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這個主題真的很有興趣,算是很快就從麵粉團整理過來了。
本篇聊整型?聊美感?聊極緻?讀多了本王的文,想必很習慣本王總會從現象看見元素。就如主題所寫,聊機器。整型跟機器有什麼關係?它不是只關於「美」嗎?雖然不能說醜就要承受一輩子,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活在友善的環境;但是坊間的老生常談是沒錯的,「大眾傳播物化女性」。大眾傳播所展現的女性特徵,促成模仿與整型,這是「複制」,不是「美」。
本王沒有什麼藝術細胞,無法評鑑美醜。喜歡/不喜歡的標準總是讓人覺得怪。以我任性的程度,是不會去管別人覺得有多怪。愛是接受對方的一切,現在與過去,個體與環境。世界是動態。現象與成果不過是生命歷程的一個片段。相較於整體的美,那些小小零星的不足會有什麼大不了?所以我無法瞭解別人眼中的美醜,成功與失敗。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對我來說,日本文化比歐洲文化讓我更覺得格格不入。(請勿隨便把我歸類為反日。如果我真的有反什麼,最有可能的是反我的鄰居.....。)
如果我的印象沒錯的話,日本由於多山,很難算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引入漢朝文化,唐朝文化,就算有天皇制,也不是什麼強力政權。地方宗族勢力似乎長期處於自治的局面。其實,這種狀態跟歐洲非常相似。無法出現極權政體,就能誕生務實且深具協調性的文化。到幕府時期,政治手腕強大的德川家康貌似真正「統一」了日本,但其無法取代「天皇」,其實也說明了這樣的「統一」跟中國是不同的,依然是封建自治。封建政體,忠誠度就是非常重要的事,尤其是武力。在明有武士道,在暗有忍者。
畢竟也是從中國學來的文化,一切以天朝為主。平民如果沒有入朝當官,武士是脫離庶民最快的方式。中國只崇拜文人,深怕武人奪權極力壓抑。日本由於難以真正的極權,需要武人的忠誠,其務實文化的引導,武人的地位明顯比中國文化高很多。因此從權力者為中心而發展出來的美感,陶、茶道、十二單衣、友禪紋、製劍乃至工藝精神等等,至此都是極為人文導向。
日本大概是在大阪開港後,對於強者的仰慕從幕府的武士道轉而變成極度崇拜科技。機械附著於工藝,在日本出現很特別的意義。日本學什麼都很極緻,也算是了不起的地方。去日本玩,很有趣的是什麼東西都可以用自動販賣機賣。我有一次覺得最神奇的,是賣拉麵。(能吃嗎 (O[]O) !) 直到現在,還有很多卡通都有機械。不管多純樸,多萌,布料有多貴,都穿插有機械。
機械深深影響文化各層面,考證,可分析及可複製性變成文化的隱形標準。鞠躬的幅度,微笑的角度,煎茶的分秒,黃金比例。連一切最人文的人際互動,天生的長相,都有精確的程度可以分析。於是出現了絕對「完美」,不像過去師傅工藝精湛的不穩定性,除去人性打造出標準化,考證一切,就算是為了到訪者的會心一笑。
這是我覺得突兀的地方。以剔除人性的標準,贏取人性的釋懷。
對我來說,不可能。
但是很多人喜歡日本旅遊的服務,不是嗎?
