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本篇的對像,我感到有點憂鬱,是寫給家長看的。華人的家長。畢生奉行科舉制度的家長。請務必,把自己的小孩當成一個「人」。
有一篇評論讓我暫時停下手邊的鬼混,(依然在鬼混地寫下了這一篇。)我覺得,這個評論者自稱「文化工作者」實在是太溢美了。我相信一個注重「文化」的人,會懂得「人文的價值」,而不只是「功利的價值」。
聯合報:班級崩壞 12年國教隱憂
本篇寫到的:
1. 前線教師不願配合
2. 班級風氣無法統一
3. 教育追求的是學習成效
4. 至少要保住菁英學生,拒絕齊頭式平等
4.1 教育方式不比班級風氣重要
也很痛苦地看完讀者回應:
閱讀:12年國教即將開始
1. 十二年只是把不想念書的學生延長痛苦
2. 免學費會讓政府破產
(其它不合邏輯的就不列了。)
本王是絕對讚成廢除科舉。學生的學習成就,應該是靠「能不能畢業」,不是「能不能入學」。我們在社會工作不也是這樣嗎?你把工作外包,錢是「拿到成品」才給足,還是「簽約當下」就給足?台灣的科舉,就是讓家長及「菁英」學生簽約當下就幾乎保證拿到學歷。能力呢?誰知道!你沒有太超常,學校才不敢當你。因為當了你,就毀了你的前途,要再次能通過科舉的人,少之又少。
台灣人痛恨的中國文明,什麼都講本土,去中國化,對於最威權的科舉制度,緊抱不放。日本有哪裡不同嗎?我不太清楚日本的教育制度,但是我知道至今大家都要考東京大學。大企業都要用東京大學的學生。他們如果曾做過教育改革,看起來並沒有脫離科舉。
但是台灣呢?漸漸不是這樣了。台灣的社會結構不若日本的穩固。日本的企業家族文化至今還是非常強固,他們的同業異業間不只是互相競爭,也互相投資。跟敵人交朋友,一方面也保障了自己絕境時的崖邊救命草。但是台灣不是這樣。台灣政府受巨型企業支配,卻對中生代產業界放牛吃草很久了。
那些巨型企業老化後,新興企業都是獨立草莽性格,彼此間的連結不強,績效掛帥。至今跟產業連結不強,幾乎超現實的學界,畢業證書的效力也越來越弱了。因為時間證明了,拿了名校證書的人,很會考試,眼睛長在頭頂上,不見得會工作。更常發生的是,他們畢業後,或沒工作多久之後,就出國了。有一陣子台灣是成大這類中等名校的畢業生最受業界照顧,因為台青交畢業生很多都不在國內,產業界真正的最大勢力是中階名校畢業生。
而今,台灣的新生代被保護得過於徹底,那些名校新生代覺得出國吃苦又不會比別人更有出頭天,所以拒絕了向外拓展的挑戰,一輩子留在台灣。台青交學生會有比較好的工作機會嗎?主管都是成大中山,為什麼他們不先錄取自己的學弟妹?而這些超名校的學生什麼時候可以換血全成為主管?
問題不是「何時」,而是「何必」。這些超名校的學生是「拒絕了走向世界」而留下來,為什麼要為了那些吃力不討好的職位委曲自己去爭奪?在教育的過程中,他們被剝奪自主意識,以為只要成績好,就該配發到好的待遇。卻沒有思考「聽話」不是「領導」的料。聽話只會是打工料。那些家長硬逼著自己小孩渡過的成長過程,自己的思考仍停留在集權社會,以為會乖就會被提拔。在如今的多頭型社會,只能被壓在那些小時候就不乖的鬼靈精手下。因為那些不乖的人才會「創造」。聽話的人不會。
然而我們的社會依然崇拜科舉。家長確實會去霸凌老師,原因是什麼?據我所知,很多是因為成績給得不夠好。如果這個學生是因為打人縱火,輪不到老師被霸凌。另一方的家長或警察就會出面了。成績是做什麼用的?累積進名校的優勢,科舉的變型。因為校門很窄,進去保證畢業,所以無論如何,一定要逼出好成績。
為什麼看不出來,大學窄門是自我毀滅的體制。這個制度的生存環境,中央集權,在台灣已經非常勢微了。
台灣依然緊緊抓著。在新生代還沒成熟,還沒有足夠探索,還無法選擇時,就把他們貼了標籤,越權選擇了他們的人生,還可以來一句「至少要保住菁英學生」。其它學生都不是人了?不會考試的人都不該被生出來,是嗎?教育應該要把他們踢到邊緣,讓他們自生自滅,是嗎?
