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生之天秤──環境

如果你讀fb,你會去按讚嗎?按讚了會留言嗎?
如果你讀fb上出現的新聞,你會去按讚嗎?或者留言?

正常說來,很少人對新聞按讚。更少會在新聞篇留言。一來對新聞動一點腦筋,生一些感想或情緒,不太容易。二來,新聞那麼多,有誰那麼閒啊 (メ ゚皿゚)メ



至於朋友發言,大胸討拍拍,笑話酸話,內容農場,有些人就狂按了。彷彿皇帝批奏摺那樣爽快,再留些火上加油。為什麼啊?因為不用動腦筋嘛。你也不在乎對錯。反正大家也不會在乎對錯。留個言,按個讚,至少代表你有跟上話題。cow, 這樣的閒時間可多了!

不要浪費時間罵廢物是本王的習慣,(OS: 你已經先罵了啊!)不如聊聊我的網路使用習慣吧。

平常我是用社交媒體看新聞的。因為我常觀察身邊的人,我盡量把生活範圍跟虛擬世界切開。這跟社交媒體成立的原意很不同。唯有比較聊得來的朋友,能理解我的思考叛逆跟應對環境的低調截然不同,我才會加到我的社交媒體中。嚴格說起來,網路人格跟我的真實人格比較接近。所以我沒有什麼「已讀要回」的壓力。(本王的友誼就是沒事不吵(找?!)你。)
我認為網路的暱名效果,顯示的是人性的真實品質。如果一個人在沒人知道真實身份的時候很賤,這個人的本質大概就差不多賤。是不是因此就要把實名綁在網路上,網路才不會那麼「亂象叢生」?這個問題跟鴕鳥沒什麼兩樣。晚點聊。

排除掉熟人,社交媒體的走紅,也把新聞平台給吸引進來,解決了我看新聞的問題。我不是一份報紙看到完的類型;我喜歡看不同觀點。買很多份報紙當然是浪費錢,開電視一直轉台很浪費時間,(我指的不是台灣的新聞台,它們本身就是浪費時間。)從社交媒體訂報紙最方便。而且很多新媒體平台也會善用社交媒體。對我來說,我在facebook 的訂閱,所呈現出來的新聞是多元養份的。如果說 facebook 越來越不受年輕人喜歡,我是相信的。因為它走向務實產業界。經濟體本來就不是由「熱門」來支撐。「有用」走得更久。而 facebook 成功吸引進很多 serious business, 現在要倒就不容易了。
以下就用 fb 作社交媒體代表。
會被媒體平台貼上 fb 的新聞,大概不是非常值錢的評論,那些是要賣錢的,偶爾爾才出現一次。但會是夠吸引人的主題。不同的媒體平台,定義「熱度」的標準不同。(這也是我很少看台灣主流新聞頻道的原因。他們都到處抄,很少有差異可以看。)不同媒體平台,可以看到多元觀點。然而,當不同觀點的媒體共同談同一件事時,對於那件事的評論差異就很有趣了。

除了訂一些新聞頻道,有時會加入有趣的素人或公眾人物。通常是他們聊的,引用的,我覺得很有意思。也因為他們的介紹,我偶爾會看一些垃圾頻道裡的黃金新聞。就算是垃圾頻道,能活那麼久必然有其「身藏不露」。只是淘金的工作對我來說太花時間了。交給專業的來!(OS: 呃......)

世界對我來說,常常是物以類聚。(我覺得磁場不合的,也就直接封鎖了,不重要的人,不必花時間去說服。本王很崇拜有大愛的人,就是因為我沒什麼愛...。)所以有興趣看我在網上鬼扯的人,常常也是靜靜地跟著。
我很少在fb上按讚。這又是一個違反平台原則的行為。
我覺得做一件事,要先想一下後果。在 fb 按讚,就會出現在跟隨我的人的畫面上。我按一堆讚,並不表示我很有見解,而是人云亦云煩得要死。我很不喜歡垃圾訊息塞滿我的版面,我訂的新聞就會看不見。當我遇到我跟隨的人行為改變,沒事讚一堆垃圾,我就會把他請出門了。

