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天氣好去逛一下少去的地方。順便想一下最近聽到的這些主題。(我絕對不是憂國憂民的類別。我是想鬆鬆過日子的類型......。)
英國 Guardian 社論,這個月又提出反全球化的論述了。這種情況至少有三個月了。我其實都希望英國願意從 Brixit 回頭。看起來柯賓好像風頭很健,但是他似乎也只是想逃避將要發生的脫歐,他還沒有勇氣說要逆轉脫歐決定。就算評論怎麼罵 Theresa May, 我還是覺得她比搶到舞台的法拉吉,及現在的柯賓還帶種。
英國社論反全球化及反科技化,如果是短期,會覺得這只是內部發洩。但是如果是這麼長期,它是對內強化教育。如果所有有信用的投稿人及編輯台,都持續選出反全球化的論述,英國也許很難從仇外返還了。
再加上政治上沒有勇氣執行決定,拖一天算一天。英國的情況就還看不到停損點。我認為英國返歐比較合理,但也不覺得一定不能脫歐。脫不脫歐是決定,真正影響的是之後的對策。而英國現在就是無法生出任何對策。只能繼續往下沈。
為什麼英美以外都覺得全球化必需繼續下去?因為外國都覺得美國是市場。幾乎所有國家都知道,全球化除了降低生產成本,第二重點就是市場。美英都覺得市場不重要。我們也不知道他們啃老多久了。他們可以不在乎有沒有人要買自己的商品,只要自己的鄰居不要買別國的商品就好了。
對於自己的商品為什麼賣不出去,為什麼國外買東西的品牌都是蘋果,都是美國電影,都是美國 Michael Kors, 美國品牌 Coach 一點也不在意,明明是美國賺到錢,只發給國外一點點錢,美國財伐還一直減稅,他們一點也不在意,自己的政治問題。而是覺得只要自己生產,也可以賣。
線連得太長,所以他們智能不夠懂的樣子。那樣的工作只值那些錢。如果你拋棄國外市場, 品牌也會倒。那些世界名牌,並不是靠國內的消費。
也就是美國境內的產品競爭力不夠。美國境內的技術比不上國外的技術。你的東西別人學一下就會了,生活水平還足以靠低工資支付。要說面版廠晶元廠,也是東亞企業研發的,而不是美國企業。你就是沒競爭力,除了吸毒沒有別的想法了?
以前美國工人顧工廠線就可以養活一家子了。現在美國修車廠是不是還是很貴?修車廠這種真正服務居民的工作,並沒有外移。而是自己的工廠技術已經沒有國外的優勢了。你家的輕鬆錢賺幾十年賺完了,別的國家也有成長了。為什麼外國要順從美國的低競爭力?
全球化是機械化的延伸。機械化必然是量產。蓋一個 iphone 晶元廠,只做賣給國內,一定活不下去。就像台灣演唱會公司如果只辦台灣的演唱會,一定會變得跟台灣電視劇一樣拿保麗龍黏一黏就好了。市場不夠大,無法回收投資。
FT中文網》破解AI的思维“黑箱”
我認為 AI 進步不會那麼快。但是上次 FB 及 Google I/O 提出機器的平面視覺後,就是另一回事了。因為盲人學東西真的很慢,即使有音效引導,還是不容易應付緊急狀況。平面視覺以前的 AI, 學習速度可以說是電腦的視盲人摸象時代。有平面視覺後,對情景的辨識力會提高很多,(就算人類,也是有 70%能量是耗在眼睛,)學習速度必然會快上很多。
但我並不認為人類永遠比 AI聰明。我只是認為,人類永遠不必聽從 AI 的建議,就像我不相信基督教傳統教義,結婚是不能離婚的,因為伴侶是上天註定。如果上天註定了一個虐待狂給你,你只好成為斯德哥爾摩症嗎?爸媽安排相親你不相信,老天註定也越來越少人相信,你為什麼相信 AI 去掃描你和對方的歷史和喜好,就能選到你的真命天子?一個看到比你多事情的人,就能決定你現在就不要浪費糧食可以去死了嗎?那些投票反全球化的美國人,都認為自己沒有競爭力可以自己去埋起來,所以投這樣的選舉結果嗎?
