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首頁出我討厭的圖..... 拿這張墊 |
脫歐公投很明顯是種族歧視及反全球化。
from |
然而,非常弔詭的是,英國根據其歷史,應該是最全球化的一個國家。最顯著的特徵是「英文」。英文有很多字其實是外文拼音字。印象中歐陸語言好像沒有比英文更高度接納外來語。其二是,英國擁有的財富遠高過本身土地的產值。也就是很多財富是路過英國。其三,海盗國家的本質就是兼容並蓄。我一直不覺得海盜立國有什麼不好,誰不是從猩猩進化來的呢?你有進化,就值得讚賞。海盜立國的民族性比較獨立自主,較少強制性,比較多元化。概念彈性可以比較英國人及德國人。
也就是說,英國最有可能接受多元化,全球化,多種族。在脫歐公投卻完全被謊言挑撥出人性黑暗面。我最傷心的,是文明敵不過謊言。
人類,可能不是一種進步的生物.......
我很推崇全球化及多元性。看到這樣的結果,玻璃心碎滿地.....
我怎能想像,人類文明在自由,平等,博愛的發展最終走向失敗?難道要一出生就註定是社會的奴隸嗎?後天的奮鬥是被禁止的嗎?這樣的話,人類不要生小孩了。你生的小孩,跟 <Matrix>裡的「人類電池」是一樣的。
光是傷心也改變不了什麼。我的志向與工作,在時間的流動看清事件的時代意義。耐著性子,很快看。(放心不下,不斷翻閱.....。)經由上次《天下雜誌》的介紹,深刻感受到《The Guardian》真的是非常優秀的新聞媒體。在公投結果出來沒多久,《The Guardian》就寫了一篇指出,公投結果表示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的溝通。他們很快成立 Brexit 專屬 blog, 快速並持續地在各處不同層面進行調查與訪談。
這項行動真的很有效。(好吧,對我來說.....。)因為英國很多人投了票之後,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而在《The Guardian》的持續訪談顯示,越來越多人知道自己幹了什麼,錯過了什麼,還有什麼更恐怖的.......。如果媒體能在事前更有效,也許英國不必成為民粹主義奪權的犧牲打。(不過,後來想想,也許英國最適合犧牲打........。主要原因是,英國的民主夠成熟,最終能東山再起。雖然失去的可能回不來了.....。)
英國民主素養真的有其可愛的地方。比起我看的其它國家,英國透明多了,也誠實多了。開完票就去 google 查「什麼是 EU」(cow! 現在查不會太晚嗎?!)不到一天,開始有人驚慌尖叫,「天吶!我幹了什麼好事!?」很快有人聯署,以及前去國會聚集,想要二次公投。
然後年輕人開始說,「我們都投留歐啊!為什麼老人決定我們的未來?!」接著是「我的朋友都不知道有公投!我替他們覺得丟臉!」(最後顯示的,好像不是年輕人人口數比老人少很多,而是年輕人去投票的太少.....。) 老人家投票後發現,自己的故鄉領 EU的錢.....。(囧rz .......) 投脫歐從「拿回我的英國」變成人人喊打的對象。後來一位老人出來,「大家都想躲起來。我承認,我投了脫歐.....。」(告解的勇氣值得欽佩.......。)
只是,會來的還是來了。種族仇恨犯罪,以及接下來更嚴重的,產業出走。