當然不要太信我講的是什麼。我對日本人不是很懂。他們對「精確」追求,我都是從歷史小說綜藝卡通及新聞轉播看到的。
我也知道他們有另一層市井文化,「銀魂」聊的就是這種極度的反差。本篇主要聊日本著重機械化的部份,其實舉目可及。
印象很深,卡通「地獄少女」有一則故事。一個現代化(洋化)的女性,嫁到傳承日本木偶工藝的家族中。她很喜歡丈夫溫順的氣質,對於婆婆要求她一板一眼的情況很不滿。她的婆婆認為,就是要跟木偶一樣,沈靜,穩重,得體,才叫完美。常常罵她沒教養,限制她的行動與情緒。
有一天媳婦受不了了,請地獄少女殺了婆婆。
婆婆離開後,她終於可以跟丈夫自在相處了。她丈夫向她打藥,她從此殘廢了。
她長得很美,就像木偶,所以她丈夫看上她。殘廢後,丈夫終於可以擁有一個完整的木偶。請一個傭人來餵她吃飯,她只能沈靜地架在餐桌旁,架在書房旁,架在門口,不會有表情,會呼吸的人偶。
所以,這篇報導指出,她要「美得不像人」,很符合日本文化的傾向。不是法國對於美的定義。
其實,回頭想想,所謂的「完美」到底是什麼?它是從哪裡來的文化?生成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如果是我猜,我認為它就是日本文化。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其實很人治。(說難聽點,走後門。)什麼好?離皇親國戚越近的越好。對於技藝是非常看輕的。
「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補:什麼是大道?當官啊~~~
完美,是一種靜態。由於它必須能通過不同觀點的考核比較,所以它算是「一瞬問」。反覆雕啄,用「標準」取代人性。剔除人性,它就不會被「不可預測」給污染。
它的義意其實隱含了「人類是瑕疵品」,對於科技的極度崇拜。它與社會的另一面向,「人性化」有很強的衝突。而他們融合這兩個觀點的方法是,強調失去的恐懼。例如魔法公主。而個人認為,傳統價值的「人性化」在日本是弱勢的,雖然他們的和服,千代紙,漆器貌似光芒璀璨,不可否認它有點鄰近夕陽產業,而出產標準經過數據分析。從漫畫得知,他們的漫畫故事出產也是有公式的...。風格是高度競爭汰換。現在的漫畫故事,比起小叮噹及怪醫秦博士的時代,其實重複感還蠻高的。
音樂是比較特別的領域。我不太懂他們的流行文化,也不知道我聽的樂團在日本紅不紅,但是 one ok rock 及 flumpoor 好像蠻特別。(後者不是根據音樂,而是根據訪談聽到的轉變。一般只有試驗及成長型的人事物比較會出現轉變。不是從僵化規則產生。)
對於洋人來說,機器代表的是「替代品」。
機器無法取代人性。
補:對台灣而言,大概是代表「花錢」。台灣對機械沒有什麼期待,對於花錢買來還壞掉頗為畏懼。
在大溫住了幾年,體會蠻深刻的是他們的科技應用及行政服務非常以人為本位。例如,語音電話答錄。他們可以運用非常複雜的轉接,把服務提供者轉移到海外。ex. 大部份商業雜誌都會寫到的,印度。
後來被抗議剝奪本地人工作機會。但是本地人又是他x的貴,於是建立多層次的語音引導,不斷修正,最好讓使用者在各種選項中自己能找到答案。
好死不死本王的問題都非得專人服務不可,有時不斷打進去,像解謎遊戲一樣選過所有選項,最後才知道,這個語音電話,在上班時間可以接通到服務員,在下班時間跟本沒這個選項...。用科技拖時間(大誤),找出使用者通用習慣,讓使用者可以自行解決問題。
洋人的語音轉接,目的是「省工」。他們把科技當作需要教育,需要進步的工具。對他們來說,「機器」不夠格談「完美」。能做到「完整」就很偷笑了。
跟日本文化中,「工藝最高的價值可以超越人性」的觀點有很大的不同。
當洋人說 perfect,是「結果」到目前為止很棒了。
當日本人(乃至文化互通的華人),「完美」指的是一種永恆的狀態。
個人並不喜歡日本文化中的「完美」定義。它不斷不斷地否定追求者的努力。而它很有可能是沒有人會感到滿意的結果。因為人性本來就多元。一種摒除人性的標竿,很難有可能得到人性的青睞。所以,整個追求的過程,就是持續不斷被否定。
那麼,對於創造我們要追求什麼?沒有「完美/永恆」作為標準,產出任何垃圾都可以去騙錢嗎?