TechNews: 《人類大歷史》作者:因為 AI,人類將失去很多力量
現實是現在 AI 也許已經比一些先天重度智能不足患者聰明了。我只是覺得人類的價值不只是「對/錯」。人類也許有一天誰也比不上 AI的智慧,因為 AI 是數代工程師累積的菁華,而人類只有一輩子可以活,還得花很多時間吃喝拉撒睡。我不認為人類企圖控制比自己強大很多的物體是好的選擇,但是一定會有人對此有興趣,就像第一隻複製羊出現時引發的導德爭議。就算在西方世界是抵觸了上帝造人的權力(?),生物基因的調整及複製研究不曾停止。
現在基因研究導向更多元性,例如偵測疾病,改良作物,排除基因先天不良或疾病誘因等。對於 AI的研究也一樣。你不可能跟世界說「不准」,所有人就不再敢對此有興趣。
它如果會發生,就不要讓好人也只能走進壞人的計畫。人的選擇一定不只是錢。
然而,AI 的發展必然出現取代效應,跟以前的工業革命機械化一樣。但是也會生出很多工作,就看現在轉變期的人們是否願意承認那些也是工作。例如教自動駕駛的人力。
TechNews〉 自動駕駛的 AI 不單靠工程師,還仰賴勞力密集的人工累積
但是,不可否認的,如果成衣工廠完全自動化,真的有一大批人力得退休。AI 協助的工作是有網路擴張性質的,也就是最嚴重的情況是,只要有一台 AI 成長出新的決策,可能全球的機器人都可以更新。不用一天就取代一批舊人力。(當然這是不可能的。我不相信美國的決策在伊朗執行得下去。中國的決策印度寧可用民族主義餓死自己也不太想接受。)就像工廠傾向外移到低工資的地方,地方經濟如何對抗 AI 時代可能出現的廣泛取代性?
這看起來是未來的問題,其實它就是現在的問題:「職位外流」。就像新聞界依然在找科技界的麻煩,但是他們該面對的是幾年前第一次找麻煩時就該面對的,自身產業切割,拒絕接受消費者傾向統合的問題。
而它的解決方向恐怕也是,美國 vs. 伊朗,中國 vs. 印度,老掉牙的答案:在地化。
在地化可以對抗統一教(此教非彼教)。但是獲勝的一定是苦力,不可能是以前在工廠看顧生產線這種簡單的工作。簡單的工作,機器械化就已經能做了,只是 AI 可以做比較複雜的動作而已。
在地化是不是貿易壁疊?不是。因為在地居民最不需要在地化的東西。自己就會產的東西最不值錢。在地化的東西,在開放市場才是最有利。
不過在地化的東西,在機械化統一生產的製造類型上,面臨很大的挑戰。以我在 BC 還蠻常看到的原住民工藝店為例。原民作品真的有很好看的。有品質很好的。我都不好意思摸他們的披風,真的很柔很好摸,不重,omg 要千元以上......囧rz ........ (這麼高級的商品,不要被我摸髒了.....)(這次出遊走了海邊的人工湖林地,被人叫去幫忙拍照。我覺得她一定之後很後悔。因為她叫住我時我就是邊手邊吃。雖然我拿她的哎鳳前有擦一下衣服.....)
