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方格中的時代流動

聊影劇的流變,也許我不算是適合的人選,我很少看影片,就像我音樂聽得也很窄。話說回來,我也從沒興趣去預測哪個產業未來會怎麼樣。有一期的 Bark 就有特約作家指出,預測音樂界的未來突然變成顯學。基本上我覺得「預測」是很無聊的事。錯了又如何?對了又如何?你有因為你的「遠見」,把未來導引到「你希望的」方向嗎?如果沒有,講那一堆廢話做什麼?不論在政治界、創業界還是音樂界,我有興趣的只有行動。採取什麼樣的行動,才能離我的理想更靠近一點。

聊音樂時聊的不是音樂,是心理學。這次也一樣,聊影劇的變化,主題也是心理學。



仔細想一下,我喜歡肉醬片搞不好也是有原因的。(仔細想一下,我同時保留電子書與 blog,搞不好也是有原因的。我的 blog 是想到什麼寫什麼,邏輯有點亂啊.....。)肉醬片渉及比較多人性價值。相較於劇情片,似乎渉及比較多人生信念

可以先定義一下我對這兩個詞的認知。我認為「人生信念」是「做人應該.....」。「人性價值」是「比生命還嚴重」。信念我就覺得很見人見智。例如,我傾向快樂主義(伊比鳩魯派),不少人崇尚苦行僧主義(斯多葛派)。對我來說沒什麼好爭辯的,反正我不會因為別人的清苦而必需過得很痛苦。你過你的,我過我的,大家都好嘛!而肉醬片(人性價值)就會談到生命攸關的選擇。

(今天讀到 Peter Thiel 把伊比鳩魯派列為「不確定悲觀」,代表形象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當然是感到委屈啊.....。我覺得我很樂觀,而且我過得搞不好比斯多葛派還清爽.....。伊比鳩魯派主要思想是,人會追求自己會感到快樂的價值,那就去追求吧。他並沒有定義「快樂」是什麼。然而,人性確實是如此。
人性並不是吸毒每天茫茫然叫快樂,吸毒通常是為了逃避太痛苦的現況,並不是因為快樂。人性也不是吃大魚大肉是快樂,現在很多人吃膩了,不是嗎?人性也不是不被打就快樂,很多家暴受害者選擇繼續承受家暴,為什麼?因為好過自己去承受生存風險。很多險惡的事實,人心很難定義。但是人確實選擇自己會感到快樂的方向,至少是可以逃避更痛苦的方向。「快樂」很難被定義。
例如,我的快樂,願意放下所有「這個年齡性別應有的完美圖象」,來換取我認同的志向。
快樂沒什麼不好。)

故事拍成肉醬片一定有其變態的地方。真實世界(有行動)的變態不是那麼多,(既然大家都知道現實未必比較不變態。)劇本要寫得有說服力,就一定要有某種程度的合理性,也就是那些光怪陸離是多數人同意的。(同意它的可能性,不是同意它發生。)越懂人心的劇本,就越抓得住收視率。我從創作出來的戲劇看集體意識,算起來也是第N手資料了。不過,集體意識也是種濃縮產品,是吧!

2001年的 911事件,一直到2006年我出國前,美劇走的是好惡分明的路線。這是情有可原的,因為 911 在美國本土帶來的巨大傷痛,就像台灣在政治混亂時就很愛出「包青天」這種戲劇。最有代表性的應該是〈24 Hours〉,大家都死光,唯剩怎麼也死不了的包小強。《Dr. House》 也是那段時期的戲謔代表作,極度偏激的主角性格,割開偽善之下很多人性黑暗面。

出國有電視後接觸到的《Criminal Mind》 早期有個很特殊的風格,就是犯人一定當場擊斃。算是我看過肉醬片最不寬容的系列。(相較於《名偵探科南》,絕不讓犯人死。)而《 Law & Order》劇情在兩個部份,一是警方抓到犯人,另一部份是法律系統定罪。警探如何保證上法庭後犯人不開脫,也在深刻地描寫明確的「惡」。