垃圾訊息的能見度,就涉及了網路禮儀。
在不同時代,不同平台,其實是不同的。

網路交流平台較初始的型態是 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基本上是鬆散管理架構,採「最新回應」排列法。有人想聊就丟話上去。受較多人關心的就列在前方比較久。沒人關心的就沈下去。它的本意是討論用。也就是,對某個爭議比較多的議題,會有比較多人討論,它就能在板面上活比較久。沒有人想理踩的話題,當然就會沈下去。
然而,當有些議論令人折服,或是發文者令人崇拜。這類文章,在這種架構慢慢衍生出致敬模式。為了不讓話題沈水,讀文者會用簡單回應,例如「推」,讓文能夠浮在較容易看到的地方。
不過,人們衣服不想撞衫,留言也不想當機器人。接下來就衍生出廢話型留言方式。但是結果相同,可以浮板。有些廢話留得有創意,所以跟官腔(?)一樣說了等於沒說,兼沒營養的發文習慣就培養出來了。就算之後板面換成依發文時序排列,廢話文化早已深化成次世代風格。
廢話留言一開始是源自於網路禮儀。至少這是值得欣慰的。

按讚則是 fb 先發起的行動。「推」還要打字,讚最方便了,而且又可以追蹤使用者的網跡。真的不要沒事直接認為什麼都是對使用者好。對於服務,第一個要思考的是,此項對服務提供者帶來什麼好處。
按讚對於親友頻道是「已讀有回」。這也慢慢形成資訊焦慮症,成為科技促成人性控制的不良範例。之後email 進化出傳送回條的功能。Line 的已讀不回,則是對這項更露骨的發揮。
已讀提醒,在信任的環境下,其實是友善的知會。在控制欲強的環境,則是成為壓迫他人的另一種手段。已讀不回在美加文化不太是什麼問題。因為有盡告知的責任了;不處理,後果就是你家的事了。但是對於東洋文化,變得像地獄一樣。非得要對方像太監一樣,隨時等 line 接旨回覆,才能滿足控制欲,才能安得下心。
按讚提供 fb 更多運算基礎,讚越多的越被視為重要,所以發文者漸漸以按讚為目標,反正讚的人腦袋不必常在,手指習慣動就好。
按讚帶動的廢話回應,就單純是生資料為目的,所培養出來的使用者習慣了。

別人怎麼養是一回事,自己怎麼做又是另一回事。
當你按讚時,你的想法是「與人分享這一則訊息」嗎?還是「爽」?沒想過後果,憑衝動留下所有網跡,不是智障嗎?

換個方式問好了。 fb 裡有張表列出的是「我的動態」。如果你的動態列出來全部都是奶照,當帳號換成別的名字,你是否會有那麼點覺得,這個人八成是變態水性陽花陽萎嗎?不然怎麼需要這麼多刺激?
如果列出來都是憤世嫉俗攻擊別人酸言冷語,不會覺得這個人該送去精神病院嗎?
你其實需要看著那張表,想像一下老闆或是心儀對像的表情。如果你認為他們的想法是「你有病」,沒錯,你並不只是開開玩笑。沒有世俗框架你就會去當個變態。
你說,沒有人能看到那張表。雖然台灣低能的法律把網路蒐查法案定義成有違法證據才能查,(有證據還查屁啊!)但是只要沒封存離線的資料,就查得到,看是什麼方法而已。科技是邏輯,不是魔術。
在某種情境下,會表現出正常的自己也不認得的樣子,就是變態。
以為這些別人都不可能知道,就是智障。

至於看到別人罵就跟著罵,誰管它描述合不合邏輯。病因就比較複雜。(本王很討厭沒責任感的人。)
不知道罵人會傷人,不知道不應該傷害跟自己無關緊要的人,以為去附和傷害就擁有道德制高點,這類行為本身就是智障。
至於為什麼讓自己感到自己是高標準的人,不是自己做什麼讓環境承認你,而是去罵別人,自我安慰在這點比(想像中的)對方還強,基本上是自認為廢材的投射。
如果明知道自己附和的是傷害言論,但是平時自己講話也沒人要聽,以訛傳訛,跟風假裝一下自己也是有梗有話題。心態就蠻太監的。
以為自己是小人物,不會有人在意,講一堆自己不願意負責的話,出事了才找一堆藉口推托。這種就蠻廢物的。