對我們來說,原民的產品就是同類(不是同樣哦,因為那種真的要手工)工廠生產多一個零。對原民藝術品有很高的尊重,但這並不是原民文化融入一般社會的方法。我一向不認同曲高和寡;隔離普羅大眾,只會絕種而已。活得下去,跟品味有多高不是太相關......。
我認為商業化除了爭取人們的尊重與崇拜之外,還要考量必要的庶民化低價品項。有時候品牌忠誠度是你買了第一個,才會買第二個。Tesla 電動車的第一批消費者一定是暴有錢的人,但是他們幾隻小貓養不活 Tesla. 一人買十台沒用,要一百人都買一台。
如果原民商品有比同類只貴一點點的沒用的東西(例如醜的補夢網),還是有一點點加工補充特色,讓消費者買得下去。原民文化會更容易進到一般家庭中。也比較有可能提高提袋率及回流率。因為消費者有看過裡面的高級品。家中的普及版更能提醒他們,有錢時,可以來看看這裡也有金碧輝煌看到價碼手會抖的高級品。
在地化追求的也該是這種消費模式。在地化做不到全球開分店的經營方式。它恐怕也會失去機械化的支持,在廣告上的效度會低很多。(但是現在很多商品都是分季打廣告,其實也差異不大。)要跑贏複製品。
地方人工一定比機械化貴多了,而庶民版就可以好好利用機械化的特性。所謂站在巨人的肩上。產業最需要強化的,是再製能力。降低追求一體成型。
甚至也可以賣半成品。應該很多人會想省麻煩,直接就買成品了。但真的可以考慮賣半成品,省一點人工。如果考慮賣半成品,產地優勢就會被突顯出來。的確,很多東西可以被複製,容易有水貨。但是如果本身具有產地優勢,在地化成為首選的機會就會提高很多。
「雑司ヶ谷手創り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其實成品放上匠人的標誌或簽名也會很有獨特性。)
雖然我很少買衣服,但是我蠻喜歡看每季新款。出門時都會順便去逛一逛。但是,即使是新品牌,Zara 及 H&M,其實我覺得品牌走得越久,變化性越低。跟昂貴品牌不一樣。雖然昂貴品牌滯銷多......。快時尚是不是擴大市佔?我覺得「快」或許是,但是流血競爭應該不太是....。減少屯貨虧損,就會越走向一般型設計。
相較之下,我覺得在大溫地區看得到的店面,URBAN PLANET 跟 Arden 是創作力非常高的低價時尚。看了好幾年,我還是會去那裡看他們的新設計。雖然製造可能也是看到中國製,材質上我還是覺得 H&M 用料比較好。但是這兩間從我 2010年開始逛至今,還沒走向安全牌的傾向。他們有共同特質,是加拿大品牌。也就是境內潮流而已。
然而,潮流的癌症是什麼?還真的不是不夠全球化國際化,而是設計停滯。潮流不夠潮,沒有時代性。每個潮牌店都會保留一些安全牌。但是安全牌的比例決定這個潮牌到底是成衣批發店,還是流行店,沒錯吧?
要談再製力及在地化,目前我想到最符合的品牌,其實是台灣的 StayReal.
SR 跟我平常看的潮流時尚並不同。例如主打就是 T-shirt 設計。而它確定是再製型的產品。樣式已定製,主打奠基在樣式以上的設計。當然 SR 也有裙裝,短褲這類的變化型。SR 也有經典設計,經典設計就是熟不熟的人都會去買的類別。但是SR 給人的印象其實就是變化。
或許店裡放了很多安全牌。但是消費者對 SR 的印象不是安全牌。
SR 也有幾次城市限定版。做這種宣傳一定不只消費者痛不欲生,老闆也痛不欲生。明明在其他城市就可以賺到的錢,偏偏要變成在地化存貨。好的情況下是讓水貨商多代購費。但是限定版有沒有賣點?真的有。光是預算上的現實,就會讓老闆們仔細一點。除去量化的夢幻面紗,這樣精算成本有可能實現設計產製在地化。而消費者會追尋記憶點。你買一個品牌,本來就不是去大賣場買一件衣服。消費的不只是產品,也是體驗。而 SR主理人之一是專門製造獨一無二體驗的五月天阿信。其實有得就有捨,有捨才有得。做到跨國也是用當地小公司的算法去批貨算成本。錢本來就難賺...。
在全球化,在地化,量化及差異化之間要怎麼平衡,是目前世代需要學習發展的方向。在地化,一定要付出代價。就看是要付出高工高學高變化的代價,還是廉工機械取代的代價。