脫歐指稱難民什麼的,其實不是難民。而是種族歧視。因為你在一個各色人種都有的社會,你是如何辨識難民的呢?沒有辦法的。有些在籍的移民英國人,也投了脫歐,也討厭移民。這是很蠢的行為。因為自己就是移民,英國人不會叫你先亮出身份證再歧視你。光是看你不同,口音不同,就會歧視你。
這件事我在加拿大台港人歧視大陸人的問題上有聊過。不要說自己同文同種的人的壞話,因為要歧視你的人,懶得分辨你是台灣人還是大陸人,而是看到你是華人就急著歧視你。偏偏旅加台港人都不太明白這件事......。尤其法輪功為最。法輪功把中國罵得既落後又狗血淋頭的同時,白人黑人紅人都覺得華人落後沒水準。而那些罵自己故鄉的旅美後代,通常也會看不起自己的血源地,拒絕中文,自然而然以次等國民的自我體認流落在西方社會。
自我歧視這種演進一般是不容易看到的。比較容易看到的是中國裸官後代到北美開好車,買大房,拿錢碴人。但是,這些是有錢的中國人。真正族裔在旅居國的地位高低,看的並不是這些人,而是那些二代,三代,是否承認自己的原生國。真的很少。中國有錢以前,更少。你說中國的經濟崛起有沒有幫到全球華人地位?不論是宣稱自己是台灣人,香港人或中國人。雖然為禍也大,但確實是有的。
英國的外來移民貢獻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如果你不想把功勞給他們的話,你還是會覺得他們是蛔蟲,自己的國家生來就很偉大。套用台灣比較能理解的事件,那些資優生常常不會感謝老師,多數是覺得自己天份好又努力。而最懂得感恩的,比較多是成績不怎麼樣的,或是在人生歧路邊緣的學生。這種天龍人歧視心態,想要打碎,恐怕得用英國人目前正要經歷的,剝除全球化造成人口外流。
失去,才看見自己根本努力不夠。踩著別人的心血,又歧視他們。
而後,看見脫歐派企圖粉飾太平。例如「英國從 14年就進入衰退了」(最好英國也是從 14年就有總部急著搬出倫敦....);英國只是第一個脫歐,接下來還有千千萬萬個脫歐 (蘇格蘭只是第一個脫英.....);挪威瑞士也沒有加入歐盟,但享有單一市場!(但是這兩國都有繳錢,也開放邊界喔。這兩項是英國脫歐的主要訴求.....。)
一直到現在,脫歐派不是當作沒說過這種話,就是把脫歐首頁給撒了。不想,也無力承擔脫歐的後果。
如果以我的觀點,我會說那些到現在還粉飾太平的脫歐派領袖是叛國。因為脫歐的嚴重性,現在已經看得到冰山一角了。
歐盟對英國的處置,我認為是快刀斬亂麻。因為脫歐派努力想說謊。把他們所引發的天崩地裂說成本來就如此,給自己卸責。脫歐公投後,第一次歐盟會議看到這樣的發言.........
後來覺得這個很丟英國人的臉的,顯然英國人也有同感.....
Nigel Farage tells MEPs: Most of you have never done a proper job
Nigel Farage's extraordinary speech to the EU parliament.
由 The Guardian 貼上了 2016年6月28日
要說我看到什麼嘛.....我看到一個穿得破爛詭異的,尖鼻長疣的,眼睛充滿憤恨的血絲,頭髮膨鬆凌亂的巫婆,在議室堂上揮舞著掛滿動物骨骼的枴杖。高喊著「惡魔就要來了!我詛咒你們!我不是唯一的惡魔!」
當下我第一個感想是,先知跟亂源的差別在哪裡?