有電視後,我才發現美劇也有很多複製版,例如 CSI的始祖是 Las Vegas, 衍生版是 New York 及 Miami。衍生版的警長都有嫉惡如仇的鮮明性格,而這兩版在兩年前終結了。可以說鑑識科風潮不在,(我倒覺得鑑識科進了所有肉醬片,)不過從 Las Vegas 版的演變可以看到一些端倪。CSI Las Vegas 最初鑑識科組長是內斂的昆蟲學家(Grisson),很有哲學思想,很有愛,擅於辨析人性。後來,換成一位警探(Raymond),他好惡分明,也因此犯了身為警察不該做的事,處決犯人。所以兩季後組長又換人了。目前的組長 (Russell)則是思路嚴謹但是態度輕鬆的人。

「不嚴肅」,我認為在近年來慢慢泛行中。

《NCIS》的衍生版《NCIS:LA》就很明顯走了輕鬆路線。《The Mentalist》則是以悲劇身世的心理學家以嬉鬧的方式協助辦案。很特別的是,本劇是女性剛強,男性柔弱。這跟西方固有傳統差異極大。它卻受到認同,《Castle》是雷同衍生劇。就連殺無赦的《Criminal Mind》也漸漸犯人留有活口了。2013年開始的《Marvel's Agents of S.H.I.E.L.D.》是以超級英雄為主軸,但是他們的隊長(男)可是非常溫柔,副手(女)堪稱冷血。HBO知名影集《The Detective》主角是懦弱屈服於世俗的警察,配角是被革職後依然盡忠職守的警察。《Fringe》的男主角也不嚴肅,科學家神經神經的。電影鋼鐵人還是要小辣椒。

美劇肉醬片的風氣漸漸從剛性走向柔性且非單一價值。

風氣轉變後,還有沒有傳統類型出現呢?有的,例如最新一季的包小強《24 Hours》可說是外掛全開,死自己人的數量好比藍波掃射敵人,並沒有興起風潮。一樣是走單純價值的《Almost Human》從機器探討人性單純的善,也得不到認同,開播一季就砍了。電影最強老爸也太強了沒有太受歡迎.....。

接下來受歡迎的美劇在減壓風格上更明顯。

《House of Cards》可以說是痞子登上寶座。主角(Francis)絕對是有能力的人,他的精神與現實的抽離程度,絕對稱得上是痞子。他有的不是打打殺殺的剛性能力,跟 《The Mentalist》很接近,Francis 擁有的是人性的軟性能力。也就是西方文化在征戰這種剛性認同之下,慢慢接受了「協調」這種軟性能力的價值。而我覺得它其實是資訊化工業革命後,西方世界承認資訊本身就是力量。例如早期的 tech geek 只是不修邊幅的神經病,現在在電玩《Watch Dogs》資訊控制變成無所不能,超級外掛。tech geek 在《Big Hero 6》更是無人理解的人類瑰寶。《Blacklist》主角 Reddington 則是勢力強到足以笑看人「命」的黑道,強勢能力之一是,他可以取得資訊。

(另外 《blackout》《heros》《dexter》《hannibal》等也都是好片,不過沒在介紹之列 :P )
(OS: 你也沒有看得比較少嘛....)
(我只是不看電視,沒說不看影集~~ )

十年間,人們對世界的觀感不同了。現在的人可以忍受惡的存在,如果能被善所用。不信任單純善的力量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人們希望善的存在,即使借用惡的力量也在所不惜。卻不願意被「絕對的善」所操控。