我一直認為全球化是有利庶民更勝於打破關稅的高級品。窮人只要能維生,便宜的東西就好。在生活改善後,自然就會去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原本有關稅保護的項目,其實是以庶民為代價。雖然競爭者很恐怖會是讓人同情的元素。但是比較有錢賺的產業,比較有能力進修。要選擇進步或等死,用庶民的生計作代價,我總覺得是很怪的事。
最後題外話,我覺得 AI 黑箱應該要求 AI 以人類更容易懂的方法去解釋自己。幫助人類進步,人類才不會最後拋棄 AI。我不認為新科技就很難,培訓就一定很花時間。而是新的科技需要找出新的快速培訓方法。訓練使用者本來就比訓練設計者簡單很多。你會用手機,不必知道手機的程式系統原理及電機傳導原理。
當越來越多國家開始重視新科技的教育,也請投入更多心力找尋省時間且能夠被產業界承認的能力教學訓練。
英國 Guardian 社論,這個月又提出反全球化的論述了。這種情況至少有三個月了。我其實都希望英國願意從 Brixit 回頭。看起來柯賓好像風頭很健,但是他似乎也只是想逃避將要發生的脫歐,他還沒有勇氣說要逆轉脫歐決定。就算評論怎麼罵 Theresa May, 我還是覺得她比搶到舞台的法拉吉,及現在的柯賓還帶種。
英國社論反全球化及反科技化,如果是短期,會覺得這只是內部發洩。但是如果是這麼長期,它是對內強化教育。如果所有有信用的投稿人及編輯台,都持續選出反全球化的論述,英國也許很難從仇外返還了。
再加上政治上沒有勇氣執行決定,拖一天算一天。英國的情況就還看不到停損點。我認為英國返歐比較合理,但也不覺得一定不能脫歐。脫不脫歐是決定,真正影響的是之後的對策。而英國現在就是無法生出任何對策。只能繼續往下沈。
為什麼英美以外都覺得全球化必需繼續下去?因為外國都覺得美國是市場。幾乎所有國家都知道,全球化除了降低生產成本,第二重點就是市場。美英都覺得市場不重要。我們也不知道他們啃老多久了。他們可以不在乎有沒有人要買自己的商品,只要自己的鄰居不要買別國的商品就好了。
對於自己的商品為什麼賣不出去,為什麼國外買東西的品牌都是蘋果,都是美國電影,都是美國 Michael Kors, 美國品牌 Coach 一點也不在意,明明是美國賺到錢,只發給國外一點點錢,美國財伐還一直減稅,他們一點也不在意,自己的政治問題。而是覺得只要自己生產,也可以賣。
線連得太長,所以他們智能不夠懂的樣子。那樣的工作只值那些錢。如果你拋棄國外市場, 品牌也會倒。那些世界名牌,並不是靠國內的消費。
也就是美國境內的產品競爭力不夠。美國境內的技術比不上國外的技術。你的東西別人學一下就會了,生活水平還足以靠低工資支付。要說面版廠晶元廠,也是東亞企業研發的,而不是美國企業。你就是沒競爭力,除了吸毒沒有別的想法了?
以前美國工人顧工廠線就可以養活一家子了。現在美國修車廠是不是還是很貴?修車廠這種真正服務居民的工作,並沒有外移。而是自己的工廠技術已經沒有國外的優勢了。你家的輕鬆錢賺幾十年賺完了,別的國家也有成長了。為什麼外國要順從美國的低競爭力?
全球化是機械化的延伸。機械化必然是量產。蓋一個 iphone 晶元廠,只做賣給國內,一定活不下去。就像台灣演唱會公司如果只辦台灣的演唱會,一定會變得跟台灣電視劇一樣拿保麗龍黏一黏就好了。市場不夠大,無法回收投資。
FT中文網》破解AI的思维“黑箱”
我認為 AI 進步不會那麼快。但是上次 FB 及 Google I/O 提出機器的平面視覺後,就是另一回事了。因為盲人學東西真的很慢,即使有音效引導,還是不容易應付緊急狀況。平面視覺以前的 AI, 學習速度可以說是電腦的視盲人摸象時代。有平面視覺後,對情景的辨識力會提高很多,(就算人類,也是有 70%能量是耗在眼睛,)學習速度必然會快上很多。
但我並不認為人類永遠比 AI聰明。我只是認為,人類永遠不必聽從 AI 的建議,就像我不相信基督教傳統教義,結婚是不能離婚的,因為伴侶是上天註定。如果上天註定了一個虐待狂給你,你只好成為斯德哥爾摩症嗎?爸媽安排相親你不相信,老天註定也越來越少人相信,你為什麼相信 AI 去掃描你和對方的歷史和喜好,就能選到你的真命天子?一個看到比你多事情的人,就能決定你現在就不要浪費糧食可以去死了嗎?那些投票反全球化的美國人,都認為自己沒有競爭力可以自己去埋起來,所以投這樣的選舉結果嗎?
