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好媒體求生狂想曲

讀到一篇有趣的。
Inside》媒體的兩難:有腦內容並不必然能帶來更多的營收,且現在的讀者不接受媒體的教育



並不是我對媒體有多熟,單純是不想認輸而已。BBC 可以從廣播電台進化到數位資料庫,我不想對爛媒體認輸。大不了就是去看 PTT 或外媒。當個良心產業不一定賺大錢。當個爛產業一定得看氣數夠不夠長。以前很多人引用內容農場的文,現在大概很多人看到內容農場的標題就跳過去了。畢竟你讀文是需要花時間的。珍惜時間的話,會小心篩選「平台」。

可以先來得題外話,關於張憶芬的離職,應該是功高鎮主被拔掉的。網媒目前的「成功」還比不上再爛傳媒的政商勾結。(如果不是產業門檻,怎麼會只有五個老闆辦得起來?)如果台灣百多台有線電視只有五個老闆,稱它為「王朝」也不為過。王朝要啃老,就會阻止演化。光是一個月,必然不是業績什麼的問題。就是找藉口把你弄掉。

聽說 HTC 打算辦愛奇藝一類的媒體平台,也許張憶芬可以去那裡試試。愛奇藝,Netflix 或 apple play 的影片銷售都不是政府管得到的。台灣政策該對媒體鬆綁,不然台灣人都要變成中國人了。誰說比較文明就一定會贏?台灣即使有比較民主,但是媒體及教育把人民控管成呆子。他們守護自己的政黨家天下,很方便看得到來自中國的網媒,來自美英日韓的網媒。他們會變成什麼人?可能是中國人,可能是日本人,可能是哈韓族什麼的。就是不像台灣人。

現代人受不受教?我覺得還是得從經營面看。例如我就很常看 NYTimes, BBC 的新聞,最近覺得 The Economics, ars 也蠻有意思的。 我知道川普有自己的 tweet 群,也經營得像拜神教一樣。也覺得川普利用 Bloomberg,善用 Sanders 打擊 Hilary. 那兩個平台一個是被引用了也完全不看,一個是越來越懶得看。而川普教的人絕對討厭 NYTims 及 Washington Post.

川普教怎麼出來的?─── 教出來的。

如果你學過幼教,就知道不同的理解能力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先放棄他們,自己是絕對權威,不容稍有妥協。川普還有女性支持者在照片中,就可以猜到他教得多好。如果我站在他的立場,我也看不起外面這一堆假道學。

最近看巴哈姆特的直播錄影《巫師Ⅲ》,波蘭師公回答小孩時,說了一段話:
當個好人,當你有困難時也會吸引好人到你身邊。無賴遇到困難時只能依靠無賴了。你想要什麼樣的朋友?
好東西不一定只出現在教科書。好奇心多一點,有助於判斷力。
當個好人,好媒體,還是有用的。例如現在想救媒體的人,很少是過去靠媒體打廣告的人,而是承認媒體有其正面意義的人。


  • 營收模式

我覺得葉配文是好事,也需要建立起讀者這樣的概念,他們不想付錢的好媒體,也是需要吃飯的。但是對於產品,媒體不要承擔品質保證。因為當你變成好媒體,你的背書效果會很大。濫用背書效果,讓讀者對新聞信任的想像投射到產品上,產品的失望也會連帶對媒體失望。夾在主文後面就可以了。畢竟沒有人想專程讀一篇廣告。

但是單產品廣告可以放在影片或小說這類題材中作代言。因為讀者讀小說看影片,很明確是想看故事。不會介意多了一點什麼東西。不要做到取代主要內容,或直接擋在主角臉上就可以了。阿妹要出專輯,不要找上次辦演唱會把你臉擋住的那個策畫人。太蠢了......。

好專欄是否可以賺錢?我覺得可以的。例如華爾街日報也會賣專篇研究。雖然買研究有利於分析投資標的,算是讀者對自己獲利的投資,不見得就不能用在非營利意圖上。例如之前提到,自由記者可能賣研究報導給想要的單位。
媒體好好養記者,讓他的言論有忠實的支持群,讓他有可能以自己的名義賣報導。你會不會以15元看一篇專欄?欸......我很難......我有經濟危機。我會不會用3元讀一篇研究?有可能。這麼說來,專題記者的薪水很難賺啊!
對於不讀不會死的內容,其實很需要贊助商幫忙。但是一篇被財團及政府都討厭的揭弊,哪來找得到贊助商?這時記者的名望就很重要。當讀者點進這一篇收費報導時,他還是會看到廣告,但是是會付很高代言費的廣告。也就是說,這個記者的名聲值得這筆錢,就算他不對產品說任何話。這種廣告就不能是隨便哪個想給錢的都可以放。而是廣告類型符合該篇讀者的性格。例如環保專題就不要賣毛皮。天然飲食專題就不要放化妝品。

要試這種經營模式,平常就得教育自己的讀者,讀好媒體節省自己的時間。可以譙個建設性的回饋,也可以多出時間去追劇,追 E3展直播。(os: E3 只有你吧......真愛粉都去現場了.....)