然而,世界的進程就是這樣。重要事物並不是先條件都備齊了才出現。
並不是世上先沒有低頭族之後,才出現智慧手機。
並不是沒有人吸毒之後,藥用大麻才拿來暫解人類的疼痛。
並不是每個人都學會網路禮儀之後,才開始可以使用網路。

對文心靈文明較高的使用者,不要因為被一堆野蠻人圍繞而棄守重要資源。訓練自己要堅強,也對那些會打字的猩猩猴子寄與同情。社會不是由菁英組成,而菁英會消亡,原有代表的文明就會消失。
社會是反淘汰,身為高度文明,不論是多麼保護自己的優勢,愛護自己的羽毛,都無法保證自己消失後文明能不消失。身為有幸成長為高度文明的各類菁英,想要把自己的優勢留存下來的方法,就是把社會整個水平拉高。這是上天所給與,應然的使命。
人不需要以天下蒼生為己任。但是你所有「賺來」「贏得」的資源,都是其它劣勢者匱乏的。如果你人生的目的,就是去掠奪最大資源放在旁邊看,讓別人不能用,在生物圈中,就是過境蝗蟲。不同的是,牠們成批才造成災害,你一人就是災害。愛錢愛權不是罪,沒有良心才是罪。

在虛擬世界,除了避免不良行為,我覺得還很需要注意的是隱私權問題。
我覺得台灣普遍沒什麼個人資訊安全的概念.....。
例如,我認識的人,手機設密碼的比例很低。而這件事是加拿大電台及路邊廣告都會宣導的重點。並不是因為這裡的網路犯罪比較多。說起來,網路犯罪在東亞是多太多了,而且法令不太把它當一回事。
就像加拿大一出機場,最常看到的就是「小心扒手」。並不意味著加拿大有一堆扒手。而是你自己多注意多小心一點,就可以減少浪費社會資源。要去查緝偷竊也是一種浪費。
如果你的手機被偷,你的網路身份有可能被盜用。別人會不會拿你的帳號去刷卡?去交易毒品?去偽造文書?

第二個我身為資訊人常常看了會冒冷汗的事,是使用者在網路提供實名資料。
那個資料,如果實際到別人可以偽造你的身份,哪一天收到法院的重婚罪通知,收貨拒繳費通知,你還真得花時間去證明這一切不關你的事。
有些人會提供太多自己居住環境資料。在台灣經濟起飛的時代,幾個小孩被綁票撕票後,家長在家境上漸趨低調,也更多小孩是接送上下學。你不知道有多少錢,對犯罪者來說就算是「有錢」。你透露太多自己日常生活的慣性,難保有心人就在途中埋伏。
有些是指名道姓在網路上跟熟人吵架。對方不告你毀謗,還真是大人有大量。基本上不是家醜不可外揚的問題,而是發文者試圖聯合外人霸凌自己身邊的人的問題。而這樣能不能解決問題?當然是幾乎不可能,或者說,更不可能。因為發生在你身邊的問題,很少是身旁的他人不知道,而是在他們的綜合考量下,認為不想要幫你。當你去聯合其它不相關的外人,知情的人也只會認為你只想跟無關人等討拍拍,只講出有利於自己的部份事實,他們會更想幫你嗎?他們應該更會看到你的怕事與自私。

基本上網路是另一種社會生態,它並沒有脫離實體社會太遠。當你接觸同為華文的中國圈,新加坡圈,香港圈,你就會知道,你在網上寫的,在那裡可能毫無意義。得不太到他們的目光,也進不太去他們的話題。參與虛擬世界,你期待的,不過就像考進大學住進校舍,換個公司換環境那樣,不是沒有爸媽門禁就可以躺路邊睡,不是換掉一個老闆在下一間公司就沒有潛規則。虛擬社會有它的自律性,你花多少時間衝撞學習,基本上你耗費的就是網民對人的基本善意。善意也有用完的一天,倘若搞到像勝丼疼熊那樣,被網路生態拒絕,甚至成為日後職場的阻礙,(現在有比較多企業主會去查詢求職者的網跡,)對自己來說是很大的損失。

從前面的論點可以看出,基本上我是支持網路暱名的言論自由。而它造成的傷害,也在近日突顯出不可忽視的事實。網路霸凌更提醒我該重新檢視所謂「自由」的價值。

自由是什麼?是不是,我們較羨慕的,也是至今文明較進步,人民生活感受比較平安,比較不受壓迫的西方文化,他們崇尚自由,所以我們也崇尚自由?是不是他們的自由沒有社會成本?是不是「自由」就像Peter Pen 的 Wonderland。反正它就是對的,跟天主教的神一樣,跟回教穆罕默德一樣,不可以質疑?