TechNews: 《人類大歷史》作者:因為 AI,人類將失去很多力量
現實是現在 AI 也許已經比一些先天重度智能不足患者聰明了。我只是覺得人類的價值不只是「對/錯」。人類也許有一天誰也比不上 AI的智慧,因為 AI 是數代工程師累積的菁華,而人類只有一輩子可以活,還得花很多時間吃喝拉撒睡。我不認為人類企圖控制比自己強大很多的物體是好的選擇,但是一定會有人對此有興趣,就像第一隻複製羊出現時引發的導德爭議。就算在西方世界是抵觸了上帝造人的權力(?),生物基因的調整及複製研究不曾停止。
現在基因研究導向更多元性,例如偵測疾病,改良作物,排除基因先天不良或疾病誘因等。對於 AI的研究也一樣。你不可能跟世界說「不准」,所有人就不再敢對此有興趣。
届时该研究可能会被植入目前海军正在测试的机器人舰船所使用的系统中。這才是我不反對 AI 研究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如果迷人,就不要讓所有科技資源都流進破壞性質的巢穴。一定會有人看得到自己的利處,一定會生出那個錢去實現傷害。一般世界不要讓自己變得無知又無能,最後只能被軍備競賽操控。而是讓那些研究在所有領域都有價值,去搶奪可能會流入破壞性研發的機率。
它如果會發生,就不要讓好人也只能走進壞人的計畫。人的選擇一定不只是錢。
然而,AI 的發展必然出現取代效應,跟以前的工業革命機械化一樣。但是也會生出很多工作,就看現在轉變期的人們是否願意承認那些也是工作。例如教自動駕駛的人力。
TechNews〉 自動駕駛的 AI 不單靠工程師,還仰賴勞力密集的人工累積
但是,不可否認的,如果成衣工廠完全自動化,真的有一大批人力得退休。AI 協助的工作是有網路擴張性質的,也就是最嚴重的情況是,只要有一台 AI 成長出新的決策,可能全球的機器人都可以更新。不用一天就取代一批舊人力。(當然這是不可能的。我不相信美國的決策在伊朗執行得下去。中國的決策印度寧可用民族主義餓死自己也不太想接受。)就像工廠傾向外移到低工資的地方,地方經濟如何對抗 AI 時代可能出現的廣泛取代性?
這看起來是未來的問題,其實它就是現在的問題:「職位外流」。就像新聞界依然在找科技界的麻煩,但是他們該面對的是幾年前第一次找麻煩時就該面對的,自身產業切割,拒絕接受消費者傾向統合的問題。
而它的解決方向恐怕也是,美國 vs. 伊朗,中國 vs. 印度,老掉牙的答案:在地化。
在地化可以對抗統一教(此教非彼教)。但是獲勝的一定是苦力,不可能是以前在工廠看顧生產線這種簡單的工作。簡單的工作,機器械化就已經能做了,只是 AI 可以做比較複雜的動作而已。
在地化是不是貿易壁疊?不是。因為在地居民最不需要在地化的東西。自己就會產的東西最不值錢。在地化的東西,在開放市場才是最有利。
不過在地化的東西,在機械化統一生產的製造類型上,面臨很大的挑戰。以我在 BC 還蠻常看到的原住民工藝店為例。原民作品真的有很好看的。有品質很好的。我都不好意思摸他們的披風,真的很柔很好摸,不重,omg 要千元以上......囧rz ........ (這麼高級的商品,不要被我摸髒了.....)(這次出遊走了海邊的人工湖林地,被人叫去幫忙拍照。我覺得她一定之後很後悔。因為她叫住我時我就是邊手邊吃。雖然我拿她的哎鳳前有擦一下衣服.....)
