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遠古絲網

讀到蠻有意思的一篇。因為我也很疑惑,為什麼華人要這麼努力賺錢....。(os:說得好像你不是華人一樣.....)


幸福,其實真的不貴!──從氣候變遷到消費習慣,一個旅歐台灣人的反思



一開始,我認為台灣人拼命賺錢是為了養房子。又在傳統有土斯有財,及老電影提及包租公的影響下,台灣人不只愛買房子,更愛囤房子。霸佔他人移動權(讓需要的人沒地方住)變相地提高持有成本(在台灣只有購置成本,在加拿大年年調增的地稅會讓你很想撞牆)。炒作性質過高。空屋增多,租金下跌。房貸壓力相對提高,(本來想交給房客付的利息錢,降價招租後也變成自己的壓力了。)離包租公包租婆的日子就更遠了。如果你買的地段沒落,又不幸遭遇財政困境,不得不虧本求售多出來的房子。這一整個過程,只是整自己而已。你以為你有賺,你的房子不只是收購價,還要加上利息錢及維護費。頂多是扣下房客繳給你的額度。而你為錢操煩的奔波,讓你失去難以用金錢估算的機會成本。
永遠賺錢的是貸款給你的銀行。
就像做代購,永遠賺錢的是貨運。(最近陪朋友做事學到的有趣一課!)

但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想擠進高房價的地方呢?大家都衝去高房價區買房子已經夠不合理了。如果是年輕人,還有點道理,他們會認為自己的未來無可限量,房價只是小事,機會是大事。但是對於有一定年齡的人來說還去淌這渾水就怪多了....。我聽過不少長輩幫小孩買房的個案。如果長輩直接把房子讓出來,自己到低房價的地方住,成本就不會那麼高,是吧。

搬離市中心有那麼不好嗎?我知道的老人家也不見得喜歡城市的紙醉金迷,而是比較喜歡寧靜緩慢。但這聽起來好像就是這麼點不太對。你住不起高級地段了,好像就變低級了。你買不起精緻名牌了,好像就變得粗糙了。你的財力不足以增添新行頭了,好像你退出貴氣階層了。凡此種種。

為什麼對不需要的事,還要繼續追求外界眼光標準呢?
這好像又落到我發牢騷很久的單一價值觀/服從問題。

【米果專文】人生,何必一定要嚮往成功?


繼續深掘下去。

如果年紀大了就到鄉下住,可能最先考慮的會是醫療問題。台灣的政治菁英把資源強力分配到都會區,對於城鄉差距放任惡化,其實也造就了太多人擠進城市出不去。城市提供非常多樣而新穎的事物,但是普通人的生活其實只需要一些基本社區功能。例如,老人家不見得需要 24hrs 便利商店。當然不需要網咖。搞不好泡沫紅茶店也不那麼熱門,有血醣值需要注意。他們當然會很討厭指標性的活動,例如跨年。也很討厭演唱會。城市有大半的功能不是他們不需要,不然就是討厭的,國家卻不主動把像醫療及無障礙運輸這類功能推廣到鄉間去。

難道城市這樣擁擠而昂貴的土地,還要包下養老功能?
這也難怪城市中最屬有財經地位的長輩超想把年輕世代趕出去。難道這是政府致力發展城市,最終想看到的景況?

營養午餐與腦神經衰弱

話雖如此,我覺得我跟我爸媽不管年紀多大,都想住城市。因為我們都愛看「新品」。這並不是有嘴講別人,沒嘴講自己。主要考量是我家的性格很走在時代脈動上。我老家有的資訊產品,還比我這個做資工的新穎很多....。
舉例過去我遇過的故事。由於我是轉行,覺得如果對轉進來的領域沒有某種程度的狂熱的話,實在沒必要找自己麻煩。並不是原處不好,別處就一定好。有一次某同事聊到自己財經系的女友快畢業了。我提醒他,轉行蠻辛苦的,不必一定找她來這個公司。(已經很多人因為領導紊亂狂加班了,就別拉她進火坑吧。)他回我一句,你做得到,我女朋友不會做不到。(怎麼說....... 我常覺得人們聽到的常常不是「別人的話」,而是「自己的聲音」....)
過了一年半載。又聽到他聊到女朋友工作。我問,你不是要找她來公司做?他說,公司這樣 @$%*&^..... 我女朋友才沒那麼歹命得來這裡做。
做任何決定時,真的多考量自身,而不是別人看起來如何。「是不是適合城市」也是這類重要決定。