自由,跟專制是相對的。而專制是華人文化。
華人的專制,又有菁英主義的支撐。有好父母官,人民就安居樂業,社會就穩定。
初級翻譯:有好的管理及壓制,人們會有平靜的生活,符合在權者的規範就好了,不要想太多。
中級翻譯:在上位者是菁英,被管理者是粗人,不一定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所以交給上位者思考及安排,準沒錯。
高級翻譯:上位者挑出的掌權代理人,是經過考試訓練,接受統制者體制的人。那些人來佈下邏網安排那些被統制者,也會比較具有說服力,所謂「能力」就是服從優勢。要保持絕對優勢,被統制者最好是不用思考,不要出現與統制者有差異的思想。

在我想得到的概念裡,保持官民位階的差距,保持民的服從與不思考,是專制體制維持「平穩」的統制方式。智障就不得不信任。思考者規訓不來,就降罪除反。

這樣的社會狀態,遇到為官階層的沈淪時,人民只能撐到官逼民反。朝代一換,人民有沒有變得比較有思考,比較能自主,比較能提高自己的社會生活素質?不會的。這種架構下,人民不會成長。因為「笨」才能過得平淡滿足。整個社會,不會因為曾經出現菁英而改善。而是被物質的進步所改善。

至於以自由、平等、博愛為基調的西方社會,大家講話差不多大聲,常常可以把在權者換下來,常常有抗議及差異,他們的生活就不「平淡滿足」嗎?就不「安居樂業」嗎?在我感覺,他們更「安居樂業」,因為他們能夠選擇自己的決定,不論成敗少有怨言。他們更「平淡滿足」,因為過平淡日子的,不是能力不足,不是威脅驅迫,而是個性就喜歡小日子。那些喜歡與人競爭的,可以走向競爭,不需要被規訓,只要依據社會共識的合理方式,就算理念不同,也可以為理念奮鬥。不論是一戰成名,還是一身爛泥,都是心甘情願。

政治及社會對於「自由」的容許程度,基本上就是對人民智慧的信任程度。
你認為人民的智慧是會成長的,你就不會用專制來壓制,塑造出表象的和平。
人民是否愚昧的比例不少?跟菁英群比起來,當然差距很大。但是東方文化跟西方文化比起來,西方文明的人民素質,我會說,是比較高的。因為他們的和平是選擇的,不是因為愚笨被壓制出來的。當政權更迭時,西方人的生活素質基礎在人民,受影響不大,大家都想保住原本文明程度的生活。
但是華人專制社會的平穩受政治更迭的影響超級大,因為人民擁有的是在權者願意給的,倚靠天意無法倚靠自己的社會概念,無法在承平時成長,無法在動亂時自保。動亂時,有能力跑得掉的,就拋棄社會。社會擁有那些菁英,跟不曾擁有是一樣的。整個文明水平無法因為曾經擁有瑰寶而成長。而這不是人民品質的問題,而是政權方式的問題。

這就是我認為「自由」的價值。整體社會的提升。

而台灣社會頻頻出現對「自由」的質疑,正是「選擇太多」。而沒發現「思考太少」。以前都是靠政府規畫,靠大企業安排,靠爸靠媽,靠送錢靠關係,靠到旁門左道。以為人生是有一條路的,走上就對了。走不上就一輩子撿垃圾了。不要強出頭。這是專制復闢的溫床。有多少長者崇拜中國的對內強權與效率?去打壓,就不會亂了。(但是沒有去想,中國如果是以動亂改變社會,她會解體。)

相信自由,社會就能夠為了凝聚共識而成長。
沒有人想生活在朝不保夕的日子。為了讓生活能安定,人們相處會融會成共識,而不是由規定限制出一致行動。而凝聚過程中,菁英份子會扮演驅動成長的角色。因為他們比較具有說服力,他們對生活有理想,有盼望,生活很難是一個人生出來的,而是環境的合作。有能力的人,為了自己所期盼的生活,會改變他的環境,整體性地提高身邊人文的生活素質。
這種成果不是外力給的,而是自己努力的。當這些人移動到其它地方,也會選擇把他喜歡的生活保留下來,複製出去。