不如讓我們重新檢視一下,當我們追求「完美」時,那個標準是怎麼來的。
我們做出個東西,自己覺得不錯,去問問別人的意見,去市場試水溫,好像不夠好,再努力修正。不斷不斷蒐集意見,似乎來自各方的意見中,某一部份是通則。於是「完美」的雛形日漸形成。再加上自己的期待,然後我們相信,有一種永恆,是大家都能認同的,它就是我們追求的完美。
然後我們不斷努力,又發現被否定,不斷受挫,到幾乎對自己的評判標準失去信心。自己離「完美」好像就是完全搆不到邊。
然後忘記了,這個塑造出來的「完美」,其實是小眾的意見。
什麼是「永恆」?什麼是「完美」?如果客觀因素完全取代了主觀的重要性,那樣的創造,是否屬於創造者自己?
還不如,放下擔子,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樣貌。不時接觸外界,校正自己的觀點,重新詮釋自己心中的美,再次為創造添一筆色彩。然後成品充滿了創造者生命的顏色。這樣的產品,可以再繼續,因為創造者會繼續成長。也可以畫下句點,把它停留在這個樣貌,這個創造者最在意的情境的呈現。
它的美,不來自於別人的肯定。而是別人的想法讓創造者成長,作品成為成長者當時最喜歡的一幅心靈留影。
完美,崇拜機械的強大,不斷挫折人性,期待打造出超越人性/失去人性的永恆。
perfect ,讓自己的最喜歡駐留在停手的那一刻。
我希望,生命是流動的過程,由一段段的最美最喜歡,不斷進步到更美更喜歡。不表示過去不夠好;而是過去的最好就只會到那裡,那是我的最自信。也因為當時創造的暫時性總結,讓我從那個穩定的基礎再次看到成長的方向。
日本《法國娃娃女》追求人形感的千萬整形女 日本站 |
本篇聊整型?聊美感?聊極緻?讀多了本王的文,想必很習慣本王總會從現象看見元素。就如主題所寫,聊機器。整型跟機器有什麼關係?它不是只關於「美」嗎?雖然不能說醜就要承受一輩子,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活在友善的環境;但是坊間的老生常談是沒錯的,「大眾傳播物化女性」。大眾傳播所展現的女性特徵,促成模仿與整型,這是「複制」,不是「美」。
本王沒有什麼藝術細胞,無法評鑑美醜。喜歡/不喜歡的標準總是讓人覺得怪。以我任性的程度,是不會去管別人覺得有多怪。愛是接受對方的一切,現在與過去,個體與環境。世界是動態。現象與成果不過是生命歷程的一個片段。相較於整體的美,那些小小零星的不足會有什麼大不了?所以我無法瞭解別人眼中的美醜,成功與失敗。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對我來說,日本文化比歐洲文化讓我更覺得格格不入。(請勿隨便把我歸類為反日。如果我真的有反什麼,最有可能的是反我的鄰居.....。)
如果我的印象沒錯的話,日本由於多山,很難算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引入漢朝文化,唐朝文化,就算有天皇制,也不是什麼強力政權。地方宗族勢力似乎長期處於自治的局面。其實,這種狀態跟歐洲非常相似。無法出現極權政體,就能誕生務實且深具協調性的文化。到幕府時期,政治手腕強大的德川家康貌似真正「統一」了日本,但其無法取代「天皇」,其實也說明了這樣的「統一」跟中國是不同的,依然是封建自治。封建政體,忠誠度就是非常重要的事,尤其是武力。在明有武士道,在暗有忍者。
