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家來說,經濟數據是用來調整施政的。雖然政府有時會吹牛,但是都會有後果。美國在川普進白宮之後,數據跟真實就產生越來越大的落差。例如,以前華爾街指數象徵經濟起落;現在華爾街已經突破歷史長紅了,也完全變成富人的遊戲。之前加拿大有一篇觀點,當企業降低繳稅,拿去炒股是比拿去加薪更有吸引力。雖然我對美國執政相當厭煩,並不研究他們的經濟狀況,但是美國持續發出經濟成長遠超歷史記錄的數據,卻是境內極右派聲勢日趨強大。極右派撕裂人民的手法,在富裕社會是很難起作用的。
Scientists Warn the UN of Capitalism's Imminent Demise
https://motherboard.vice.com/en_us/article/43pek3/scientists-warn-the-un-of-capitalisms-imminent-demise
對企業來說,帳目是關乎生死的。正常的企業主(不是投資人)會很重視帳目狀況來決定策略的增減或方向。但是對外又要好看又省錢(?)。所以企業一般都有內外帳簿。會計年度的作帳跟平日的記帳是不同的。為什麼要有內外帳簿?啊~~你問對了~。
但是對國家來說,經濟數據如果動太多手腳,對企業來說是有傷害的。各國在經濟數據上都會動手腳。例如台灣就有科技業加成,以前聽朋友說,中國有土地加成。數據調整無可厚非,不同國家的發展方針不同。但是調整到怎樣算太嚴重?這算是自由心證。不過,有一次我跟懶懶聊到一句,我覺得蠻值得記下來:
數據可以描述真實。但是數據改變不了真實。
試想,如果依國家數據,Apple 認為這裡1000戶年收入 100萬。所以做了訂價 10k的手機,一家六口也買得起。結果事實是只有10戶人家年收入1M,其他都是餓殍。做那麼貴的手機能賣給誰?有錢人家會一戶買600支來當壁畫嗎?當國家為了富人拋棄窮人,資本主義也會隨之死亡,進入封建貴族。
在中美貿易戰的情勢下,我倒認為中國是比較務實的。比起白宮對中國及加拿大的攻擊都說 "easy to win",美國經濟好到史無前例。我們這些不好撐貿易攻擊的國家,就只好摸著鼻子認命去改善自己國內的經濟體質了。去不起票價飛上天的環球影城,在家蓋侏羅紀公園吃吃人可以吧?油價漲到開不起車,找專業司機搭公車可以吧?珠寶太貴,自己做也很有特色。Pandora 跟 Tiffany 比起來當然是消費降級。誰說地方藝術家做的衣服就不能穿,一定得穿 Versace 的呢?誰說 Apple 改賣服務為主,而不是手機獲利,不叫做消費降級?
消費降級不過是降到自己可以負擔的物質,並不表示要降低自己的品味。品味並不是用金錢代表。物質降低反而能琢磨品味,檢查跟風的浪費。
而「品味」這一塊,則是執政者得多注意的地方。你的社會會走向重啟或假貨,跟人民有沒有失去品味有關係。以台灣來說,以前非常崇尚節儉,所以財產都拿去投進房價,過著一貧如洗的日子。社會有錢,卻依然沒有美感,沒有藝術及音樂。約莫在五年前,那些沒品味的衛道人士逢年過節就攻擊演唱會。在貢寮,屏東及犀利趴的衝刺之下,現在台灣夏天有辦不完的演唱會,流行音樂真的在生活佔了一塊角落,足以培養前往各國演出的樂團劇團,帶動了多少連帶產業?我們一定要聽《歌劇魅影》或《卡門》嗎?
為了刺激經濟,政府可能提出發錢給人民花的政策,例如提高基本薪資。但這幾年來觀察各國的情況,我覺得同時得推廣創業。創業大部份會失敗,沒錯。但是活下來的公司就會增加職缺。它不見得要是獨角獸還是天使投資什麼的。最明顯的例子是網紅。有些網路名人是組織工作室,可以媲美電台的組織運作。還有些影片製作也聘請臨演。雖然不見得能像大企業安穩地活下來,但是大家都想讓工作室活下來。
提高消費,就會有錢流進這類不會收取很多錢(甚至只是靠業配及抖內)的新產業,不論競爭會汰換掉多少,有實力的會活下來,有可能會成為大型/穩定的公司。例如IGN及阿滴英語雜誌。
政策需要投資人民訓練新世代的技能,也要提高創業精神。大家都想當員工,企業主沒增加,刺激經濟的寬鬆政策總有失效的一天。但是國家裡想當老闆不怕競爭挑戰的人變多了,人民花的錢也從大企業轉向跟自己比較有親近感的區域消費,灑出去的錢就有價值了。「當老闆」這個觀念在台灣比較難推廣。因為台灣的家長主要都以培養進大企業的螺絲釘,而不是培養自主大腦。希望新世代能早日跳脫傳統的枷鎖。在上一篇〈商業偏移〉其實有觀察到一些好跡象,加油油囉~
下集待續zzz...
