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leaders want better copyright protection and changes to tax laws to encourage more Canadian journalism.
由 CBC News 貼上了 2017年1月11日
如果曾經好奇過像 Google, Facebook 這樣的平台是怎麼蓋起來的,或者參考過 New York Times 及 Guardian 在轉數媒的過程中有多大的投資及痛苦,真的別認為網路產業的錢來得很容易。其實很難賺。你現在也很難說 Netflex 到底賺不賺。跟實體結合的 Amazon 才比較像是有看到錢的一個企業......。
弱小傳媒其實可以先考慮跟數位平台借功能。最大的好處是你不用先花錢蓋這些高級且幾乎無限的資源。這些都是你省下的錢,如果你要跟數位平台要稿費,最大的問題是,數位平台的記者遠多於平台能雇人來審核的量。你的新聞不見得值錢。如果小媒的新聞能見度很低,大概那就是你在那樣的平台上的廣告價值。
更深一層來看,小媒的焦點本來就是小範圍。我也幾乎看不到紐西蘭新聞。
另一方面,小媒面臨的更強勁競爭對手,其實是自媒體。
The move is intended to "establish stronger ties between Facebook and the news industry":
由 CBC News 貼上了 2017年1月11日
我認為 FB 在尋找新聞產業合作的部份是很重要的進展。並不只是數媒需要幫忙,傳媒協助數媒驗證新聞最大的潛在好處是,記者認真寫的東西才有價值。並不是所有的資訊都有價值。財經專家的判斷準則跟國際政治專家想的一定不一樣。但是沒有基本概念的外行人看那一堆龐雜的資訊,其實分辨不出來哪些是廢話,哪些根本就是謊話。我覺得要 FB 出錢的話,大概是就花錢請新聞產業驗證這個部份,而 FB 也有跟上內容的廠商收廣告費。
傳統上地方報紙活下來的最大資金來源就是地方商業。小媒的資金來源應該來自於自己替地方商圈做的特製宣傳,而不是數媒平台的推播廣告。那個只能當業餘獎金而已。因為小媒的規模不及大媒體,而大媒體靠推播廣告費也有點難維生,比不上自己以前拉廣告的效益。
所以,在這一點是一樣的。數媒對傳媒的考驗是以前傳媒籠統帶過的。傳媒覺得有印在上面就有宣傳到,但是數媒還蠻確實的,在於有看到才算有宣傳到。數位化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甚至會揭開以前忽略掉的問題。
小媒體借用大型數位平台,但是數媒的演算法常常改,常常連自己的訂戶都看不到被貼到數媒的全部內容。所以,如果不是業餘自媒體,我還是建議小媒有點小錢就去聯合同域的其他小媒,蓋個自己的網站,先是很陽春沒什麼關係,就是讓大平台的讀者會習慣到網站看一下。例如要送讀者特定商店的假日優惠券,也是放在自己的網站比較適合,讀者也比較有動來繞來看一下。其他還有填字遊戲啦,俚語笑話啦什麼的。在自己的網站做廣告應該是比數媒平台的輪播容易賺到錢。隨後增加投資,變成地方旅遊或政府介紹地方的首選,也是一種重要的網站地位。你不需要跟 FB 或 New York Times 搶地位,因為本來範圍跟讀者群就不同。
小媒借用巨型數位平台更需要著重在拉住焦點範圍的讀者群。因為你註定是小眾,如果你不是 16年選舉時期的騙子。多把重點放在區域風格較強的內容上。也多學學自媒體的長處,別太僵固於原本認為「媒體該長什麼樣」,「俗人就是不認真」的麼的。代溝代代有。網紅算是在數媒世代學得比較快的。如果有重大事件,不要跟上第一時間.....。(如果是幫忙打廣告,例如幫忙宣傳哪裡有跨年活動,就得重疊了。過期了也不用廣告了,是吧。)原因是,重大事件,重量級媒體第一時間就會趕播。而他們有足夠的財力聚集專家分析新聞。小媒體趕在這個時候出新聞........ 一般來說讀者不會選小媒體。
新聞尖鋒時間稍過了之後,讀者才比較會隨便逛逛非主流論點。小媒體不一定要寫出完全相反的話來嚇死人,但是小媒會有在地觀點,也會是給人拓展視野,認識地方,或者是同鄉情懷。
我覺得就是想出適應時代的經營方式。大家都在摸索,現在不快點找出來蓋出來,以後就是撐不下去又還沒找到生路的一個個消失,而這些消失的卻不是不需要的。人們都活在區域,而不是都活在華盛頓。息息相關的生活,卻找不到資訊;明明也是有人要給錢打廣告,卻因為天高皇帝遠效益不足。小媒消失是很可惜的,可以不必如此,需求是存在的。
找個好方法,加加油。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