除了房價葬送了太多人大半生的自由,讓人面對遷居有縈繞於心的畏懼。這應該也是都更規畫很難克服的一塊。如果喬遷房價沒有問題,醫療品質也沒有問題,接下來會遇到的阻礙是社群慣性。

華人社會是家族孤立結構。比較熟悉的說法就是:一盤散沙。常讀到的懷舊文中,巷口的雜貨店老爺爺,市場賣菜的大嬸,連結成過去熟悉的人情味。但是這卻不是社會連結。這是社會功能建立起的熟悉感,不算是擁有扶助性質的社交。然而,由於華人的家族性格過於孤立,無魚蝦也好,更畏懼環境變換。因為這種不是經由主動社交,而是被動社會功能建立起來的心理連結,需要很長的時間。就算不見得俱備社會扶助性質,也讓人不捨離去。

然而,這是不是必然呢?
並不是。壓抑社區連結性的,恐怕是社會共識更大於家族力。因為現在的台灣社會,家族力已經被小家庭削弱很多了。
以我為例,我本身是非常內向的人(不像?)出生在很外向的家庭。我家基於結構的關係,華人傳統文化概念比較薄弱,相形之下,我能在這個性別擁有更多自由。我在加拿大認識的台灣朋友,出國後覺得回國蠻困難。與其說是經濟因素,倒不如說是社會控制力。在加拿大,顯然是在自己能負責的範圍之下,愛做什麼就做什麼。回去前多多少少有焦慮。能回家看爸媽實在太好了!但是回家後「該做」的....喵的可以不要理會嗎.....他們為什麼管這麼多.....。有些索性就回家隱身。(我也是這類.....)

我媽是社交能力很好的人。我想,她要是搞政治的話,也許可以去選里長。(社區有上千人,不是山間小鎮喔。)有一陣子一位很沒禮貌的老太太,一直向我家人發牢騷,在外拋頭露面的女人不檢點,番仔就是@#$%@...。其抱怨對象也包括我爸...。(這也是我得知之後,非常不爽福佬人的原因。憑什麼大家都要學台語?!要政府尊重你的文化,你有尊重別人的文化嗎?還不說我媽的台語學得超好!)(我的台語就頗爛..... 我應該加強英語..... 第二選項可能是法語...... )

ps. 曾有篇文章為台語喊冤。為什麼「我台語不好」會隱隱透露出驕傲的感覺。我覺得對話對象如果是台語人,這種「驕傲」大概是心裡有什麼病.....。就像對華語人落英文會感到驕傲的人,我也覺得他的民族自尊心大概被掃進馬桶裡了。語言本來就是溝通用。如果你聽不懂對方說的,應該感到不自在才對。感到「驕傲」是什麼屁?身為笨蛋很驕傲?故意造成溝通不順很驕傲?怎麼想都覺得是有病......

有一陣子,我爸的外派工作有可能舉家遷移桃園。當時我媽就顧慮了遷移適應不良的問題,最後決定續留高雄。人算不如天算,家中小孩後來都搬到北部去。(其中一個還跨了太平洋.....。當時不遷到桃園也不是什麼遺憾了.....。)一次任務性質的要求,得拜託我媽跟女王靠自己過來加拿大。我媽也是以完全聽不懂英文的情況,通過女王的重要身份審核。(我當時看過舉世第一勇敢的長輩家庭主婦!)在我這裡住兩週後,對於遷移似乎就大有改觀。

就算是不同世代,受到華人傳統環境不同程度的浸潤,都感受得到我在這裡所說的尊重與自由。遷居好像變成不是那麼大的問題,聊天的朋友在公園就可以遇到。買東西看數字當然沒問題。由於我當時的工作環境,我傾向不要太受限於華人區域,也因此她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更多友善,更少控制,(尤其女王從家中最小,變成至少可以踩在我頭上.....)更多自由。我媽更常推我出去做實驗.....(皮皮挫的是我...... 我是內向人......)

