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聊教育。
先聊聊,什麼叫公平。
一個獨臂人擔任山路挑夫的工作,世界對他來說公平嗎?
一個天才卻是自閉症(<雨人>),或是精神分裂症(<美麗境界>),世界對他來說公平嗎?
一個創造型的天才(賈伯斯)跟一個建設型的天才(比爾.蓋茲),當買伯斯被自己的產業放逐時,當蘋果為了突顯產品的個人化而不斷以笨重抵毀微軟時,世界對這兩個人公平嗎?
為什麼,台灣是那麼堅持,「會寫考卷的人就是菁英」,這就叫做公平?
《我能相信自己嗎?不能!─教改必須認真的真相》
科舉,選得出來的只是考試機而已。
這是必然。
花十數年,學著如何填答案,如何寫出閱卷者會給分的答案。這樣的人
會有創造力?創造力沒有評分標準,怎麼給分?創造力老早就死了。
會有領導能力?考卷的答案是誰訂的?評分規責是誰訂的?在這個框架之下,只有「聽話」的能力,沒有領導力,八成也沒什麼成果的責任感。成果好不好,不是自己能夠評判,聽上面的就好。
對人會有愛?有誰教嗎?有空嗎?演一演誰都會。學齡成績打一輩子。跟師長打招呼,誰不會?教材裡可以打一個勾。路上撿一張垃圾,誰不會?聯絡簿上又可以記一筆。大家演一演就好,反正每個小朋友真正要忙的是寫考卷,才沒有空在打招呼之後,看一下鄰居感受到的溫馨,不是老師一臉「做對了」的表情。才沒有空在撿撿垃圾後,看一下環境是不是更美了,會不會想在街角種個小花,畫個笑臉。
對生命會有愛?別說笑了,連我自己在考鴨生涯都不想活了,現在的小朋友就比較堅強?
我們為什麼要這樣的教育?教出一批批沒有創造力,無法肯定自己,對環境不關懷,連活著要做什麼都不曉得的數個世代。
如果要說這樣長大的成人大部份會變成什麼,我會說,公務員。
詹宏志:我打交道的公務員,是一群有禮貌的失敗主義者
不求把事做好,只求答案不會錯就好。對於「創新」這種在台灣還沒有範本的東西,全都捏死。(飛翔的羽翼:創造與報喪)
這樣的公平,真的很重要嗎?
對於教育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公平,而是肯定。
以公平為基礎的教育,勢必是以競爭為前提。最常聽到的論點就是,「把聯考制度視為毒蛇猛獸」。小朋友不是不能失敗,而是大人不應該制度化地否決大部份小孩子的未來。
他們無法還手。這不是他們選擇要被生下來的地方。
台灣的科舉制度,花了兒童所有的成長期否定掉成績以外的所有價值,再於他們初進社會時,教訓他們為什麼責任感那麼低,沒有擔當,沒有信心。台灣有多麼需要競爭力。
這樣的成長過程,怎麼可能不自卑?怎麼可能會相信自己的判斷?怎麼可能超越上一代?
台灣的下一代真的那麼絕望?而我們看得到的,是那些早早就被制度踢出去的人們,那些被命運打到谷底一步一步自己爬起來的人們,那些歸國華僑的後代,在台灣接起世代傳承的棒子。他們有哪一個是因為科舉給了他們光明的前景?不要說教育了,連社會都不給他們光明的前景,他們得靠自己克服絕望,日日與社會對他們的否定與批評搏鬥,帶著受傷的信心抗拒恐懼,而有今日的成就。
我只想說,這樣的在權世代,怎麼對得起那些接棒的下一代?你給他們的阻礙,遠遠大過給他們的協助。
而台灣的社會還可以自我感覺良好地說,出了學校才是學習的開始。
最好是啦。
那些更早被逼出學校的,更早開始學。那些拿到畢業證書的,花了十六/二十年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這樣的教育,只是「障道」。
十二年國教效法國外多元評鑑最重要的是什麼?這些家長們,曾經在「成績」的範圍之外想過嗎?
教育家認為教育最重要的事,是每一個小孩子長大後都能肯定自己本初的模樣。
喜歡園藝,就不必去背六法全書,去成為一個花藝大師。
喜歡玩實驗室器材,就不用去彈鋼琴,去實驗室陪酒精燈睡。
喜歡為自己相信的道理辯搏,就不用去研究人骨有幾根,去參與社群領導相同信念的人。
教育家相信,當人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能靠自己評鑑或肯定自己的成果,認可自己的努力,就能看見自己的方向與熱情,能夠畫出自己夢想的藍圖,能夠創造出理想並實現在現世。
再回過頭來,想想家長們的觀點。小孩子真的不逼不行嗎?多元評鑑真的是哄草莓用的嗎?以前的世代怎麼考試怎麼熬過來了,現在的小孩就不行嗎?
以前世界是切斷的,專制是盛行的,權威是可以決定誰誰誰的命運的。後輩是該牽著長輩的引線,要聽話,跟著走。
現在的世代,必須靠自己走出未來的歷史。
唯有活得真實的人,才能走得出軌跡。
人性能不能信任?關說能不能避免?以人性來說,真的不能。
但是對於已經能肯定自己,已經步入成人的新生代,這些不重要了。
現在的在權世代,要決定的是,想要什麼樣的下一代。
先聊聊,什麼叫公平。
一個獨臂人擔任山路挑夫的工作,世界對他來說公平嗎?