網路實名化,最大的問題不是網路使用者能不能為自己的言論負責,而是在權者是否值得信任?
人民棄守隱私權,問題不是在「自己會不會做錯事」。而是「有管道能弄權的人,會不會把你對的事都變成錯的」?
與個例子好了。之前台灣有一次嚴重淹水的颱風,重要官員臨時在假日回崗位鎮守。之後很多天,媒體痛批他去理頭髮是瀆職,當官就不知民間疾苦。那段時間,媒體是很不可理喻的。就算沒颱風,人也是要回家洗澡理頭髮。誰都不是神,哪知道一個颱風會嚴重破壞掉城市的水道?之後氣象報導很怕出意外,都預測較高雨量災害,又變成媒體批評浪費企業主經營的話柄。面對神經病,你真的不知道你的「平日沒事」,是不是真的可以「保一身清安」。
政治相對透明的西方社會,都不敢相信自己的政府不會違法弄權了。我也不明白還沒脫離專制,依然官官相護,還有點後門可以走的台灣,為什麼對資訊監管有那麼大的信任。美國政府除了上次史諾登事件,被迫承認 FBI 監控全世界,甚至從位於德國的美國領事館監控t總理梅克爾 Angela Merkel。近日還承認,經由監控逮人,由毛髮定罪恐怖份子,冤案超過八成。喵的,超過八成耶!只要在權者看上你的棺材,你幾乎就得去躺了!依波拉算什麼....。
污陷這種事,如果發生在東洋的華人專制文化,可能會有更大的生路嗎?

也許政治是天高皇帝遠,但是腐敗可是就近在身邊。
你不知道你放棄的隱私權,最後拿到資料的是不是住在你家隔壁開車撞死人的痞子。
如果推動網路實名制,白色恐怖如果再次發生,倒是可以把異言剷除得又快又徹底。可錯殺百,不可放一。

不採網路實名制,從技術面的閘道運算,其實是可以查得到發文者的。技術不是魔術。有時連肉蒐都可以查得到。(這就真的宛如魔術了...。)如果從政者簡單的不做,而去要求人民放棄隱私權,其實跟回教國家想實行依斯蘭法是差不多的......

也許事件發生過幾次了,也許民主與自由在習慣專制的台灣造成不少困擾。但是在近日開始的新世代參政風氣後,自由辯證的風起漸起,人微言輕的宿命論比較少見了。開始試圖為自己的社會付出,幫助凝結共識,為決定負責,承受他人檢驗。
我覺得,是往好方向走了。

───
生之天秤,篇名訂定基於通篇主軸是生命與人我社會的衡量。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假病人

讀到這篇覺得蠻有意思~。 天下》 將自己的不幸歸咎他人,最是不幸 from

軟陶

前陣子一直想做一件事,(好吧,我隨時都想做很多事....,)最近家裡施工,本來預估有一天要看家,我跟不熟的人常常是很沒話,為了避免跟施工隊沈漠對望的尷尬,提早把材料買了。施工日變手工日。 說起來施工這件事也是一波三折,最後施工隊第二天沒來,由於睡眠不足,整個變成大半夜才動手...。 材料是 Fimo 軟陶。不太清楚台灣是不是買得到,因為軟陶在攝氏 32度以上開始凝結,對台灣商店是蠻不利的情況。Fimo (我在這裡買的 Deserre> Fimo ) 比我想像的硬,最後還是出動了壓麵機。(沒錯...就是我拿來做餅乾的機器.....。擦乾淨就沒事了,對吧...。)

因為性別歧視

為什麼 Sophie 常常會被挑出來罵? 因為性別歧視。而罵她的不只男性,還有女性。就像美國也有不少女性會投票給對待女人如牲畜的川普。 那些責罵 Sophie 的人,並沒有想知道她在 instagram 上到底表達了什麼。 Spohie 寫的是:「感謝一路上支持女人的人。」對她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她的伴侶。就算是瞎子也看得出來。 Justin Trudeau 是女權主義者,所以他盡力支持妻子去達成她想要的成就。 陌生人幫助你,你不會感謝嗎?因為幫助你的人是你的伴侶,你就不感謝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