  • 順便救救小眾吧~

我一直很疑惑,為什麼沒有次分類出現......。為什麼我看 app即時推薦只能去 google play,  想比對各家新聞對同一件事的看法,為什麼只能看 fb ...... fb 的運算我很想翻桌啊......雖然這樣拆 fb 的台不太好。

我覺得小分類站主早就該出來了。是不是巴哈姆特可以做個類似 google play 遊戲分類,但是可視範圍大一點?例如三消遊戲,列一塊十個好了。益智遊戲一塊,問答遊戲,跑酷遊戲等。現在 google play 一看下去一類只有四個,得分高,受歡迎,的確要像 google, apple 這種維護平台才知道。但是我喜歡不同類的啊。
有時候可以從重灌狂人或綠色工廠看到遊戲推薦,但是太零星了。例如,喜歡看偵探故事的人,也是可以找到專門收錄偵探故事分類的社群。每次進 google play,或讀到 apple play 很多小app 根本就沒被人看到過,就付不起上架費了。都覺得很可惜。如果有其它可以蒐集玩家類別的小平台,也許我還有機會可以看到一下。

每個企業體要維持只相信自己的讀者群,在現代並不容易。自己扛不容易的話,有沒有考慮合作呢?共同推廣一個中介媒體,分配版面及規則。有些產品能夠同類聚集,例如服飾店,跟你這間店不合,把客人眼睛戳瞎他也不會買。實體商店常常服飾店是群聚的。這間風格不合就去下一間。因為群聚,所以可以吸引更多顧客來逛。

如果是台灣新聞媒體,合作可能就很少。因為都一窩蜂,一合作大家都知道除了互抄的內容,沒有別的了。然而 NYT 跟 The Economics 跟 NPR 的專題應該是能聯合出一個平台的。大概是風格關係,討論的主題很少重疊。不同媒體的社論也是可以聯合的,要有規則,一天只發一次。才不會有人前一個小時發文,後一小時被譙。意見不同是可以的,但是罵人文顯然會讓讀者跳過原意,也是一種搶功或抄襲。要發異議文,明天再說,請多蒐集資料。

中間站的營運由合作廠商支援,不保有主要內容,而是協助分流到新聞稿的原網站。

找合作者,under armor 就不要找中國廠商。PTT 就不要找蘋果,歐洲名牌就不要找掏寶。

小眾分類平台還是需要大廠聯合。畢竟有料的新聞台還是比一堆小道消息及迭聞來得有吸引力。為什麼要讀大廠聯合,而不是去讀 google news 或 msn news? 因為那些非媒體的平台,比較容易被盲流左右。由大媒體支持分配的中介分類比較有媒體人的敏銳度。也可以以此改善閱聽者偏見。


  • 誰決定麥克風

大概媒體平時多作調查。如果有人要求,寫了,沒人讀,可能多顧慮一下寫作方式,讓再呆再累再愛玩的人都讀得下去。作者本來就比較懂文字嘛~。或進展到圖文或短片。

有些主題就是會比較硬,有些通俗娛樂就是會比較多人讀。就找一些「正經」寫文章的人去寫娛樂新聞。大概就會像我一樣,就算是寫嚴肅主題,還是可以看到波蘭師公及死神科南。你在意的事,多多少少會流在文中,也會引起讀者的興趣及好奇心。有時走一下彎路,才能推廣你喜歡的或信仰的事。

我還是覺得媒體人對於見微知著,比業外來得敏銳。你寫了,才展現你的才能。怎麼哄沒興趣的讀者去看,就是要學習克服的挑戰,是吧。所謂的記者魂。

我是真心希望自己不要太勤勞......看我這次能安靜多久....__(:3 /Z)__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軟陶

前陣子一直想做一件事,(好吧,我隨時都想做很多事....,)最近家裡施工,本來預估有一天要看家,我跟不熟的人常常是很沒話,為了避免跟施工隊沈漠對望的尷尬,提早把材料買了。施工日變手工日。 說起來施工這件事也是一波三折,最後施工隊第二天沒來,由於睡眠不足,整個變成大半夜才動手...。 材料是 Fimo 軟陶。不太清楚台灣是不是買得到,因為軟陶在攝氏 32度以上開始凝結,對台灣商店是蠻不利的情況。Fimo (我在這裡買的 Deserre> Fimo ) 比我想像的硬,最後還是出動了壓麵機。(沒錯...就是我拿來做餅乾的機器.....。擦乾淨就沒事了,對吧...。)

假病人

讀到這篇覺得蠻有意思~。 天下》 將自己的不幸歸咎他人,最是不幸 from

因為性別歧視

為什麼 Sophie 常常會被挑出來罵? 因為性別歧視。而罵她的不只男性,還有女性。就像美國也有不少女性會投票給對待女人如牲畜的川普。 那些責罵 Sophie 的人,並沒有想知道她在 instagram 上到底表達了什麼。 Spohie 寫的是:「感謝一路上支持女人的人。」對她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她的伴侶。就算是瞎子也看得出來。 Justin Trudeau 是女權主義者,所以他盡力支持妻子去達成她想要的成就。 陌生人幫助你,你不會感謝嗎?因為幫助你的人是你的伴侶,你就不感謝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