是何等沒人性的性格,寫出這種拋棄別人後代的語句?
又是什麼人,贊成了這樣的話語?
寫完社會演變,回到原文評論。
1. 前線教師不配合,就開除。上一代痛恨過去只會念課文不會教書的老兵轉任教職。這些以拖待「敗」的教師是同類。新的戰場,需要排除隱性抗爭。
2. 班級風氣不是問題,冷血的後代才是問題。新生代是人,不是牛,不需要「統一管理」。多元化的班級讓小朋友對差異有同理心。管理困難,就加老師!滿街流浪教師,不是嗎?
3. 基礎教育講求的不是績效,而是新生代會成為「好人」,至少不要是「壞人」。考試技能多好,術科成績多高,都不是他們未來面對社會的方式。請不要說教育的數質績效這種廢話。
4. 廣開教育是齊頭式平等最好的應用環境。收緊出口就好了。為什麼覺得有新生代「不值得」得到教育?那些環境不好的新生代,不要讓他們在教育中被導正,踢出去就好嗎?
4.1 如果一輩子住井中也不想探出頭,請不要說出傷害社會的言論。當我們要廢除科舉,把教育的入口打開後,下一件事是就改變教育方式。十二年,你要如何讓每個都獨特的學生,在統一化的環境都能得到成就?歐美採用的就是選修。台灣科舉採用的方式是分類組。分類組跟齊頭式平等是相當的。有誰能保證歷史考得好,地理就考得好?有誰能保證邏輯好,數學就好?如果學生幾科被當掉了,要怎麼被擠到下一級的教程?我就看過三年級學生不會寫自己的名字。
這個學生是笨嗎?不是。他是在校受太大的傷害,在家擁有太過的溺愛。我教過一個四年級還不會分數(相對於整數)的學生。他只是概念上搞不懂而已,每個人的智能發展方向都不同。例如,我到現在數學還是很差,但是我是工科。寒假花了八堂課,終於把他教會了。一開始上課,又是零分。為什麼呢?因為學校讓他相信自己是笨蛋,家長讓他相信當個笨蛋是有好處的。他寧可抄課文一百遍,媽媽會同情他。
我試圖跟他媽媽商量,去跟老師說,不要抄課文。媽媽平常陪著他多練習幾題分數,可以拿水果還是零用錢教他。他母親拒絕了。她覺得小朋友要抄那麼多課文就很可憐了,會發脾氣,她講不動小朋友去練習幾題試題。我當家教的要負責教會他。然後我就辭職了。我不想領錢又良心不安。這是你的孩子,你不幫,我幫不上忙。
我們目前的教育,讓成長差異的小朋友自我放棄,走頭無路。如果拆散課程,改成學分制,學不好的,可以避開。必要的,學到好為止。學生總有強項,他在強項部份的學分多,就可以讓他在比較長大後,有時間去彌補以前比較弱的部份,也許這時候他就有能力理解了。這要改變的,絕對是教育方式。
給新生代多一些包容,多一些機會,不要那麼早就把他們畫歸為中庸劣等。你傷害了他們的自尊,他們的才能會一併被埋沒,會變成真正的平庸。
回應1. 十二年國教畢業時,新生代是18歲。剛好成人。現在的社會,有那麼需要15~18歲的工作人力嗎?如果台灣能做到適性教育,讓學校照顧他們到18歲,有什麼不好?15歲大概是認同同儕,叛逆父母的年齡。拒絕父母,卻又沒有機構可以讓他們待,會比較好嗎?18歲是法律完全負責的年齡,對社會來說也比較能接受這樣的經濟力。十二年國教,沒有什麼不好。
回應2. 政府如果不是把錢花在教育,就會被迫花在監獄。
基礎教育不是要教出幾個張忠謀,教出幾個郭台銘。而是提升社會整體文明層次。你就不會常看到隨地吐痰,隨地便溺。對人會多一些尊重。我們覺得陸客讓我們困擾,相較於台灣觀光客我們比較優質的地方,不就是文明素質比較高嗎?