Scientists Warn the UN of Capitalism's Imminent Demise
https://motherboard.vice.com/en_us/article/43pek3/scientists-warn-the-un-of-capitalisms-imminent-demise
對企業來說,帳目是關乎生死的。正常的企業主(不是投資人)會很重視帳目狀況來決定策略的增減或方向。但是對外又要好看又省錢(?)。所以企業一般都有內外帳簿。會計年度的作帳跟平日的記帳是不同的。為什麼要有內外帳簿?啊~~你問對了~。
但是對國家來說,經濟數據如果動太多手腳,對企業來說是有傷害的。各國在經濟數據上都會動手腳。例如台灣就有科技業加成,以前聽朋友說,中國有土地加成。數據調整無可厚非,不同國家的發展方針不同。但是調整到怎樣算太嚴重?這算是自由心證。不過,有一次我跟懶懶聊到一句,我覺得蠻值得記下來:
數據可以描述真實。但是數據改變不了真實。
試想,如果依國家數據,Apple 認為這裡1000戶年收入 100萬。所以做了訂價 10k的手機,一家六口也買得起。結果事實是只有10戶人家年收入1M,其他都是餓殍。做那麼貴的手機能賣給誰?有錢人家會一戶買600支來當壁畫嗎?當國家為了富人拋棄窮人,資本主義也會隨之死亡,進入封建貴族。
在中美貿易戰的情勢下,我倒認為中國是比較務實的。比起白宮對中國及加拿大的攻擊都說 "easy to win",美國經濟好到史無前例。我們這些不好撐貿易攻擊的國家,就只好摸著鼻子認命去改善自己國內的經濟體質了。去不起票價飛上天的環球影城,在家蓋侏羅紀公園吃吃人可以吧?油價漲到開不起車,找專業司機搭公車可以吧?珠寶太貴,自己做也很有特色。Pandora 跟 Tiffany 比起來當然是消費降級。誰說地方藝術家做的衣服就不能穿,一定得穿 Versace 的呢?誰說 Apple 改賣服務為主,而不是手機獲利,不叫做消費降級?
消費降級不過是降到自己可以負擔的物質,並不表示要降低自己的品味。品味並不是用金錢代表。物質降低反而能琢磨品味,檢查跟風的浪費。
而「品味」這一塊,則是執政者得多注意的地方。你的社會會走向重啟或假貨,跟人民有沒有失去品味有關係。以台灣來說,以前非常崇尚節儉,所以財產都拿去投進房價,過著一貧如洗的日子。社會有錢,卻依然沒有美感,沒有藝術及音樂。約莫在五年前,那些沒品味的衛道人士逢年過節就攻擊演唱會。在貢寮,屏東及犀利趴的衝刺之下,現在台灣夏天有辦不完的演唱會,流行音樂真的在生活佔了一塊角落,足以培養前往各國演出的樂團劇團,帶動了多少連帶產業?我們一定要聽《歌劇魅影》或《卡門》嗎?
為了刺激經濟,政府可能提出發錢給人民花的政策,例如提高基本薪資。但這幾年來觀察各國的情況,我覺得同時得推廣創業。創業大部份會失敗,沒錯。但是活下來的公司就會增加職缺。它不見得要是獨角獸還是天使投資什麼的。最明顯的例子是網紅。有些網路名人是組織工作室,可以媲美電台的組織運作。還有些影片製作也聘請臨演。雖然不見得能像大企業安穩地活下來,但是大家都想讓工作室活下來。
提高消費,就會有錢流進這類不會收取很多錢(甚至只是靠業配及抖內)的新產業,不論競爭會汰換掉多少,有實力的會活下來,有可能會成為大型/穩定的公司。例如IGN及阿滴英語雜誌。
政策需要投資人民訓練新世代的技能,也要提高創業精神。大家都想當員工,企業主沒增加,刺激經濟的寬鬆政策總有失效的一天。但是國家裡想當老闆不怕競爭挑戰的人變多了,人民花的錢也從大企業轉向跟自己比較有親近感的區域消費,灑出去的錢就有價值了。「當老闆」這個觀念在台灣比較難推廣。因為台灣的家長主要都以培養進大企業的螺絲釘,而不是培養自主大腦。希望新世代能早日跳脫傳統的枷鎖。在上一篇〈商業偏移〉其實有觀察到一些好跡象,加油油囉~
下集待續zzz...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