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新聞媒體狂想曲

本王一輩子跟資訊科技接觸的時間很長,卻不是應用高手。真正求有必應的軟體應用高手,可以去找重灌狂人iThome ( 老闆好 (▔∀▔)/ ),軟體王T客邦。常常覺得新產品好玩,但是工作很傾向接近機器碼。

如果你問剛入行的木雕工,作品怎麼做雕出來的,大概有不少人會展示新武器大觀,電動鑿刀,更換刀頭,打磨機等等。如果你問老師傅,大概得到的答案是,刀子。阿不然捏?

我大概就在這個階段。軟體要寫出什麼就寫出什麼,做不到的本來就做不到。(OS: 這不是廢話嗎?)什麼東西都值得一試。也跟任何技藝一樣有成功失敗,有代價。科技不為自己而存在,它一向是為了輔助人類而存在。所以,科技會消滅什麼東西?本王完全不相信。至少現階段,機械腦是笨到要死的地步。只有記憶力的人,不是聰明人。有應用及創造能力的人才是。

人類的珍貴在於能夠創造回憶,而不只是撿拾記憶。機器能淘汰的,一定是在人類工作工的非人部份。真正的人性與智慧,無可取代。

對於科技,本王的態度跟我所崇拜的 Bill Gates 是一樣的。發明可以是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案。
節目 60 minutes
影片

「資訊化打破了新聞出版的規律性,記者很難再像以前一樣,在出版時限前有時間可以蒐集分析資料」。在我來看,這是假議題。新聞媒體只需改變工作模式,而不是出賣公信力。本王也維護過網路遊戲伺服器,它要垮掉時,通常是下班時間。然後我們就能夠因為「下班後休息時間不夠」,隨便改出生更多 bug的版本嗎?

我們這些技術人員不行,該對得起自己專業的編輯室卻覺得可以接受。

記者為了拿到頭條,每天像蒼蠅一樣,把一輩子的精力在三天忙盲茫中揮霍掉。如果你是災難現場攝影師,可能就得做得到像江戶川科南一樣,去哪裡哪裡就死人。(誤!)不然,要樹立自己的專業,最好是不要靠跑腿。

當新聞媒體網路化後,是不是文字就不值錢?那是老媒體的觀點。全部印在紙上,各項報導不管內容豐富還是廢話,都均一價。就因為資訊化,編輯室更有把內文分級的權力。NYTimes 網站內容很豐富,但是它並沒有放出所有內容,不少評論是要訂閱的。

行事曆與淺薄內容是必要的,看資訊殺時間的讀者很多,就算是以前紙本報紙,他們也不見得會花錢去買。所以報紙向廣告商收錢,降低售價促使讀者購買。如果要說那些多少都是錢,他們付了錢比數位化完全不付錢來得划算。另外需要考慮的是,紙本賤價為的只是普及率,而配銷是不小的花費,恐怕遠比稿費高很多。電子化沒有配銷費用,免費新聞本身就是提高普及率的手段。沒有比較虧。淺薄的內容,本來就只是召人氣。買別人的來貼也不差。
如果有紙本媒體只到這個等級,只求第一時間,它就是寄生蟲。(很多,不是嗎?)

接下來有價值的,就是編輯台的分析能力。這部份才是值得讀者花錢的地方。對於台灣的分析淪為操控讀者立場,其實該推到前一類去,稱這種沒有邏輯的文章為「分析評論」,實在太溢美了。好的觀察家,真正的讀者會有興趣去讀。越好的觀察者,越能看清社會的趨勢與未來。真正有資格跟讀者收費的是這一層。也包括美妝及文藝。當它列為收費水平,讀者有也許一開始不知道它有什麼付費的價值。把一些過期資訊放出來,或優良舊內容短期開放閱覽,讀者會知道自己喜不喜歡,要不要付錢。我所能接觸到的NYTimes付費範圍,就在這一區。

接下來,有些撰寫者的出版實在太讚了。好到可以預測未來,這類作品就可以像華爾街日報一樣,直接賣研究。有些讓人一再回味,就可以蒐集重編後出書,例如HBR出了很多管理書。有些圖很精彩的可以出版為圖集或文書禮品。專欄或駐站小說漫畫,可以重新整理出版成書。這些出版的目標為沒有訂閱的讀者,因此需要跟其它通路合作。這部份就屬高價出版品。