況且,現在台灣已有一部份家庭得靠營養午餐為生。這類家庭,如果小孩不是被迫去上學,他們會有機會上學嗎?教育應該是大家都有機會。不要只看到那些日子過得太好,懶得學習只會混時間的學生。他們的家境八成不會差到哪裡去。教育免費,就是給那些家境不好的小朋友受教育的機會。有愛心的社會,不需要那麼多民營的社服機構。應該是確認社會有那個需求,政府就該去做。而今政府願意正視困苦家庭的受教權,就別把「破產」拿來當作剝奪他們受教權的理由。
有一篇評論讓我暫時停下手邊的鬼混,(依然在鬼混地寫下了這一篇。)我覺得,這個評論者自稱「文化工作者」實在是太溢美了。我相信一個注重「文化」的人,會懂得「人文的價值」,而不只是「功利的價值」。
聯合報:班級崩壞 12年國教隱憂
本篇寫到的:
1. 前線教師不願配合
2. 班級風氣無法統一
3. 教育追求的是學習成效
4. 至少要保住菁英學生,拒絕齊頭式平等
4.1 教育方式不比班級風氣重要
也很痛苦地看完讀者回應:
閱讀:12年國教即將開始
1. 十二年只是把不想念書的學生延長痛苦
2. 免學費會讓政府破產
(其它不合邏輯的就不列了。)
本王是絕對讚成廢除科舉。學生的學習成就,應該是靠「能不能畢業」,不是「能不能入學」。我們在社會工作不也是這樣嗎?你把工作外包,錢是「拿到成品」才給足,還是「簽約當下」就給足?台灣的科舉,就是讓家長及「菁英」學生簽約當下就幾乎保證拿到學歷。能力呢?誰知道!你沒有太超常,學校才不敢當你。因為當了你,就毀了你的前途,要再次能通過科舉的人,少之又少。
台灣人痛恨的中國文明,什麼都講本土,去中國化,對於最威權的科舉制度,緊抱不放。日本有哪裡不同嗎?我不太清楚日本的教育制度,但是我知道至今大家都要考東京大學。大企業都要用東京大學的學生。他們如果曾做過教育改革,看起來並沒有脫離科舉。
但是台灣呢?漸漸不是這樣了。台灣的社會結構不若日本的穩固。日本的企業家族文化至今還是非常強固,他們的同業異業間不只是互相競爭,也互相投資。跟敵人交朋友,一方面也保障了自己絕境時的崖邊救命草。但是台灣不是這樣。台灣政府受巨型企業支配,卻對中生代產業界放牛吃草很久了。
那些巨型企業老化後,新興企業都是獨立草莽性格,彼此間的連結不強,績效掛帥。至今跟產業連結不強,幾乎超現實的學界,畢業證書的效力也越來越弱了。因為時間證明了,拿了名校證書的人,很會考試,眼睛長在頭頂上,不見得會工作。更常發生的是,他們畢業後,或沒工作多久之後,就出國了。有一陣子台灣是成大這類中等名校的畢業生最受業界照顧,因為台青交畢業生很多都不在國內,產業界真正的最大勢力是中階名校畢業生。
而今,台灣的新生代被保護得過於徹底,那些名校新生代覺得出國吃苦又不會比別人更有出頭天,所以拒絕了向外拓展的挑戰,一輩子留在台灣。台青交學生會有比較好的工作機會嗎?主管都是成大中山,為什麼他們不先錄取自己的學弟妹?而這些超名校的學生什麼時候可以換血全成為主管?
問題不是「何時」,而是「何必」。這些超名校的學生是「拒絕了走向世界」而留下來,為什麼要為了那些吃力不討好的職位委曲自己去爭奪?在教育的過程中,他們被剝奪自主意識,以為只要成績好,就該配發到好的待遇。卻沒有思考「聽話」不是「領導」的料。聽話只會是打工料。那些家長硬逼著自己小孩渡過的成長過程,自己的思考仍停留在集權社會,以為會乖就會被提拔。在如今的多頭型社會,只能被壓在那些小時候就不乖的鬼靈精手下。因為那些不乖的人才會「創造」。聽話的人不會。
然而我們的社會依然崇拜科舉。家長確實會去霸凌老師,原因是什麼?據我所知,很多是因為成績給得不夠好。如果這個學生是因為打人縱火,輪不到老師被霸凌。另一方的家長或警察就會出面了。成績是做什麼用的?累積進名校的優勢,科舉的變型。因為校門很窄,進去保證畢業,所以無論如何,一定要逼出好成績。
為什麼看不出來,大學窄門是自我毀滅的體制。這個制度的生存環境,中央集權,在台灣已經非常勢微了。
台灣依然緊緊抓著。在新生代還沒成熟,還沒有足夠探索,還無法選擇時,就把他們貼了標籤,越權選擇了他們的人生,還可以來一句「至少要保住菁英學生」。其它學生都不是人了?不會考試的人都不該被生出來,是嗎?教育應該要把他們踢到邊緣,讓他們自生自滅,是嗎?
