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曝光過度的年代,科技鉅子不斷強調,「網路時代的隱私概念已經終結」。然而,當我們熱烈邀請全世界,歡迎窺看我們的私人生活,我們的午餐菜色、新居窗景、度假足跡、職場八卦……,虛擬概念的「房門那道鎖」,是否還應該存在? 獨立評論在天下
由天下雜誌貼上了 2017年6月24日
臉書使用者最憂鬱喔.......too bad ...
我覺得「不需要隱私」不是科技人宣傳的。我們都會把鏡頭貼起來。(<--很容易懂的範例)
聲稱「不需要隱私」的,八成是政治人物,例如美國 fbi 打算以叛國控告 Apple 拒絕開 iphone 鎖。然後共和黨支持者說,沒做錯事為什麼需要加密?
這種話台灣人也說過。加裝一堆攝影機,沒做錯事為什麼怕人錄!?
大報的 fb 是小報的 45倍,小報的銷量是大報的 3倍。
這篇我是點進去看了,因為有想到一些細節。但是原文也只是一段話。就我在 Vancouver 區的日子,大報是要錢的,而且還不便宜。小報不用錢。所以也順便查一下兩本的價格。
原價:
大報 The Atlantic $7 一年 10本
小報 National Enquirer $3.99 一年 52本
原文那個數據包含了很多變因。
*當你在當月 15 日看到月刊,你還會不會買?我不會。
*當你每週都看到不一樣本買過的雜誌,會不會買?我可能會。就算我這週四看到不買,可能下週一就快去書店看有沒有新的。更新率是大報的4倍。
*把書價加個零當台幣算,如果你手上有100元,架上有兩本你都覺得不錯的雜誌,一本是 70, 一本是 40,你想買哪一本?我想買 40的那一本,還剩 40可以喝小七咖啡。
但是比較貴的那一本很有名,雖然不常買。買不起就去訂臉書啊。反正沒看到也不會死。 keep informed.
嗯,好玩的就以上為止。
1. 科技人其實很重隱私。
我是不知道這得多科技的人才會理解,上得了網的東西都是公開的。這跟科技公司怎麼保證沒什麼關係。目前有個很嚇人的物種,叫做駭客。你的資料上網,只能祈禱駭客對你沒興趣。
真的。我跟家人都這麼說。家人也跟小孩這麼說。但是小孩常常覺得那又不是什麼事。我其實也不會什麼都阻止。例如國小小朋友學網紅拍玩偶說故事。你要跟他說不行嗎?他其實做了這件事會很有成就感,這不是親人給得了的。你想把小孩管成什麼都怕,還是控制危險多嚐試?
我其實贊成 Amazon 有一項業務,貨車搬伺服器。真的,又快又安全。網路神馬的太落後了。省錢耗時又危險。
2. 科技人其實贊成言論負責。
如果科技人言論不想負責,自然有辦法假造資訊封包讓人很難查。(但是查 router 還是有可能,這就看實際權限。router 不是你愛查就讓你隨便查。)但是網上生活的人並不喜歡別人上網放炮的噪音。最好是查得出來,把牠封鎖掉。(工具就是這樣用。)
文中有一句是很同意的:
我們像是拆開耶誕禮物的小學生,興奮把玩各種新奇功能,同時學著與它共處,並嚐受逐漸浮顯的社會副作用。對我來說,網路並不是「越來越壞」,而是本來就很壞。這也是我傾向要求言論負責的原因。在人們不關心網路世界時,霸凌就已經很多了,根本是野生叢林。網路老居民比較注重隱私也是這個原因。不需要駭客出現,有人找你碴,你就得搬家(網站)了。現在因為影響到現實生活,開始要發展規範,我覺得是好事。
另一方面,我又不贊成實名制。因為實名制會讓網路叢林轉變成實質迫害。例如藍鯨社群。虐待狂知道脆弱的人住哪裡,身邊有哪些人。那些脆弱的人想反悔也走頭無路。
兩種其望相衝突之下,我接受「砍帳號」。這也是我認為砍帳號跟言論自由沒什麼關係的原因。除非你像黃明志拍了一部 mv 回國就被抓去關。不然,砍帳號哪影響什麼言論自由?去圖書館也影響言論自由?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