些家族的熟悉度來擔保自己未來的職場呢?就算是在學有關係很好的老師,他能瞭解的專業有多少種?如果你後來遇上了與老師能推薦的專長不同的職位,或是升遷機會,也沒有其他類似專長的朋友或長輩能讓徵才單位打探你在該領域的才能。沒人認識你,你的學歷對於階級的改變的幫助其實不大。

那麼,對於那些富家子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參加 party? 當然也不是這麼說。但是中古歐洲的貴族女性努力參加 party, 辦沙龍,其實也是這種目的。你家族人面廣,就好做事。容易被信任及推薦。
對於洋人的職涯,所謂一萬小時,也是這麼來的。你不是努力讀書寫報告寫履歷累積一萬小時,你也得努力接觸那些你想去的領域,去問那些入了門的人能跟你介紹什麼,你喜歡想像的跟實際的有沒有不同。以前聽遊戲企畫聊天時也有發覺,他們能引進一些業外的朋友進來工作。(遊戲企書我覺得是很歹命的工作,很需要從外尋求回饋與靈感。)那些小朋友本來只是興趣,進而找到相關產業人員聊天,慢慢培養自己的能力,進而真的進得來。
我猜樂團成長史大概也是這樣吧~。

考科舉的才會覺得靠關係就是賄賂。沒什麼必然利害關係的產業,人際是學習專業的管道。(本王一直沒這種管道還能做上自己喜歡的跨界工作,也真是老天垂憐。所以現在就得聽話寫作業.........這也是垂憐.......(抖抖抖...))
教育在華人的專制社會能夠改變階級,是因為科舉制度。也因為專制對人生完全控制,讓華人非常相信讀書考試當了官,連雞犬都可以升天了。排除專制的控制,教育跟階級其實並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階級關係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大,教育又很難翻轉階級,難道貧困階級就只能認命嗎?
我當然不可能這麼想。
就像走上音樂的不見得是音樂世家。

翻轉階級要靠的是,不是順從。

有時我不太確定教育時限的長短到底是好還是壞。因為,蠻明顯的,當教育時限拉長,屬於青少年獨有的「闖」就會慢慢消失,「等」的心態就會越來越牢固。但是教育並不保證被雇用。它理當是訓練思考,而不是職業介紹所。但是教育更常是變成求職的配備,不是為了變革而花時間,而是為了保險去花時間。為自己打江山的衝勁消失,盼別人安排的逸性漸長。

如果你受教育後能夠打造出自己的江山,就能翻轉階級。
翻轉階級的前提是「闖」,而教育/視野是「工具」。

光是教育,我現在覺得,確實翻不了階級。

TNL》階級差異如何讓孩子輸在起跑點? 深入兩所小學探討「家庭優勢」對學童的影響

一開始看到「中產家庭會維持較好的親師關係,有可能對小孩的學業有幫助」,我是有點過敏的。因為我覺得似是而非。而後也提出,這樣的親師監督,對小孩可能壓力較大,也可能干擾師長教學。這也是一體兩面。

家長不管小孩課業,也許小孩就不讀書,也許沒影響。尤其我是課外書派。更覺得監督課業很無聊。小孩喜歡讀各種書,比把課本讀得倒背如流有用多了。課本總有不喜歡不信邪(?)的。但是廣泛閱讀可以訓練思考判斷。教育不是教小朋友判斷嗎?還是教小朋友聽話不要判斷?後者的話,他長大後遇到困難不會解決,就該叫師長負責囉?

的確,家境不好的小孩比較容易學業不好。但是這是觀念問題,不是家境問題。
我有一位好朋友,自小家境蠻不好。她很振振有辭地說,小時候也是回家煮飯洗衣服,還是唸書唸到出國留學啊!
而我看到的是很多原民的小孩回家做家事,沒得讀書。我說,我知道的原民小孩,很多是家長要他不要念書,早早去工作補貼家用。
她也仔細回想了一下。的確。小時候她班上有蠻大比例的原民小朋友,也知道他們天生就聰明。但是家庭沒有要求課業,所以那些小聰明幾年就用完了。之後自己的學業成就明顯高出他們很多,然後他們就放棄學業了。

平地人的教育是這樣,小孩能念書,就多騰一些時間讓小孩念書。我家是平地人教育。家長不見得有時間去處理親師溝通,不見得能夠讓小孩免於家事雜務,但是都會給小孩一個觀念,讀書很重要。去讀書。
但是原民不太是。有時甚至不是家境問題,朋友住的那區,原民生活富裕的比例大。但是對於小孩子讀書是抱著不想讀就不要讀了。沒寫作業也不用管了。小孩覺得學業不是什麼重要的,也就不會有責任感,自然一感到困難就會逃避,會放棄。
而我看到的那一面,是原民的小孩想讀書也會被叫去工作。電視上很出現一些非裔困苦家庭的情況也是如此。家長不相信視野能改善人生的期待與做事的方法,小孩們就得被迫困於貧困的環境,在黑街中掙扎。

小孩有沒有輸在起跑點,如果不是原生家庭太過惡劣,(例如唯一經濟來源遭逢重大意外,迫使小孩得輟學扛下經濟,)更重要原因應該是家庭是否重視教育,是否要求小孩擔下學習的責任。家境可能在幫助小孩爬升社會階級上幫不了太大的忙,但是在培養小孩視野,幫助他們擁有改變自己命運的能力上,還是有辦法的。輸在教育起跑點應該不是因為富裕程度,而是因為觀念。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假病人

讀到這篇覺得蠻有意思~。 天下》 將自己的不幸歸咎他人,最是不幸 from

軟陶

前陣子一直想做一件事,(好吧,我隨時都想做很多事....,)最近家裡施工,本來預估有一天要看家,我跟不熟的人常常是很沒話,為了避免跟施工隊沈漠對望的尷尬,提早把材料買了。施工日變手工日。 說起來施工這件事也是一波三折,最後施工隊第二天沒來,由於睡眠不足,整個變成大半夜才動手...。 材料是 Fimo 軟陶。不太清楚台灣是不是買得到,因為軟陶在攝氏 32度以上開始凝結,對台灣商店是蠻不利的情況。Fimo (我在這裡買的 Deserre> Fimo ) 比我想像的硬,最後還是出動了壓麵機。(沒錯...就是我拿來做餅乾的機器.....。擦乾淨就沒事了,對吧...。)

因為性別歧視

為什麼 Sophie 常常會被挑出來罵? 因為性別歧視。而罵她的不只男性,還有女性。就像美國也有不少女性會投票給對待女人如牲畜的川普。 那些責罵 Sophie 的人,並沒有想知道她在 instagram 上到底表達了什麼。 Spohie 寫的是:「感謝一路上支持女人的人。」對她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她的伴侶。就算是瞎子也看得出來。 Justin Trudeau 是女權主義者,所以他盡力支持妻子去達成她想要的成就。 陌生人幫助你,你不會感謝嗎?因為幫助你的人是你的伴侶,你就不感謝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