是何等沒人性的性格,寫出這種拋棄別人後代的語句?
又是什麼人,贊成了這樣的話語?
寫完社會演變,回到原文評論。
1. 前線教師不配合,就開除。上一代痛恨過去只會念課文不會教書的老兵轉任教職。這些以拖待「敗」的教師是同類。新的戰場,需要排除隱性抗爭。
2. 班級風氣不是問題,冷血的後代才是問題。新生代是人,不是牛,不需要「統一管理」。多元化的班級讓小朋友對差異有同理心。管理困難,就加老師!滿街流浪教師,不是嗎?
3. 基礎教育講求的不是績效,而是新生代會成為「好人」,至少不要是「壞人」。考試技能多好,術科成績多高,都不是他們未來面對社會的方式。請不要說教育的數質績效這種廢話。
4. 廣開教育是齊頭式平等最好的應用環境。收緊出口就好了。為什麼覺得有新生代「不值得」得到教育?那些環境不好的新生代,不要讓他們在教育中被導正,踢出去就好嗎?
4.1 如果一輩子住井中也不想探出頭,請不要說出傷害社會的言論。當我們要廢除科舉,把教育的入口打開後,下一件事是就改變教育方式。十二年,你要如何讓每個都獨特的學生,在統一化的環境都能得到成就?歐美採用的就是選修。台灣科舉採用的方式是分類組。分類組跟齊頭式平等是相當的。有誰能保證歷史考得好,地理就考得好?有誰能保證邏輯好,數學就好?如果學生幾科被當掉了,要怎麼被擠到下一級的教程?我就看過三年級學生不會寫自己的名字。
這個學生是笨嗎?不是。他是在校受太大的傷害,在家擁有太過的溺愛。我教過一個四年級還不會分數(相對於整數)的學生。他只是概念上搞不懂而已,每個人的智能發展方向都不同。例如,我到現在數學還是很差,但是我是工科。寒假花了八堂課,終於把他教會了。一開始上課,又是零分。為什麼呢?因為學校讓他相信自己是笨蛋,家長讓他相信當個笨蛋是有好處的。他寧可抄課文一百遍,媽媽會同情他。
我試圖跟他媽媽商量,去跟老師說,不要抄課文。媽媽平常陪著他多練習幾題分數,可以拿水果還是零用錢教他。他母親拒絕了。她覺得小朋友要抄那麼多課文就很可憐了,會發脾氣,她講不動小朋友去練習幾題試題。我當家教的要負責教會他。然後我就辭職了。我不想領錢又良心不安。這是你的孩子,你不幫,我幫不上忙。
我們目前的教育,讓成長差異的小朋友自我放棄,走頭無路。如果拆散課程,改成學分制,學不好的,可以避開。必要的,學到好為止。學生總有強項,他在強項部份的學分多,就可以讓他在比較長大後,有時間去彌補以前比較弱的部份,也許這時候他就有能力理解了。這要改變的,絕對是教育方式。
給新生代多一些包容,多一些機會,不要那麼早就把他們畫歸為中庸劣等。你傷害了他們的自尊,他們的才能會一併被埋沒,會變成真正的平庸。
回應1. 十二年國教畢業時,新生代是18歲。剛好成人。現在的社會,有那麼需要15~18歲的工作人力嗎?如果台灣能做到適性教育,讓學校照顧他們到18歲,有什麼不好?15歲大概是認同同儕,叛逆父母的年齡。拒絕父母,卻又沒有機構可以讓他們待,會比較好嗎?18歲是法律完全負責的年齡,對社會來說也比較能接受這樣的經濟力。十二年國教,沒有什麼不好。
回應2. 政府如果不是把錢花在教育,就會被迫花在監獄。
基礎教育不是要教出幾個張忠謀,教出幾個郭台銘。而是提升社會整體文明層次。你就不會常看到隨地吐痰,隨地便溺。對人會多一些尊重。我們覺得陸客讓我們困擾,相較於台灣觀光客我們比較優質的地方,不就是文明素質比較高嗎?
況且,現在台灣已有一部份家庭得靠營養午餐為生。這類家庭,如果小孩不是被迫去上學,他們會有機會上學嗎?教育應該是大家都有機會。不要只看到那些日子過得太好,懶得學習只會混時間的學生。他們的家境八成不會差到哪裡去。教育免費,就是給那些家境不好的小朋友受教育的機會。有愛心的社會,不需要那麼多民營的社服機構。應該是確認社會有那個需求,政府就該去做。而今政府願意正視困苦家庭的受教權,就別把「破產」拿來當作剝奪他們受教權的理由。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