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媒體挑戰

最近加拿大比較常出現這樣的社媒回應。乍看之下,在美國支持率不到32%的川普,在加拿大好像得到90%以上的支持。這一篇要談的是媒體的決策,而不是政策或是使用者回應。




American authorities are revoking travel visas from visitors who plan to claim asylum in Canada.
CBC News 貼上了 2017年12月12日

不過政策面我倒是可以猜一下。NATFA談判其實是能夠越早結束越好。因為現在加拿大政府面臨很多來自於美國多邊槓桿的攻擊。比較根本的原因是因為,美國認為加拿大是美國的屬地。美國對於貿易談判並不是以自己的優勢競爭,而是採用很多不同的面相,脅迫加拿大失去他方支援。

例如這件美國剝奪海地難民簽證事件。我認為美國川普現在的政策走向遲早都會剝奪很多美國居民的居留權。美國本土難民湧向加拿大,也是美國製造出來的。他會一個一個開刀,而現在他先向往加拿大申請難民的人開刀,是為了要讓加拿大政府陷入兩難。讓原本只是碰運氣,在美國明明還有社會生存地位的暫居人民,失去他經營了十幾年來的家園。經濟難民不是難民,加拿大的社論不也不要藉機煽動,讓政府兩面不是人。美國在11月已經中止海地難民延續難民簽證。那時候在「加拿大媒體」其實就有很多留言態度是:美國可以趕走自己不要的人,川普皇帝萬歲萬萬歲。而這次美國顯然是以美國本土難民,提早剝除居留權來製造出加拿大邊境問題。在「加拿大的媒體」留言居然還是一片看好的,美國川普皇帝萬歲萬萬歲。這很顯然不是加拿大人吧。加拿大人會為了反對自己不喜歡的政權,認為被俄國併吞很好嗎?(換一個意識形態差異大的國家比較清楚。)

這裡要談到的媒體挑戰,很容易看見的極右派跟isis幾乎同根生一樣,比所有傳統政治勢力更擅長利用數位媒體進行模糊攏絡、切割及政治攻擊。觀察小農媒體時,這種干擾並不是很大。如果是小農媒體本身就有很偏頗的政治立場,它的讀者也相形之下會侷限在那一個範圍。也就是太偏頗的小農媒體本身的社會影響力不會太大。(除非他是勢力很大的偏頗意識形態,例如福音教派。)

但是本身很有聲望的傳統媒體轉向數位媒體的時候,它就很有被篡奪的價值。就像美國極右派勢力現在要篡奪共和黨一樣,林肯的政黨在這一代宣傳著種族歧視。買人去洗版留言區對於政治爭奪來講,比所有的造勢大會都還要便宜。

轉向數位媒體,大家都是新手。特別是越有聲望的媒體,它所面臨的陷阱與挑戰,都比弱勢媒體還要多很多。我一直都覺得權利跟義務是相對的。當我們看余祥銓將這樣子的巨嬰到處惹事,的確他有一對有權勢的爸媽可以去幫他道歉,但是有多少個全家失業的家庭,家中的兒子還能去夜店打人,嫌棄別人沒禮貌呢?是的,因為曾經有錢有勢,所以哪裡會向權勢低頭,他都很清楚。要不然他就去白宮官邸打人看看嗎?一個曾經享受過權力滋味的巨嬰,社會讓渡給他家族曾經有的光環,讓他進入跟他同等狀態的失業家庭沒有機會可以進入的場域。出事的話,代價也比較大。也就是說權力比較大,能擺平的事情比較多,但是稍有不慎所製造的問題規模也比沒錢沒勢的人來的大很多。權利都有相對的責任。不論要不要肩負。對於大權媒體來說也是一樣。大權媒體雖然跟很多新創產業一樣,是剛進入數位媒體的環境,但是因為它本來就是擁有大權的單位,所以他一開始會面臨的陷阱跟挑戰,光是參考新創和小媒體是不夠的。而是必需要很快的學會應對只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問題。

大權媒體進入數媒領域,一般小媒用來收集讀者回應的留言區就很有洗版的價值。大權媒體如果遭遇蓄意洗版,它所得到的資訊就會脫離現實。

另外一方面,媒體也會根據回應的傾向而選擇採訪探究的方向,以及拿來宣傳的主題。如果是朝與偏見洗版的話,數媒也會漸漸偏向偏激主題的方向。

加拿大在harper政府的時期以及卑詩省在上一次選舉由ndp取得政權,其實都玩弄很重的身份認同政治。我會投票給Trudeau政府跟Liberal,主要是因為他們提的政見是「應該試著這麼做」,其他兩黨都在吵宮廷政治。你如果不知道要做什麼事情,或者是不曉得什麼事情對人民來講有直接的生計上的影響,你就不要出來選啊!我並不在乎加拿大投票制度要不要改變,但是那時選中央政府時就是搞種族歧視,以及不把大麻泛濫當一回事。很多事不是你說「不准存在」就不會存在。問題的確在,你說它不能存在,只造成沒有研擬管制方案。「不能存在」的問題怎麼會有配置應對方案的資源?實在很搞不懂為什麼要投票給這種政黨。