先知說,「嘿!這裡有危險!」是看到這裡有變化。
亂源說,「你看著吧!惡魔就要來了!」惡魔是他自己製造出來的。
惡魔會不會來?可能會。如果你讓自己步上他的後塵,所有的希望都會化為灰燼,巫師變先知。但是你不必像他那樣激化種族仇恨,你可以以更淺白的方式緩解時代變化下的差異。更清楚看得到的是,亂源想要的是亂世。脫歐派要的是奪權,當然不會有什麼脫歐之後的因應方案。他們置人民的生死於不雇。
The Guardian>> Of course the Brexiters didn’t plan. Arsonists never carry water
那些仇恨主義者想要獲勝,方法就是詛咒光明。
脫歐派第一個基石,種族主義。現在已經蔓延開來了。受害的,最明顯的會是小朋友及青少年。因為長輩傳授仇恨的話,這兩個族群最有可能去實踐。他們最不明白先天優勢,人生經驗不夠察覺他人痛苦。
第二個最無辜卻最廣泛的族群,是已定居的二代他鄉人。也許他們已經成年了,一直在英國工作繳稅,但是他們的五官,膚色或口音都很難在一代之內就被換魂。他們是被本國人歧視的悲劇族群。
種族主義只會把人們不斷切割。如果要看切割的極致,可以參考華人文化的家族長制。切到最後,你只剩你的家族,或家庭。中華文化給中外的普遍印象,「華人是一盤散沙」。你的文明發展多高,都很無助而孤立。這跟洋人的自由派很不同。西方的契約文化是,前提每個人都獨立,都知道自己孤立的不足,所以會尋求可以合作的部份。
而種族主義及父家長制,前提是圈畫一個範圍叫「自己人」,仇視圈外人。但是圈內人也不見得是單細胞分裂,於是把所有不同意「權威」的都驅逐。仇人越來越多,「權威」誰都想拿。真正的情況,誰也不相信誰,奪權賭成王敗寇。
要有勇氣受傷,才有資格幸福。
當你願意包容不同族裔時,不見得一定會獲得對方的善意,也許對方也像 Farage 一樣,「我臥底十六年了」。但是你比較有可能會找得到願意合作的人,只要好好經營關係,也難免聚散離合,多嚐試就更有機會結交合作伙伴。合作不需是主從,只要各展所長。
仇恨,切割到最後只能無力自保。
第二項脫歐論點,全球化是不是問題?
把規模縮小,用我比較熟悉的商業架構來說明。
HBR 有一次討論小公司規模化會遇到的困境。一開始沒什麼錢,幾個好友結伴闖天下。這時候一個人要當多個人用。比較外向的人就出去闖人際互動,比較深思反應慢的做產品或內部改革。如果公司發展得不錯,隨著業務增長,需要擴充人力。接下來要面對的,就是人力規畫及資源分配了。這時,你知道收支還不夠,你可能還要預期發展方向,較長遠投資,利潤與抗壓臨界值。這時候會需要精算師,策略企畫,人力資源管理。原本草創者者全包的工作,分散出去,其實不太容易在每個細類上做得比這些專家好。
對外方面,原本跑人際的挫折就更明顯了。原本一人統管資源的情況下,談判上要放要收都有很大的決定權。當機構變大,業務變雜,收放預估會變得模糊。也許草創人還是比聘雇來的業務要強上很多,更有歸屬感,更有熱情,但是資源會被擴大的架構所限制。有時覺得手上還能放長線釣大魚,在預算上已經到線尾了......。
擴大的架構,對新人及創始者來說,都是更大的限制。
而這樣的限制,抹煞了公司原有價值嗎?
沒有的。公司要擴大價值,最有利的選擇是接受限制。這並不是一種「犧牲」,而是把公司原有善良立意擴散的「合作」。你要跟誰結婚,你需要付出的是「合作」。對於雙方差異,看成是你好我也好的協調,而不是拿你沒辦法/天下就我最大的犧牲。當你不再協調了,或是你不再想懂對方的感受了,所有為了家對自己的限制,就會變成犧牲。家的穩定,也只是利益交換下的產物。
世上很多事的差異都不大。同一件事,就看你是以什麼觀點去看。煩惱即是菩提。
然而,人慢慢會遺忘初衷。當你的工作只是鎖螺絲釘,你就會以為整個 GE 企業給你的薪水是應得的。因為,你不鎖好螺絲釘,汽車就會出問題。
你要這樣想也沒錯,但是社會不缺鎖螺絲釘的人喔。可以把你換掉。這時政府就出手了,為了生活水平,公會及政策不准企業隨意把員工換掉。
於是,你坐進了大企業的職缺,別人坐不進來,就是你最大,你才有資格拿走企業給你的薪水及福利。你享有的優渥,是因為你搶到「機會」,不是你有相對應的「價值」。
福利是一件好事。福利也常讓人忘了自己的付出不見得夠。會讓人自視甚高。高估自己的價值,心生不滿,感到被虧待。
以前我在 PChome 集團待過,那時企業聯合就超過千人。企業管理風格非常開放。流動率看起來不小,有些人做一做,就覺得,這工作好無聊啊,才領這麼點薪水。然後離職出去。過不久,又回來了。因為其它公司過得像奴工。過了不久,又覺得無聊,別處好像薪水好工作好,又離職了。被虐待一陣子之後,又回來了。
過去的 PChome 集團是這樣的企業。其實,你壓根兒會喜歡它。但是機構太大,很容易忘記自己的價值。(當然管理上也是因機構而異。例如我當過作者,還要編審自己文章,真的太難了。幾乎是不分工一個人做大部份。尤其我的語法及錯字.....我常常看不出來。看得出來就不會這樣寫了啊廢話!)
