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sace |
天下雜誌》Versace沉寂已久 Michael Kors為什麼還要收購?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2260
新聞會讓人忍不住感到沮喪...。新生代該如何能扺抗退化呢?如果那些老霸權嘲笑這些想要修正舊勢力累積的僵固錯誤的新世代,背起他們闖的大禍,還要承受頻繁又逼死人的仇恨轟炸。我們跟那些舊勢力霸凌比起來,是真的 rookie.... 他們連化妝成新面貌,都那麼多人願意被騙那麼多次.....。
我不是很有勇氣的人,對於非常在意的事一次次看到退化,都會感到沮喪...。幸好我的功能不在那裡。那裡還是需要遠比我有勇氣的人去頑抗。很感謝世上還有那些人。
我也盡量把我做得到的做好。
消費降級是已經是現實。對於企業來說,依現況調整產品是必要的。並不是打折或廉價勞工,粗劣作工,而是產品比重要漸移到多數消費者願意接受的中價位。
我們當然可以看到很多昂貴品牌仍在市場上賣著驚人的價格。但是也看到非常有名的品牌轉手併購。最近最有名的是 Versace 被 Michael Kors併購。之前 Kate Spade 被 Coach 併購。以及一些訂價嚇死人的高端服飾品牌在我的生活圈附近消失。
炫富的商品,總會有人買。但是撐得下去的老牌越來越少,八成是撐得起那種價位的人越來越少。鉅富越來越有錢,但也更少,手機市場不也是?站上首位的沒多久就被推下來。競爭頂級之路越來越痛苦。一來是規格超過必要,二來不也是口袋不深就沒閒錢這樣換?
成王敗寇論當然可以說競爭力的問題。但是競爭10k位潛在客戶,跟競爭 10位客戶,激烈程度當然不一樣。而且投資的可回收效益也會很嚴重。你要做只賣給皇室的王冠,當然得加重很大投資,買各種高價寶石,找昂貴手工細緻撫觸。但是如果沒選上呢?最好不要搞到破產。皇室也才幾個人?你能撐得過幾次這種程度的失敗?這不太算是競爭力的問題了。而是很差的市場。
如果一個區域只剩超高端殺戮戰場,其他市場都死亡。這將是等死的地區。越來越少拿得出投資的競爭者,拿下幾次險勝的廠商能取得等同貴族的長期特權。
產業競爭轉向中價位重啟爐灶就變得很重要。判斷「中價位」眼光來自於產業界,不出自政府。政府提倡創業,創業能不能活得下來,要看老闆眼光好不好。是否能調整到最普行的市場價位,而又好那麼一點,讓消費者願意保有對「有那麼點好」的支持。或者是更厲害的,能看到新發展出來的需求。
對於市場的眼光及評估是每個企業領導人都需要具備的。對於新公司來說,由於沒什麼虧損的本錢,每次的決定都關乎生死。對於既存的產業來說,比較有誤試的本錢,也有充足的才能。除了眼界之外,意願變成蠻關鍵的問題。
pandora |
但是貧富差距極端擴大的現代,負擔得起高貴原料的消費者越來越少。但是人對美的想望依然在。 PANDORA 跟 Swarovski 並不是原料降低標準,而是依然給予消費者期望。你能說買不起藍寶石的人就不該有美感嗎?