對我們來說,原民的產品就是同類(不是同樣哦,因為那種真的要手工)工廠生產多一個零。對原民藝術品有很高的尊重,但這並不是原民文化融入一般社會的方法。我一向不認同曲高和寡;隔離普羅大眾,只會絕種而已。活得下去,跟品味有多高不是太相關......。
我認為商業化除了爭取人們的尊重與崇拜之外,還要考量必要的庶民化低價品項。有時候品牌忠誠度是你買了第一個,才會買第二個。Tesla 電動車的第一批消費者一定是暴有錢的人,但是他們幾隻小貓養不活 Tesla. 一人買十台沒用,要一百人都買一台。
如果原民商品有比同類只貴一點點的沒用的東西(例如醜的補夢網),還是有一點點加工補充特色,讓消費者買得下去。原民文化會更容易進到一般家庭中。也比較有可能提高提袋率及回流率。因為消費者有看過裡面的高級品。家中的普及版更能提醒他們,有錢時,可以來看看這裡也有金碧輝煌看到價碼手會抖的高級品。
在地化追求的也該是這種消費模式。在地化做不到全球開分店的經營方式。它恐怕也會失去機械化的支持,在廣告上的效度會低很多。(但是現在很多商品都是分季打廣告,其實也差異不大。)要跑贏複製品。
地方人工一定比機械化貴多了,而庶民版就可以好好利用機械化的特性。所謂站在巨人的肩上。產業最需要強化的,是再製能力。降低追求一體成型。
甚至也可以賣半成品。應該很多人會想省麻煩,直接就買成品了。但真的可以考慮賣半成品,省一點人工。如果考慮賣半成品,產地優勢就會被突顯出來。的確,很多東西可以被複製,容易有水貨。但是如果本身具有產地優勢,在地化成為首選的機會就會提高很多。
「雑司ヶ谷手創り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其實成品放上匠人的標誌或簽名也會很有獨特性。)
雖然我很少買衣服,但是我蠻喜歡看每季新款。出門時都會順便去逛一逛。但是,即使是新品牌,Zara 及 H&M,其實我覺得品牌走得越久,變化性越低。跟昂貴品牌不一樣。雖然昂貴品牌滯銷多......。快時尚是不是擴大市佔?我覺得「快」或許是,但是流血競爭應該不太是....。減少屯貨虧損,就會越走向一般型設計。
相較之下,我覺得在大溫地區看得到的店面,URBAN PLANET 跟 Arden 是創作力非常高的低價時尚。看了好幾年,我還是會去那裡看他們的新設計。雖然製造可能也是看到中國製,材質上我還是覺得 H&M 用料比較好。但是這兩間從我 2010年開始逛至今,還沒走向安全牌的傾向。他們有共同特質,是加拿大品牌。也就是境內潮流而已。
然而,潮流的癌症是什麼?還真的不是不夠全球化國際化,而是設計停滯。潮流不夠潮,沒有時代性。每個潮牌店都會保留一些安全牌。但是安全牌的比例決定這個潮牌到底是成衣批發店,還是流行店,沒錯吧?
要談再製力及在地化,目前我想到最符合的品牌,其實是台灣的 StayReal.
SR 跟我平常看的潮流時尚並不同。例如主打就是 T-shirt 設計。而它確定是再製型的產品。樣式已定製,主打奠基在樣式以上的設計。當然 SR 也有裙裝,短褲這類的變化型。SR 也有經典設計,經典設計就是熟不熟的人都會去買的類別。但是SR 給人的印象其實就是變化。
或許店裡放了很多安全牌。但是消費者對 SR 的印象不是安全牌。
SR 也有幾次城市限定版。做這種宣傳一定不只消費者痛不欲生,老闆也痛不欲生。明明在其他城市就可以賺到的錢,偏偏要變成在地化存貨。好的情況下是讓水貨商多代購費。但是限定版有沒有賣點?真的有。光是預算上的現實,就會讓老闆們仔細一點。除去量化的夢幻面紗,這樣精算成本有可能實現設計產製在地化。而消費者會追尋記憶點。你買一個品牌,本來就不是去大賣場買一件衣服。消費的不只是產品,也是體驗。而 SR主理人之一是專門製造獨一無二體驗的五月天阿信。其實有得就有捨,有捨才有得。做到跨國也是用當地小公司的算法去批貨算成本。錢本來就難賺...。
在全球化,在地化,量化及差異化之間要怎麼平衡,是目前世代需要學習發展的方向。在地化,一定要付出代價。就看是要付出高工高學高變化的代價,還是廉工機械取代的代價。
我一直認為全球化是有利庶民更勝於打破關稅的高級品。窮人只要能維生,便宜的東西就好。在生活改善後,自然就會去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原本有關稅保護的項目,其實是以庶民為代價。雖然競爭者很恐怖會是讓人同情的元素。但是比較有錢賺的產業,比較有能力進修。要選擇進步或等死,用庶民的生計作代價,我總覺得是很怪的事。
最後題外話,我覺得 AI 黑箱應該要求 AI 以人類更容易懂的方法去解釋自己。幫助人類進步,人類才不會最後拋棄 AI。我不認為新科技就很難,培訓就一定很花時間。而是新的科技需要找出新的快速培訓方法。訓練使用者本來就比訓練設計者簡單很多。你會用手機,不必知道手機的程式系統原理及電機傳導原理。
當越來越多國家開始重視新科技的教育,也請投入更多心力找尋省時間且能夠被產業界承認的能力教學訓練。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