當你無法估算自己付出的價值,人類還蠻容易忘高估自己而忘了感謝,或是低估自己任由企業壓榨。我一直提倡,如果你覺得自己值得,就自己出來闖。不要一直窩在企業公司之下,沒有勇氣卻滿腹牢騷。老闆之所以成為老闆,不論後來變成好人壞人,都付出了他的代價。你看不起他,就付出你的代價,然後成為比你討厭的人更好的人,才證明了你的價值。
常常這麼做之後,你才能體諒。過去的那些不滿不一定是缺陷或壓榨,而是不容易解決的為難。以前的老闆沒做到,你把它做到,不是更好嗎?別說天下烏鴉一般黑,你可以選擇時,不要黑,活下來,你就贏了。
全球化則是比企業規模化的架構要更大,「老闆」更不容易倒,更難估算個人產值。國際化競爭有時你是不想比較的。例如快速流行的成衣制作。曾經孟加拉的成衣工廠倒塌壓死很多人,造成幾個跨國企業名聲大受影響。你要說這是因為 H&M 或 Zara 廉價剝削勞工也好,更根本的,是他們自己的國家草菅人命,這不是企業管得到的。企業哪知道工廠監工會在工廠搖晃時還把工人趕進去工作?這個發生在歐洲就被告死了,不是嗎?而快速成衣企業的製程契約中有列這一項嗎?沒有。為什麼鴻海被爆血汗工廠是鴻海的錯,而不是 Apple?而成衣工廠趕工人去送死,會是歐洲快速成衣企業的錯?
例如印度的班加羅爾。本來是孤老城,所有年輕人都去美國歐洲工作,賺錢寄回來。美國 911之後,很多印度人被趕出美國,於是回到故鄉班加羅爾。這個城也快速崛起。而城市因為科技人回來,快速崛起之後,有矽谷的生活品質嗎?沒有。他們面臨嚴重的化學泡沫污染。風大的時候,整個城市都被化工泡沫覆蓋大半。城市有了先進技術,如果沒有同等的人民素質,城市很可能選擇出賣人民或土地。跟台灣打算引進廢五金來燒是一樣的。
過去孟山都被記者報導,去中南美洲請傭兵團屠村,搶奪土地廉價栽種基改植物。這種事會在美國發生嗎?不會。
那些外銷廉價的國家,犧牲自己的土地或人民。這種競爭力,不是歐美國家想要比較的。歐美人抱怨全球化讓落後地區的廉價品搶奪市場,卻沒提自己被國家保護得很優渥。如果自己去製造產品,領那樣的錢,到底要不要做?如果當地自製,那個成本,你還敢買嗎?真有那麼多抱怨,搬去孟加拉當老闆做外銷不就得了?腦袋沒問題的都知道,鬼才要搬去孟加拉,國家不保護人民。
要說英國老人們痛恨外來工作者搶了低階工作。不然叫你兒子去端盤子賺小費如何?不要啊,廢話。
抱怨外藉技術專家及金融專家賺走了本國工作機會。不然你去做?不會啊!