Swarovski |
對於老品牌來說,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良好的聲望及廣大的通路。分支出一個中價位設計支線產品一定沒問題。但是,當中價位才賺得了錢呢?你如何面對「我的頂極產品聲望將被降規到中價位產品聲望」?甚至,中價位設計更可能陷入低鑑別度?當高端品牌降為中價產品又欠缺鑑別度,要如何維持高端產品的商譽?再說,如果大幅降回中價位,養不起原有的那麼多高端設計師。
把百年知名品牌卡住轉不了型的原因及考量非常多。就算資本雄厚,也會有用完的一天。轉型成功的也有,例如 CHANEL及 Burberry. 有一次我在高級百貨的走道推銷區看到一個產品。嘿!我這輩子也買得起CHANEL耶!CND$ 5x的毛球鑰匙圈......。試想一下,如果整間百貨商品隨便一翻都千位數,看到 $5x 元的是不是也會覺得晉身貴族行列?雖然只是鑰匙圈。兩元店應該也有.....。CHANEL有出普及產品,Burberry 也有走親民路線。你可以基於過往的榮耀繼續坐在長蜘蛛網的寶座上。或者,說服自己,找出轉向的新意義。
當產業重新往中價位調整,或是新創產業,加上近日越來越激化的貿易戰,產業界的第一目標就不該設定為「賣到有錢人家」,而是賣給隔壁城市,創業者習慣的生存空間。品質成本都調整到區域可接受的程度,推廣產品,影響生活態度,引向區域性的自己自足。其實可以大大降低貿易戰的風險,又能浮起區域經濟。
我其實一直都不支持追求上市上櫃,或者說,不支持資本遊戲。作為企業主,資本小就從小資本的產品做起。而不是去跳洋追求你明知道自己鄰居都不要的東西,然後寄望美國歐洲會有大訂單。台灣很少寄望自己創造出來的在日本韓國能大賣,不是嗎?為什麼會以為美國歐洲就會有人買帳?靠想像力而不是市場嗅覺的創業是有問題的。當你借錢拿大資本去賭想像中的大賣,與其說創業,我看更像賭徒。
而「回歸中價位」可以慢慢矯正這個問題。例如以電影來說,《大佛普拉斯》是台灣人看了也很有感,覺得有品質,而不是像終於停拍的鱸鰻系列。《返校》也是訴說著台灣風格,日後推廣到 steam平台,也有很多外國人支持,而且除了台灣,別的國家還做不出來。的確,在創作上,有很多建議是「需要備有外國觀點,而不是只有本土」。舉例來說,電玩界非常成功的《The Witcher》就被標榜波蘭民俗,但是遊戲專家分析起來,它崛起於美女、性與暴力。跟美國電影風格沒差多少。這就是比例問題。你能闡述得最好的,是自己的起源地,而這也是其他不同起源地最做不到的地方。而你闡述的方法,要別的文化的也能懂。你的創造才走得出去。
「走出國」不該是創造的第一目標。而是實力足以被認可之後的目標。例如最近 Trudeau 幫 Canada Goose 擴廠剪綵。Canada Goose 的外套加拿大人會穿,然後拓展到國外得人青睞。加拿大另外一個很有名的品牌 roots. 其實兩牌的基本型都很素。對吧。加拿大人平日並不炫富。(雖然外套一件也有千元....但是不會故意選個枝招展的穿讓大家知道很貴。)(雖然 Lemonlulu 的 Ω 屁屁是一眼就認得出來....。)在自己本土很有名,再拓到國外,再做出辨識度更高,成本要求更高,價位也更高的高價品。就算打高空打錯了,你的基本款可以繼續支援。
Canada Goose |
然而,也有反向的。例如 Stayreal. Stayreal 常與外國知名象徵聯名,進行象徵再設計。例如 Hello Kitty, Doraemon, 加菲貓,頑皮豹等。這些在台灣已經有市場極少品項的品牌。主力仍是SR 的能力(設計的可辨識度),著眼依然是評估過的市場。台灣本身在政權七禁八禁後,屬於沒有什麼文化標的的區域,人們寧可去買印商標的產品,也沒有欣賞設計的美感。所幸近一兩年慢慢有對美感的培養,例如古早以前比較沒被政治管到的插畫。
Stayreal |
不知不覺聊一堆,也很雜,一直覺得不太好寫。反正.....亂就亂吧.....。貿易戰之下,專門做給國外的生產模式會面臨越來越高的風險。資訊化導致客製化及機器人簡化工廠生產線,改變了生產流程,量大難以保證獲利。受金融風暴餘波十年仍在的影響,導致消費降級,其實是產業重啟的機會。就如現在拍影片遠比三十年前拍影片簡單多了,現在產品的創造也比成立工廠生產線路途短了不少。
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國家,就能讓你賺到錢,而且你能感受得到缺的是什麼。好好善用目前不利的情境,反而能掙脫巨型企業的控制。
題外補充:
放棄先進製程不是死路,格羅方德指成熟製程仍大有市場發展
http://finance.technews.tw/2018/09/26/globalfoundries-advanced-process/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