創作與集體意識是互相影響,互相培育的。

本屆金球獎入圍了較多同志議題,同時,校醫也擔出近年青少年性別認同疑惑有增加的趨勢。我倒不認為議題開放後同性戀就變多了,畢竟科學家認為這跟基因有關。(本王認為就算無關也沒關係,人有選擇的自由。)我覺得西方世界的性別認同衝突問題出在於性別既定角色,也就是 Emma 說的,性別平等不只有利女性,也給男性自由。華人傳統上不論男女都講究「順」、「溫文儒雅」,而不是「戰功彪炳」,「性感撫媚」。(廢話,另天推翻朝庭怎麼辦?)對西方人來說,覺得華人男性娘娘腔的比例較高。(華人的儒生氣質跟洋人的紳士氣質是真的不同。擔當上面就看得出來。)尤其在 tech geek 漸漸被認同之際,男性很難同時是運動男孩,又是科技怪咖。科技怪咖就很容易面對娘娘腔的嘲笑。會開始懷疑生錯性別也不為過。女孩的性別認同問題就比較少聽到,很剛強的女孩依每個時代都很少。

有些文化緊抱著男性優勢,例如印度教與回教。而西方也以其長久以來對人權的重視,走向更接納差異,構築出更平等的社會。

回過頭來看台灣的戲劇。個人是覺得還停留在碰運氣的階段.......。要談「好運道」比例之前,我想先聊一下漸漸從「運氣」變成「傳承」的項目。

第一個是聖誕節到過年。這個在前面文章有提過了。聖誕節的確是外來節日,但是它擁有華人文化所沒有的博愛精神。今年看起來這個外國人浪費錢的月份,台灣人也過得像離校後的寒假一樣,有團體辦著分享愛的活動,有很多人參與同歡。週週都有新北市歡樂城的演唱會可以看,新年過年時大家快快樂樂,帶著結束與重新啟動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年。我覺得聖誕節在台灣逐漸走出自己的意義,沒太多人想問它是舶來品有什麼好樂的。這樣蠻好。離開學校前,學生們還有寒暑假可以過。離開學校後,最偉大的過年要在親朋友好間的嘮叨與比較間渡過。年年無休地拼房拼婚拼兒子,光是想就覺得累。而今台灣把年末走出歡愉的氣氛,享受各個活動,沒有人生壓力,確確實實地過著出社會之後的精神寒假。

聖誕節不再是外國來的花錢機會,在華人生活中添入了分享的文化。

音樂界近年來台灣建立了產業自信。以前台灣音樂界也以為是一種運氣。打造了紅人,選了名家的作詞作曲,然後推到市場上碰運氣。成功了就叫做跟上風尚,失敗了就音樂不值得投資,老歌再翻唱好了。然而在音樂市場不斷萎縮的頹勢中,逆勢勇奪一年十白金的《第二人生》代表的是什麼的崛起呢?是靈魂。創作的一致性,終於在營運模式下,找到創作者與聽眾搭得上線的頻率。頻率通暢了,過去群眾不懂的,如今都懂了。過去創作的一切,如今其價值才一一兌現。

這次崛起證明音樂不是運氣,是努力。並不是台灣只有五月天這一組音樂人,而是他們證明了華人的音樂有市場,其他音樂人至少可以期待自己達到五月天這樣的規模。

然而五月天並不吝於分享自己成長的過程。五月天經由相信音樂培養幕後人才,繼而分支出必應創造。簽約的藝人創作上相互競爭,錄製的成品也是百中選一。相音還辦理犀利趴提拔尚無力自行取得表演機會的地下樂團及音樂人。並且與國際展演公司合作,雙向迎入並輸出音樂人及音樂創作。這段重點不是他們為自己熱愛的音樂做了多少,而是他們在音樂界盡可能地建立起生態循環。讓他們所能及的音樂界,可以誕生新成員,可以取得音樂之外與群眾接觸的幕後協助,可以有舞台有表演的出口,可以有學習有成長的機會。