我並不是很想在探討問題的文章上面聊到我的政治傾向,但是這就是大權媒體進入數媒所需要面對的問題。他們想取得的讀者的回應,實際上也是被洗版給架空。就像政策討論議會上,真實的要解決問題的議題被宮廷政治所架空。例如有一天Trudeau被問到旅行行程的問題,已經送交道德審議委員會。Trudeau的一次回答就是,已經送交道德審議委員會,不會再回答。之後cons連問了33次。那一天cons進議會做什麼?放錄音帶就可以了啊。選民投那麼多票給他們,他們沒別的事好做了?(就不用說cons的主席之後也被查到同樣的事,判一樣的結果。)

之前一次的東岸選舉,媒體有一點嘲笑liberal政府,說他們喜歡去民間敲門,但是東岸的人民不吃這一套。這問題就很大。因為我們看得見的是,議會被宮廷政治架空,媒體被洗版給架空。我們的政治人物及媒體編輯部,除了走訪民間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去理解人民到底需要什麼?

專業並不是把自己關在像牙塔。媒體進入數位化之後,應該要注意到自己遇到的挑戰。如果編輯台的街坊鄰居,同事的鄰居,都沒有人在喊川普萬歲萬萬歲。媒體為什麼要跟隨留言及點閱率繼續朝向擴大那些主題能見度的方向走?你認為民生沒有其他需要解決的問題嗎?如果新聞脫離了民生,跟政治宣傳有多少差別?而真正民生有需求的人民,為什麼要花時間看這樣的媒體?有些事是短多長空。你以為這一些洗版主題很多人要看,但是那種洗版鬼話也會信的人,會更想去認同更偏激的頻道。而真正想看跟自己切身相關的問題有沒有被討論、有沒有被解決的那一群人,就會拋棄這一個跟自己沒什麼關係的媒體。

大權媒體應該要意識到自己遇到了什麼樣的問題,所收到的回饋需要經過什麼樣的分析。如果你不能抓到所有讀者群,你想要抓到什麼樣的讀者群對你來說才有意義?這不是AI可以做得到的判斷。人類運用語言的能力是AI望塵莫及。有時候連人類都不知道,自己在傳遞與自己意志相反的訊息。甚至就算是原本判斷力清晰人類,也有可能會被漸次渲染所影響。要如何保持分析回饋的專業人員在評判上的清晰程度?他們需要經過怎麼樣的訓練得以回復原本能勝任這種工作判斷標準?算是又生出了新的職業類型。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假病人

讀到這篇覺得蠻有意思~。 天下》 將自己的不幸歸咎他人,最是不幸 from

軟陶

前陣子一直想做一件事,(好吧,我隨時都想做很多事....,)最近家裡施工,本來預估有一天要看家,我跟不熟的人常常是很沒話,為了避免跟施工隊沈漠對望的尷尬,提早把材料買了。施工日變手工日。 說起來施工這件事也是一波三折,最後施工隊第二天沒來,由於睡眠不足,整個變成大半夜才動手...。 材料是 Fimo 軟陶。不太清楚台灣是不是買得到,因為軟陶在攝氏 32度以上開始凝結,對台灣商店是蠻不利的情況。Fimo (我在這裡買的 Deserre> Fimo ) 比我想像的硬,最後還是出動了壓麵機。(沒錯...就是我拿來做餅乾的機器.....。擦乾淨就沒事了,對吧...。)

因為性別歧視

為什麼 Sophie 常常會被挑出來罵? 因為性別歧視。而罵她的不只男性,還有女性。就像美國也有不少女性會投票給對待女人如牲畜的川普。 那些責罵 Sophie 的人,並沒有想知道她在 instagram 上到底表達了什麼。 Spohie 寫的是:「感謝一路上支持女人的人。」對她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她的伴侶。就算是瞎子也看得出來。 Justin Trudeau 是女權主義者,所以他盡力支持妻子去達成她想要的成就。 陌生人幫助你,你不會感謝嗎?因為幫助你的人是你的伴侶,你就不感謝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