你需要的工作得要有人做,才能維持城市的進展,你都說他們剝奪你的什麼,你又為那些工作做了什麼?
當然,英國仇外者也可以說那些外藉高薪工作人員,給他們錢了,不虧欠他們什麼。看礙眼就是叫他們滾。現在脫歐也迎來一個嚴重的後果:企業外移。歐盟條約有一項,開放邊界,讓工作人口自由移動。英國脫歐之後,法國率先切斷境外企業享有歐盟優惠。也就是如果企業設境在英國,去歐洲經貿就貴死了。企業當然在談判兩年之內,就要搬出英國。搬出英國會造成英國稅收大減。政府能發給社福的錢就會縮減。例如,英國現行的產假是 52週九成薪水,包擴全職與兼職。這個方案也是歐盟推到英國來的。脫歐之後,政府付不出這筆錢,當然不會放著自己破產。有可能會回覆原本的社福方案,32週六成薪水,不包括兼職員工。
(想想台灣的產假58天..........。政府要立法,那些慣老闆就會揚言要死給你看。我覺得解決方法是,有能力的人就去闖事業,去當老闆,賺夠錢,搶走那些慣老闆的所有員工,讓他的企業死得其所。老闆太少就是會養慣老闆。)
這代表了什麼?代表著英國最推崇最喜愛的社福,其實是站在歐盟利益及全球化效益之上。也就是英國脫歐公投是吃裡扒外又自毀前程的舉動。而這只是源於無知,及脫歐領導者的蓄意隱瞞。(這也是我視他們為叛國的原因。)
英國還要跟歐盟談交易?太難了。英國連航班聯營都會被除名。企業真不是「逃難」可以形容。
全球化遺落了誰?
那些亂源說的謊,因為身在其中的人無法分辨,而激起了仇恨。
寫到手痠......。最後,聊一下,歐盟最後追求政策推廣,有沒有錯?
其實是沒錯的。大概是時間尚未能彌平區域發展的差異,讓人比較看不出來。如果你的境內有荷蘭人,德國人,義大利人,愛爾蘭人;或者,最終目標,歐盟內各國人依能力均散在各個國度。你也不需要申請戶照,改變國籍。你住久了,會說自己是哪一國人?
對於移動的人來說,會因為邊界開放,國家意識變淡,區域意識增長。對於非移動人口,通常也是較年長人口,你要當所有鄰居都是外國人嗎?
這應該也是產假這類社福,歐盟會推廣到各國的理由。你是同一區域內,就不要派遣到這個國家好生小孩,在那個國家小孩不准生.....。當你加入歐盟想得到行動自由,你就不要歧視因為行動自由而成為你的鄰居的人們。國家意識,必然會因為區域自由而變淡。
然而,對於移動自由的變化,所造成的疏離感。其實是時代所致。在台灣也發生過。台灣有一陣子很掙扎於工作人力遠赴大陸工作。不能走的,去不了的,跟過去謀生的,情感上造成分裂,投機政客也曾從中操弄,讓赴陸謀生的人們及企業,變成爹不疼娘不愛的孤兒。比起在故鄉鎖國餓死,你還是會想求個活下去的可能性。
而今,還要嚷嚷出國工作嗎?年輕人都衝去新加坡澳洲做外勞了。多數本土企業剝削人民已是不爭的事實,工作人口移動,是生存的抉擇,不必再堆疊道德或情感的指控。
歐盟近期發生最大的衝擊,我不認為是移動自由,或是政策推廣,這些都需要時間才能把區域穩定下來。現有的利益,其實是更需要跟所有居民溝通。他們享有了,只是沒有意識到。歐盟近期導致分裂與極端主義的衝擊,其實是接收敘利亞難民。而這個決策,全球都有責任。當時因為一名孩童遇難的照片,全球逼迫歐洲人道主義接收遠超過他們能夠消化的困境。最後,就是導致人道主義失敗,極端主義及種族主義興起,才能停止接收好幾國人這樣沈重的承諾與負擔。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