音樂界的崛起跟以前娛樂業造神碰運氣不同。音樂界如今在台灣有自體生命力,與社會及世界共生。這不是運氣,是努力。也因而得以永續。

台灣在西元兩千年左右的創業潮也是運氣導向。創業有點搞頭了,賣掉變現。而後台灣有變得比較有錢嗎?也沒有,美金在二次房貸風暴後大量印鈔票,各國的錢都被美國吃掉了。近年的創業潮有培養機構,有聚落,正要成長為生生不息,永續經營的公司企業。

反觀台灣的影劇,目前就沒有什麼生態系。很像是傳媒自己在攝影棚搞小把戲,做好推出來碰碰運氣。

台灣會去學其他文化很多的外相,卻不見得會擅用學到的,或者是建立體制讓它永續發展。例如西洋聖誕節引進很久了,也只有這兩年沒罵它而已。例如台灣也有家庭裝洗碗機,卻沒有要用,浪費電。很多家庭也買沙發,不太看得起可以換皮的布沙發,而是買高貴的皮沙發,然好好好擦拭細心保護,不是拿來坐的.....。台灣也拍連續劇,運氣好哪部戲可以看就拉成萬年肥皂劇。

台灣不太從外相回溯建構體制,這大概是專制文化跟海文化的差別。西方人由於是生命對自己負責的行動派,華人是聽從上意的乖小孩,所以機械化剛引入中國時,乾隆只看得到時鐘是玩具,而洋人逐步靠機械化建立槍炮船隻。

不靠體制靠運氣的產業,會隨著天才的興起而興起,因為天才的隕落而被埋葬。不建置管自體生態系的台灣媒體產業只好一直去賭運氣,不斷失敗後乾脆去買別人做的算了。沒有什麼叫培養,只有風向。
真的是這樣嗎?還是只是產業自己的墮落而已?美劇也看得出成長的走向,韓劇不也是劇本越寫越好,好劇本培養出越來越多好演員?難道這是有錢就做得到的嗎?

台灣的影劇界需要拿出「愛台灣」這個之號之外的行動。至少要像音樂界那樣,努力摸索出成長的軌跡,建立成體制,讓後進得以減少誤試,更專注於發展成熟屬於影劇圈的生態循環。沒有誰需要負責他人的生存,台灣影劇想要生存,要靠自己發展出生態,不是等待或仰仗哪裡有金主來鋪路投資。我還以為這是產業工會的功能,不只是保障自己的權益,更要發展出可行的體制,看起來台灣號稱有演藝公會,沒看到什麼成果。

許效舜、澎恰恰及邰智源是明確培養喜劇演員的系統,我蠻喜歡他們的努力,也覺得他們的喜劇有趣,他讀順練學徒們的即興創作也頗嚴謹。(雖然有些時候覺得跟現代脫節,)不過他們太著重在演員,以致於在架構現代化這一部份的成長不夠。尚不足以成為影劇界通用的生態範本。

因資訊化而崩解的社會,並不是不需要戲劇了,而是一般人能接觸到太多戲劇,除非劇組能夠成長得比大部份的庶民快,能夠聆聽現今世代的集體意識,不然關在自家土法煉鋼是很難能獲得青睞的。然而,跟群眾比速度,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國小老師早在資訊化之前就得面對這個問題了。小朋友光是在電視看到的就多到老師難以應付。台灣的劇組制作應該更放開自己的格局,承認自己的侷限,制定賽局打開競爭平台。例如像美劇那樣,開放劇本競爭,不要執意由自己去寫劇本,會有更大的機會獲得更優秀的才能願意協助。

外部劇作家也不必只賭電台製播權,做一項工作本來就該多想一些出路。如果電台願意買劇本去,當然方便多了。美劇是電台核准劇本後,劇本不一定是由電台去製播,而是民間的影劇公司去製播節目後,交貨給電台播出。
台灣有沒有非電台的影劇公司呢?這是不是台灣影劇生態起不來的原因呢?
攝影棚確實是昂貴的投資,是否可以產業合作,像音樂界那樣,有非音樂出版公司經營的練團室,可以協調器材租借,讓業餘人士也可以憑著自己的嗜好製播節目呢?