重回記者的時間。是不是資訊化後,必需直接丟內容而不考證?
電子出版,並不是紙本出版,出了就不能改,想改還要等很久。電子出版,記者可以第一時間轉網友提供的訊息,然後繼續查證,持續改。直到公信力達到水準,再由編輯台列為定稿。讀者去讀頭條未查證文,會知道自己是在讀不可靠的消息。對該文真的有興趣,會在定稿後再讀一次。定稿寫得好,取消息的這段奔波才有價值,不然跟私人頻道發佈一樣。沒有什麼領薪水的價值。

編輯台/主編需要有鑑定記者資料的能力。目前傾向求速度,求驚嚇,忽略真實性的速食新聞媒體,編輯台的功能薄弱,或甚至成為資訊污染的根源。

記者則是山野間的獵人,如果不是流氓的話。每個職業都可以做得很高貴或很無恥,就看在職者如何詮釋自己的專業角色。職責之一就是隨時進行地毯式蒐索。資訊化其實增加了他們的機動性。資訊化前的社會不會比資訊化後來得平靜,最多只是沒人知道而已。資訊化讓事件更有機會出現在蒐證者眼中。而記者可依自己的判斷選擇題材。資訊化並沒有增加記者的工作,反而是減少盲目而無效的街頭獵奇。

擅用時間是各行各業都要做到的事。追頭條跑得昏頭轉向,是自己的選擇。把受訪者的個案當世界大事報導也是選擇,報導會議卻眼光只落在紙條與打嗑睡也是選擇。從事件發生持續追縱流變到事件結束,最後還能寫出一本實案記錄,也是一種選擇。如果不願意承受記者職的機動性及第一線臨場判斷事件重點,早早離開比較實在。不必去怪資訊化如何云云。

寫程式時把人力測試流程自動化後,原本測試人員執行時在數量上還蓋得過去的小錯誤,會因為測試自動化而馬上爆發成不可收拾。資訊化其實縮短了因果。
資訊化沒有摧毀什麼。它把很多作業時間縮短,讓原本隱藏在流程中的沈疴病竈很快地腐蝕出來。它把統程簡化,雜項剔除,最終我們還是可以看見,該職位的不可取代性及珍貴之處。

最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臨場選擇與判斷。現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合理地消化歷史,正確地解釋事件的價值。這些都不是數位化有可能取代的事,也不是素人自拍處理得來的價值。如果資訊化曝光了當今的新聞媒體早已不具備專業能力及尊嚴,掃入歷史是應該的。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軟陶

前陣子一直想做一件事,(好吧,我隨時都想做很多事....,)最近家裡施工,本來預估有一天要看家,我跟不熟的人常常是很沒話,為了避免跟施工隊沈漠對望的尷尬,提早把材料買了。施工日變手工日。 說起來施工這件事也是一波三折,最後施工隊第二天沒來,由於睡眠不足,整個變成大半夜才動手...。 材料是 Fimo 軟陶。不太清楚台灣是不是買得到,因為軟陶在攝氏 32度以上開始凝結,對台灣商店是蠻不利的情況。Fimo (我在這裡買的 Deserre> Fimo ) 比我想像的硬,最後還是出動了壓麵機。(沒錯...就是我拿來做餅乾的機器.....。擦乾淨就沒事了,對吧...。)

假病人

讀到這篇覺得蠻有意思~。 天下》 將自己的不幸歸咎他人,最是不幸 from

因為性別歧視

為什麼 Sophie 常常會被挑出來罵? 因為性別歧視。而罵她的不只男性,還有女性。就像美國也有不少女性會投票給對待女人如牲畜的川普。 那些責罵 Sophie 的人,並沒有想知道她在 instagram 上到底表達了什麼。 Spohie 寫的是:「感謝一路上支持女人的人。」對她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她的伴侶。就算是瞎子也看得出來。 Justin Trudeau 是女權主義者,所以他盡力支持妻子去達成她想要的成就。 陌生人幫助你,你不會感謝嗎?因為幫助你的人是你的伴侶,你就不感謝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