一個天才卻是自閉症(<雨人>),或是精神分裂症(<美麗境界>),世界對他來說公平嗎?
一個創造型的天才(賈伯斯)跟一個建設型的天才(比爾.蓋茲),當買伯斯被自己的產業放逐時,當蘋果為了突顯產品的個人化而不斷以笨重抵毀微軟時,世界對這兩個人公平嗎?
為什麼,台灣是那麼堅持,「會寫考卷的人就是菁英」,這就叫做公平?
《我能相信自己嗎?不能!─教改必須認真的真相》
科舉,選得出來的只是考試機而已。
這是必然。
花十數年,學著如何填答案,如何寫出閱卷者會給分的答案。這樣的人
會有創造力?創造力沒有評分標準,怎麼給分?創造力老早就死了。
會有領導能力?考卷的答案是誰訂的?評分規責是誰訂的?在這個框架之下,只有「聽話」的能力,沒有領導力,八成也沒什麼成果的責任感。成果好不好,不是自己能夠評判,聽上面的就好。
對人會有愛?有誰教嗎?有空嗎?演一演誰都會。學齡成績打一輩子。跟師長打招呼,誰不會?教材裡可以打一個勾。路上撿一張垃圾,誰不會?聯絡簿上又可以記一筆。大家演一演就好,反正每個小朋友真正要忙的是寫考卷,才沒有空在打招呼之後,看一下鄰居感受到的溫馨,不是老師一臉「做對了」的表情。才沒有空在撿撿垃圾後,看一下環境是不是更美了,會不會想在街角種個小花,畫個笑臉。
對生命會有愛?別說笑了,連我自己在考鴨生涯都不想活了,現在的小朋友就比較堅強?
我們為什麼要這樣的教育?教出一批批沒有創造力,無法肯定自己,對環境不關懷,連活著要做什麼都不曉得的數個世代。
如果要說這樣長大的成人大部份會變成什麼,我會說,公務員。
詹宏志:我打交道的公務員,是一群有禮貌的失敗主義者
不求把事做好,只求答案不會錯就好。對於「創新」這種在台灣還沒有範本的東西,全都捏死。(飛翔的羽翼:創造與報喪)
這樣的公平,真的很重要嗎?
對於教育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公平,而是肯定。
以公平為基礎的教育,勢必是以競爭為前提。最常聽到的論點就是,「把聯考制度視為毒蛇猛獸」。小朋友不是不能失敗,而是大人不應該制度化地否決大部份小孩子的未來。
他們無法還手。這不是他們選擇要被生下來的地方。
台灣的科舉制度,花了兒童所有的成長期否定掉成績以外的所有價值,再於他們初進社會時,教訓他們為什麼責任感那麼低,沒有擔當,沒有信心。台灣有多麼需要競爭力。
這樣的成長過程,怎麼可能不自卑?怎麼可能會相信自己的判斷?怎麼可能超越上一代?
台灣的下一代真的那麼絕望?而我們看得到的,是那些早早就被制度踢出去的人們,那些被命運打到谷底一步一步自己爬起來的人們,那些歸國華僑的後代,在台灣接起世代傳承的棒子。他們有哪一個是因為科舉給了他們光明的前景?不要說教育了,連社會都不給他們光明的前景,他們得靠自己克服絕望,日日與社會對他們的否定與批評搏鬥,帶著受傷的信心抗拒恐懼,而有今日的成就。
我只想說,這樣的在權世代,怎麼對得起那些接棒的下一代?你給他們的阻礙,遠遠大過給他們的協助。
而台灣的社會還可以自我感覺良好地說,出了學校才是學習的開始。
最好是啦。
那些更早被逼出學校的,更早開始學。那些拿到畢業證書的,花了十六/二十年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這樣的教育,只是「障道」。
十二年國教效法國外多元評鑑最重要的是什麼?這些家長們,曾經在「成績」的範圍之外想過嗎?
教育家認為教育最重要的事,是每一個小孩子長大後都能肯定自己本初的模樣。
喜歡園藝,就不必去背六法全書,去成為一個花藝大師。
喜歡玩實驗室器材,就不用去彈鋼琴,去實驗室陪酒精燈睡。
喜歡為自己相信的道理辯搏,就不用去研究人骨有幾根,去參與社群領導相同信念的人。
教育家相信,當人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能靠自己評鑑或肯定自己的成果,認可自己的努力,就能看見自己的方向與熱情,能夠畫出自己夢想的藍圖,能夠創造出理想並實現在現世。
再回過頭來,想想家長們的觀點。小孩子真的不逼不行嗎?多元評鑑真的是哄草莓用的嗎?以前的世代怎麼考試怎麼熬過來了,現在的小孩就不行嗎?
以前世界是切斷的,專制是盛行的,權威是可以決定誰誰誰的命運的。後輩是該牽著長輩的引線,要聽話,跟著走。
現在的世代,必須靠自己走出未來的歷史。
唯有活得真實的人,才能走得出軌跡。
人性能不能信任?關說能不能避免?以人性來說,真的不能。
但是對於已經能肯定自己,已經步入成人的新生代,這些不重要了。
現在的在權世代,要決定的是,想要什麼樣的下一代。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