業餘人士可以走的劇作夢想不一定都得追求大成本製作。業餘劇作家們可以聚集起來競選修補出一個好的劇本,以公開播出為目標,找尋素人演員,承租場地,找尋有興趣的業餘攝影師,有導演夢的業外人,試圖去拍攝好一部影片。這些成本不會太高,尤其劇本根據現實調整的話,成本可以降更低。也就是美國電影中常有的小成本電影。一開始不要太貪心,先製播十分鐘劇情,再來二十五分鐘劇情,再來影集一齣40分鐘的劇情。接下來業餘劇作家培養自己寫一季劇情的能力。

拍好之後,當然要播出,這樣製作上才會認真,認真才能真正培養出能力。不需要一定找電台找電影院播,可以放上網路做為成果展,或者,六年級生應該還有殘存的記憶,小時候在街頭看的投影片電影,是在公園或廣場,大家坐一圈一起看的。現在公園卡拉OK也還看得到這種播出方式,而且不用影片轉膠片,拿一台簡報用數位投影機就可以把畫面投得很大了。

不要擔心製作不夠細緻,過去時代物資不豐,草莽簡陋,還不是敢拍片。現在包裝不夠,卡司不夠,形式不夠,就什麼都不敢做,不是志向被享樂給馴服嗎?

自己播出,當然可以播五分鐘,二十分鐘,不用一定要播一小時。製播影片可以先試著像卡通一樣的十五分鐘連續劇,風評不錯再加長成半小時乃至一小時的連續劇。公園中乘涼有閒的人應該不缺。做出信心來,也可以開始租會議室及表演廳來播出。

製播影片會很花錢嗎?私人做,成本控制不難,時間花得比較多而已。一開始以社團性質經營,其實跟貴族犬溜狗社團,騎單車社團,太極拳社團一樣,在生活之外怡情養性,也順便探測一下自己有興趣,但適不適合。接下來同類社團互相串聯,互相學習成長,漸漸能培養出影劇圈的生態系。這時,當然不是讓傳媒界來顧問一下,然後構想被他們偷去用。

共同嗜好的人們培養出的戲劇圈生態,本該是由產業界去經營。既然他們沒艱意願經營,這樣的生態圈就試圖做出更好的影劇與媒體界做市場抗衡,跟多類型媒體接洽,例如網路電台,通訊業,部落客甚至是海外華人媒體。拿去賣時一定不是什麼證明都沒有,而是拿出過去製播免費觀看的觀眾評語,追戲詢問及留言。如果因為劇集捧紅了素人也是件好事,因為素人被發掘的原因正是他參與的非傳媒制播影劇,會提高製播小組的知名度,同時談判媒體界開放啟用產業外的劇本,導演乃至攝影及製片。打開媒體界自己封鎖的大門。

台灣影劇要能夠提升,打造嗜好者聚落,讓產業有自己生態系與生命力是必要的。我相信媒體界雇用的未必是佼佼者,也必然有一部份的人明明對影劇有嗜好,有能力,卻不想靠那一行吃飯。影劇界的嗜好者聚落就能成為他們的暫駐地,產業界也能比較容易借到他們的才能,(當然要付他們錢。不要去偷他們的能力。)這樣的聚落,對於劇本及演員的成長尤其能有顯著效果,同樣視野的人寫不出特出的劇本,同樣生活經驗的人,沒有經驗學習的管道。這樣的聚落生態應該是有這個產業就能生出這樣的架構了,台灣還在劇本各家靠自己的階段,不算是很有長進啊,也沒有永續觀點。跟代工廠好像,以前有人創了業,就死守到價值完全被榨乾為止。被超越之後...吃自己啊。