畢竟也是從中國學來的文化,一切以天朝為主。平民如果沒有入朝當官,武士是脫離庶民最快的方式。中國只崇拜文人,深怕武人奪權極力壓抑。日本由於難以真正的極權,需要武人的忠誠,其務實文化的引導,武人的地位明顯比中國文化高很多。因此從權力者為中心而發展出來的美感,陶、茶道、十二單衣、友禪紋、製劍乃至工藝精神等等,至此都是極為人文導向。
日本大概是在大阪開港後,對於強者的仰慕從幕府的武士道轉而變成極度崇拜科技。機械附著於工藝,在日本出現很特別的意義。日本學什麼都很極緻,也算是了不起的地方。去日本玩,很有趣的是什麼東西都可以用自動販賣機賣。我有一次覺得最神奇的,是賣拉麵。(能吃嗎 (O[]O) !) 直到現在,還有很多卡通都有機械。不管多純樸,多萌,布料有多貴,都穿插有機械。
機械深深影響文化各層面,考證,可分析及可複製性變成文化的隱形標準。鞠躬的幅度,微笑的角度,煎茶的分秒,黃金比例。連一切最人文的人際互動,天生的長相,都有精確的程度可以分析。於是出現了絕對「完美」,不像過去師傅工藝精湛的不穩定性,除去人性打造出標準化,考證一切,就算是為了到訪者的會心一笑。
這是我覺得突兀的地方。以剔除人性的標準,贏取人性的釋懷。
對我來說,不可能。
但是很多人喜歡日本旅遊的服務,不是嗎?
當然不要太信我講的是什麼。我對日本人不是很懂。他們對「精確」追求,我都是從歷史小說綜藝卡通及新聞轉播看到的。
我也知道他們有另一層市井文化,「銀魂」聊的就是這種極度的反差。本篇主要聊日本著重機械化的部份,其實舉目可及。
印象很深,卡通「地獄少女」有一則故事。一個現代化(洋化)的女性,嫁到傳承日本木偶工藝的家族中。她很喜歡丈夫溫順的氣質,對於婆婆要求她一板一眼的情況很不滿。她的婆婆認為,就是要跟木偶一樣,沈靜,穩重,得體,才叫完美。常常罵她沒教養,限制她的行動與情緒。
有一天媳婦受不了了,請地獄少女殺了婆婆。
婆婆離開後,她終於可以跟丈夫自在相處了。她丈夫向她打藥,她從此殘廢了。
她長得很美,就像木偶,所以她丈夫看上她。殘廢後,丈夫終於可以擁有一個完整的木偶。請一個傭人來餵她吃飯,她只能沈靜地架在餐桌旁,架在書房旁,架在門口,不會有表情,會呼吸的人偶。
所以,這篇報導指出,她要「美得不像人」,很符合日本文化的傾向。不是法國對於美的定義。
其實,回頭想想,所謂的「完美」到底是什麼?它是從哪裡來的文化?生成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如果是我猜,我認為它就是日本文化。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其實很人治。(說難聽點,走後門。)什麼好?離皇親國戚越近的越好。對於技藝是非常看輕的。
「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補:什麼是大道?當官啊~~~
完美,是一種靜態。由於它必須能通過不同觀點的考核比較,所以它算是「一瞬問」。反覆雕啄,用「標準」取代人性。剔除人性,它就不會被「不可預測」給污染。
它的義意其實隱含了「人類是瑕疵品」,對於科技的極度崇拜。它與社會的另一面向,「人性化」有很強的衝突。而他們融合這兩個觀點的方法是,強調失去的恐懼。例如魔法公主。而個人認為,傳統價值的「人性化」在日本是弱勢的,雖然他們的和服,千代紙,漆器貌似光芒璀璨,不可否認它有點鄰近夕陽產業,而出產標準經過數據分析。從漫畫得知,他們的漫畫故事出產也是有公式的...。風格是高度競爭汰換。現在的漫畫故事,比起小叮噹及怪醫秦博士的時代,其實重複感還蠻高的。