我深深覺得,打斷華人翅膀的,就是華人自身傳統上對所有角色的強行控制。

為什麼女強人「鋝咖」就該被詛咒一生不幸?為什麼愛家顧小孩的男人會被社會嘲笑?我在加拿大看到很多陪小孩玩,揹小孩的是「爸爸」。看到男人走在前面,婦女抱著小孩,拉著小孩,還要收拾東收拾西的,顯然是一代的華人或印度人。
洋人社會的菁英階級的確還是有著對女性的歧視,例如 IT 業及華爾街金融業都有案例,女性工作能力很強,男同事還是當她是婊子一樣地開玩笑。(ie. 我用你的胸部喝奶。)(我還沒遇到那麼差的,但是也遇到被上級從自己的成果拔掉的事。)但是這種顯然壓制女性天份的文化不像華人在生活上管得鉅細彌遺。
華人傳統觀念中,女人就得先把家事做好,在社會角色上再遭受一些貶抑與打折。甚至不准有社會角色,不然就是不檢點。有一天我問懶懶,這跟穆斯林真的有很大不同嗎?
from

回到遷居議題。
如果不是住在鄉間,在城市中,鄰居的離散與變動是必然的。在薄弱的功能性社會連結之下,一個老住戶固守在一處,也不見得在有難時能得到鄰居的幫助。固守著散落與凋零的原因,恐怕就是文化上的自我設限。
環境的安全感是由習慣功能而來,而不是關係建立而來。
這兩種有什麼差異呢?我可以舉在這裡的洋人比較常見的情況。

不論是我遇到的,還是朋友在鄉間遇到的,不論是退休前還是退休後,那些老先生老太太會聊到,我以前來自何處,這裡住得如何,以後會不會搬走,哪裡的區域很適合等等。例如,
有一次我去農城 Kelowna 旅行,喝咖啡時聽著櫃台跟客人聊天,「我以前也住溫哥華。那裡太常下雨了!住一陣子受不了就搬過來了。下雪還舒服一點。」
在溫哥華跟老太太聊天,她說,「我以前住 Toronto, 到溫哥華遇到我先生,就在這裡定居了。」
在 FSJ 已退休的老先生,「我們在 Salmon Arm 郊區蓋了渡假屋,有打算日後遷居過去。」
在飛機上,「我之後遷到 White Rock. Vancouver 的華人實在太多邀約了,應酬到快要破產....。」
凡此云云。

我雖然不傾向天主教系,但是天主教系的社會連結度很強。洋人搬到新的地區,會先四處向鄰居自我介紹,參加教會禮拜,教會也會帶領一些社區活動。除了教會,也有很多社區中心,圖書館,一些活動及義工,也可以加強社區的連結性。搬到一個新的地方並不是那麼孤立無援,不需要靠買東西買到跟店老闆認識。社會習慣就是自己有獨立的時間,也有大半時間是出來走走,與人交流。不是在家等有人回來。

想要華人傳統含飴弄孫的日子,現代的台灣社會已經很難有了。你的孫老早就要上補習班,回家要寫功課練才藝,你想弄他也沒空了。你的子媳都為了高房貸得加班加到過勞了。你還要固守著華人老人家待在家裡等人伺奉,等後代來探望,所剩不多的晚年就在看窗的日子空白含恨地流失了。壽命對你來說,是福是禍呢?

也許你很怨,辛苦了大半輩子,就只換來這樣,晚年日子還是得自己過。先說我認為日子本來就得自己過,不是靠誰過。等待的日子太孤寂了。成材的家人很難當陪侍。除非你不在乎他是否會成材。
from

然而,我們的社會是不是繼續複製著這樣的孤獨悲劇呢?