影劇生態系還沒生出來,等哪裡出現像相音一樣的投資與建構嗎?五月天之前也是靠摸索,他們經過了才能把過程架構化。影劇產業一開始沒人要架構化,還要等什麼奇蹟發生?沒人做的事就是去做啊,才能夠留給未來的後進,讓他們去改善流程,強化品質。自己遇到好運,就想一下別人怎麼可以攀上成長之路,不是好處撈了自己好退休就行。把自己所在的產業做大,事業才做得久。

不要說沒有投資做什麼都上不了檯面。我相信求學過程應該多多少少遇過演話劇,那時候同學有很計較規模要多大,場景要多真實嗎?不要求那些形式,還不是快快樂樂地把劇本演完。難道形式不合自己的期望,自己的影劇界夢想就不要了嗎?這是我剛開始注意到台灣時最常有的觀點。在太陽花之前,還未嚐試就放棄,就因為一些雞皮蒜皮不合意,為不做事找一堆藉口,放棄夢想。太陽花及台北市選舉打開了很好的契機,很多人原意去嚐試,嚐試了也就有實現的可能性。

這是一個變動的時代,也是新平等的時代。資訊化打破了很多界限,很多事都可以找到更多元的出口,而資訊化並不是只存在一兩年,而是數十年,人們都快忘了非資訊時代該怎麼過日子了。既然如此,何必停滯抱怨呢?想做,就找得到辦法。台灣的影劇界不會是大家說它不該滅亡就不會滅亡,而是要有人願意去做,才不會滅亡。

產業沒有永續觀點,就沒有成長的奠基點。每次產品推出都像樂透彩開獎一樣。但是影劇趨勢是可以觀察得到的。只要找得到觀眾的集體意識,就比較能寫出受群眾歡迎的劇本,拍出大家想看的影片。創作的傳達與集體意識的聆聽只需找出能夠交流的頻率。那些頻率需要試驗,所以卡通、電玩及小說才會日漸跟電影合作,那些是已通過測試的頻道。不同產業可以借用,拿來倚賴並不可靠。影劇界還是必需經營出自體生態系統的生命力。

去試驗,去建立,去創造,不要輕易把夢想實現的機會交由資源掌握者決定。對影劇有夢想的人,盡量自己做到那些資源掌控者來拜託,而不是來殺價,才能代表自己在影劇這個夢想的價值。不必靠誰來幫忙,對影劇有夢的人,一定能找得到管道實現。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軟陶

前陣子一直想做一件事,(好吧,我隨時都想做很多事....,)最近家裡施工,本來預估有一天要看家,我跟不熟的人常常是很沒話,為了避免跟施工隊沈漠對望的尷尬,提早把材料買了。施工日變手工日。 說起來施工這件事也是一波三折,最後施工隊第二天沒來,由於睡眠不足,整個變成大半夜才動手...。 材料是 Fimo 軟陶。不太清楚台灣是不是買得到,因為軟陶在攝氏 32度以上開始凝結,對台灣商店是蠻不利的情況。Fimo (我在這裡買的 Deserre> Fimo ) 比我想像的硬,最後還是出動了壓麵機。(沒錯...就是我拿來做餅乾的機器.....。擦乾淨就沒事了,對吧...。)

假病人

讀到這篇覺得蠻有意思~。 天下》 將自己的不幸歸咎他人,最是不幸 from

因為性別歧視

為什麼 Sophie 常常會被挑出來罵? 因為性別歧視。而罵她的不只男性,還有女性。就像美國也有不少女性會投票給對待女人如牲畜的川普。 那些責罵 Sophie 的人,並沒有想知道她在 instagram 上到底表達了什麼。 Spohie 寫的是:「感謝一路上支持女人的人。」對她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她的伴侶。就算是瞎子也看得出來。 Justin Trudeau 是女權主義者,所以他盡力支持妻子去達成她想要的成就。 陌生人幫助你,你不會感謝嗎?因為幫助你的人是你的伴侶,你就不感謝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