音樂是比較特別的領域。我不太懂他們的流行文化,也不知道我聽的樂團在日本紅不紅,但是 one ok rock 及 flumpoor 好像蠻特別。(後者不是根據音樂,而是根據訪談聽到的轉變。一般只有試驗及成長型的人事物比較會出現轉變。不是從僵化規則產生。)
對於洋人來說,機器代表的是「替代品」。
機器無法取代人性。
補:對台灣而言,大概是代表「花錢」。台灣對機械沒有什麼期待,對於花錢買來還壞掉頗為畏懼。
在大溫住了幾年,體會蠻深刻的是他們的科技應用及行政服務非常以人為本位。例如,語音電話答錄。他們可以運用非常複雜的轉接,把服務提供者轉移到海外。ex. 大部份商業雜誌都會寫到的,印度。
後來被抗議剝奪本地人工作機會。但是本地人又是他x的貴,於是建立多層次的語音引導,不斷修正,最好讓使用者在各種選項中自己能找到答案。
好死不死本王的問題都非得專人服務不可,有時不斷打進去,像解謎遊戲一樣選過所有選項,最後才知道,這個語音電話,在上班時間可以接通到服務員,在下班時間跟本沒這個選項...。用科技拖時間(大誤),找出使用者通用習慣,讓使用者可以自行解決問題。
洋人的語音轉接,目的是「省工」。他們把科技當作需要教育,需要進步的工具。對他們來說,「機器」不夠格談「完美」。能做到「完整」就很偷笑了。
跟日本文化中,「工藝最高的價值可以超越人性」的觀點有很大的不同。
當洋人說 perfect,是「結果」到目前為止很棒了。
當日本人(乃至文化互通的華人),「完美」指的是一種永恆的狀態。
個人並不喜歡日本文化中的「完美」定義。它不斷不斷地否定追求者的努力。而它很有可能是沒有人會感到滿意的結果。因為人性本來就多元。一種摒除人性的標竿,很難有可能得到人性的青睞。所以,整個追求的過程,就是持續不斷被否定。
那麼,對於創造我們要追求什麼?沒有「完美/永恆」作為標準,產出任何垃圾都可以去騙錢嗎?
不如讓我們重新檢視一下,當我們追求「完美」時,那個標準是怎麼來的。
我們做出個東西,自己覺得不錯,去問問別人的意見,去市場試水溫,好像不夠好,再努力修正。不斷不斷蒐集意見,似乎來自各方的意見中,某一部份是通則。於是「完美」的雛形日漸形成。再加上自己的期待,然後我們相信,有一種永恆,是大家都能認同的,它就是我們追求的完美。
然後我們不斷努力,又發現被否定,不斷受挫,到幾乎對自己的評判標準失去信心。自己離「完美」好像就是完全搆不到邊。
然後忘記了,這個塑造出來的「完美」,其實是小眾的意見。
什麼是「永恆」?什麼是「完美」?如果客觀因素完全取代了主觀的重要性,那樣的創造,是否屬於創造者自己?
還不如,放下擔子,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樣貌。不時接觸外界,校正自己的觀點,重新詮釋自己心中的美,再次為創造添一筆色彩。然後成品充滿了創造者生命的顏色。這樣的產品,可以再繼續,因為創造者會繼續成長。也可以畫下句點,把它停留在這個樣貌,這個創造者最在意的情境的呈現。
它的美,不來自於別人的肯定。而是別人的想法讓創造者成長,作品成為成長者當時最喜歡的一幅心靈留影。
完美,崇拜機械的強大,不斷挫折人性,期待打造出超越人性/失去人性的永恆。
perfect ,讓自己的最喜歡駐留在停手的那一刻。
我希望,生命是流動的過程,由一段段的最美最喜歡,不斷進步到更美更喜歡。不表示過去不夠好;而是過去的最好就只會到那裡,那是我的最自信。也因為當時創造的暫時性總結,讓我從那個穩定的基礎再次看到成長的方向。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