是的。
你看現在的成年人,社會中堅份子,有多少為了傳統的五子登科犧牲?背著加班加到過勞也還不完的房貸。因為親友的逼問在適合的「年紀」結了婚,而不是適合的「人」。一定要生個兒子,夫妻關係還沒穩定下來就急著弄個小孩出來。小孩出來之後還有一堆補習一堆課業要趕。為了體面還要拼命賺錢買個好車,弄些華飾,什麼年紀什麼階層什麼形象。
像上一代那麼拼命,犧牲一切培養下一代。
像上一代在犧牲之後獨自步上孤寂的晚年。因為你只在乎標準,只在乎體面,不在乎朋友,社區聯結,社交性。甚至不在乎另一半,自己的其他親人。你下班之後只待在家裡。所以你退休之後,也只敢待在家裡。等著親友,等著後代來探望你。

那些是不是「犧牲」?你做那麼多,真的是為了長輩為了小孩嗎?

還是你只是不敢跟社會要求不同?

你真的需要那麼多,而不需要時間,不需要自我嗎?你有沒有想過,你擔心會不見的,都讓它被變賣,你的日子真的會過不下去嗎?你看得到自在嗎?
你想要什麼?

明白了「你想要什麼」,這些才會跟著你到晚年,你才不會每天看著窗外等人來探望。孤獨並不註定是孤苦無依。而是華人的傳統控制人到老。一直到老了,才發現什麼都沒有,有那麼大的洞需要填補。

社會要求的,真的不該是年輕人都回家。社會扔給青壯年的世代債及高房價,已經讓他們想回都回不了。降低對房子的欲望,讓些青壯年能夠多一點時間為自己活,為自己閃避掉過度勞碌之後的孤單晚年。

對於現在的長輩,持續協助他們改變觀念。你,要為自己活。讓社區有很多活動,可以邀請他們與社會建立連結性。讓屬於他們世代的記憶藉由與人連結消除孤獨。藉由走進社會明瞭時代友善的變動。變動,都是為了讓日子更好。一些逝去的環境終究是逝去了,例如台北縣一坪十萬的房價。在變動的過程,理解時代的善良。讓那些傳統來不及轉變的長輩們,也能在變動中心安。

我非常感謝我有超級先進的父母。我很樂見他們至今有自己喜歡做的事。

from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假病人

讀到這篇覺得蠻有意思~。 天下》 將自己的不幸歸咎他人,最是不幸 from

軟陶

前陣子一直想做一件事,(好吧,我隨時都想做很多事....,)最近家裡施工,本來預估有一天要看家,我跟不熟的人常常是很沒話,為了避免跟施工隊沈漠對望的尷尬,提早把材料買了。施工日變手工日。 說起來施工這件事也是一波三折,最後施工隊第二天沒來,由於睡眠不足,整個變成大半夜才動手...。 材料是 Fimo 軟陶。不太清楚台灣是不是買得到,因為軟陶在攝氏 32度以上開始凝結,對台灣商店是蠻不利的情況。Fimo (我在這裡買的 Deserre> Fimo ) 比我想像的硬,最後還是出動了壓麵機。(沒錯...就是我拿來做餅乾的機器.....。擦乾淨就沒事了,對吧...。)

因為性別歧視

為什麼 Sophie 常常會被挑出來罵? 因為性別歧視。而罵她的不只男性,還有女性。就像美國也有不少女性會投票給對待女人如牲畜的川普。 那些責罵 Sophie 的人,並沒有想知道她在 instagram 上到底表達了什麼。 Spohie 寫的是:「感謝一路上支持女人的人。」對她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她的伴侶。就算是瞎子也看得出來。 Justin Trudeau 是女權主義者,所以他盡力支持妻子去達成她想要的成就。 陌生人幫助你,你不會感謝嗎?因為幫助你的人是你的伴侶,你就不感謝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