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論文時讓我練出來最有用的能力是直接打字寫文章。而這又得歸功於我用的是不需要常選字的輸入法。我並沒有到達打字不用看鍵盤的程度,但是從那時候開始,打字跟得上思考的速度。比寫字更流暢。
對我來說寫文章有兩種情況,由於我寫的通常是辨析類的文章,其實跟思考比較有關,跟靈感比較沒關。當事情還在初步解離組合階段時,我傾向寫字,可以強迫思考慢一點,多看一點細節。當論點差不多完整時,或者像當時寫論文那樣,實驗的設計,測試,結果及意義都非常透澈,只差把它寫出來,思考的速度就遠超過寫字。以我的瞬間遺忘力,要打字才來得及記錄下來。
hmm...前面是題外話~
西方世界重視自由、平等與博愛,當然不是從法國大革命時才開始。而是在更早之前的文藝復興運動就奠基了「人權」為核心價值的文化主軸。當社會的普世價值是「人權」時,只要是能夠溝通理解的「人」,都會被視為應該平權的對象。所以也就有保障童工,救濟窮人這種社會福利被衍生出來。現在的台灣在人權與自由逐漸擴大之下,(另一方面也歸功於正當性被質疑的政權在蔣經國前總統以降逐年弱化之下,)社會也脫離農業時代的多子多孫,更進入了資訊時代精良勝過量產,個體人權逐漸被重視,平等人權的概念正在幫助台灣走向西方以人權為核心的社會結構。
是不是西方什麼都對?我想這是價值的選擇,而西方發展出來的社會,確實比其它類型社會對異文化來說更有吸引力。因為,人都會想決定自己的未來。這也就是人權的意義。
也許那樣寫還是有點模糊,拿中華文化當例子,顯然「人權」就不是最重要的事。中國王朝最重要的是君權。君權又是神授,加上嫡長子制,你的出身決定了你的特權。基本價值是階級不平等。所以華人文化在推動「人權」有非常根深蒂箇的困難。就如同「博愛」也很難。
如果一個人沒辦法決定自己的未來,(例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例如,三從四德;)人性就會認命,一輩子只是被多生出來填個社會結構缺口的嗎?人性當然不會那麼容易搞定。人不能追求自己的意志,就會物化萬物的價值,因為自己也是被物化的一個,自己總希望能找到與別人不同的定位。於是,就去比較功名,比較財產,比較小孩的成就。那些都比人性重要,甚至比命重要。一個越是愛比較的社會,人性的自尊就越低落。所以需要物質去提高自己的價值。
過去台灣及華人社會都喜歡說西洋人很物質化。但是住過之後,比較當地的華人,我覺得華人才比較物質化。洋人的確過得很奢侈,奢侈到寅吃卯糧。但是他們認為那樣過讓自己感到快樂,不是「比誰快樂」。所以當他們參與社福及救濟活動時,他們的也是撒錢。因為他們覺得受助者的生活水準應該要跟自己習慣的差不多。(而他們捐物資更勝於捐錢,也是考量到自己的人性弱點,有錢可能拿去享受,不是拿去一家吃飽...。)比起在當地追上相同收入水平卻不太接近洋人文化的華人,華人更傾向自己擁有更貴重的東西,別人會看得起自己。
當擁有的差不多時,傳統概念的華人還在用物質買自尊心。不管住在哪裡,擁有多少。這也就是人權概念的差異。當中國出採購團要買下美國時代廣場時。採購團以為是在「為國爭光,讓美國人瞧瞧中國人也是有給你們臉色看的時候」。對西洋文化來說呢?也許你可以買得走時間,但是買不到尊嚴。因為人性的價值不在物質的價碼。只有凱子,沒有衣食父母。只有拿服務換錢,沒有你有錢聽你的。
不管你穿得多珠光寶氣,街上的白人主義流民還是會吐你口水。但是你回華人區,人們會正眼瞧你身上有多少名牌。
西洋文化真的是因為有錢才讓人們爭先恐後要過去的嗎?當然不是,而是他們對人權的重視。你沒有錢,你也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乃至對社會有影響力。你有錢沒資源,你也可以找到影響社會的方法。不論你有沒有錢,社會的價值是重視「個人」的人權,不是皇帝要誰死,不是宗族私刑一個丟家族臉的家人,不是先知的話可以殺掉一個人。在重視人權的地方生活,過得再糟都比較有安全感,對人生有確定性。不需要追求哪一個萬人擁戴的價值,而是再沒前途,再魯蛇,至少可以選擇做自己。
西洋文化有沒有比較好?人類文明用腳投票了,不是嗎?移民人口都流向了哪裡?錢流都流向了哪裡?為什麼就算有錢了也不願意回自己的故鄉?在批評民主及洋人文化的價值之前,大概可以先問問自己,有沒有那個吸引力可以不用利誘的方式把外僑吸引回來,重新把故鄉當成後代子孫的家。
西洋文化對於異文化人民的吸引力在此(我認為)。對於穆斯林來說,當然也是。然後就下集待續吧~~
對我來說寫文章有兩種情況,由於我寫的通常是辨析類的文章,其實跟思考比較有關,跟靈感比較沒關。當事情還在初步解離組合階段時,我傾向寫字,可以強迫思考慢一點,多看一點細節。當論點差不多完整時,或者像當時寫論文那樣,實驗的設計,測試,結果及意義都非常透澈,只差把它寫出來,思考的速度就遠超過寫字。以我的瞬間遺忘力,要打字才來得及記錄下來。
hmm...前面是題外話~
西方世界重視自由、平等與博愛,當然不是從法國大革命時才開始。而是在更早之前的文藝復興運動就奠基了「人權」為核心價值的文化主軸。當社會的普世價值是「人權」時,只要是能夠溝通理解的「人」,都會被視為應該平權的對象。所以也就有保障童工,救濟窮人這種社會福利被衍生出來。現在的台灣在人權與自由逐漸擴大之下,(另一方面也歸功於正當性被質疑的政權在蔣經國前總統以降逐年弱化之下,)社會也脫離農業時代的多子多孫,更進入了資訊時代精良勝過量產,個體人權逐漸被重視,平等人權的概念正在幫助台灣走向西方以人權為核心的社會結構。
是不是西方什麼都對?我想這是價值的選擇,而西方發展出來的社會,確實比其它類型社會對異文化來說更有吸引力。因為,人都會想決定自己的未來。這也就是人權的意義。
也許那樣寫還是有點模糊,拿中華文化當例子,顯然「人權」就不是最重要的事。中國王朝最重要的是君權。君權又是神授,加上嫡長子制,你的出身決定了你的特權。基本價值是階級不平等。所以華人文化在推動「人權」有非常根深蒂箇的困難。就如同「博愛」也很難。
如果一個人沒辦法決定自己的未來,(例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例如,三從四德;)人性就會認命,一輩子只是被多生出來填個社會結構缺口的嗎?人性當然不會那麼容易搞定。人不能追求自己的意志,就會物化萬物的價值,因為自己也是被物化的一個,自己總希望能找到與別人不同的定位。於是,就去比較功名,比較財產,比較小孩的成就。那些都比人性重要,甚至比命重要。一個越是愛比較的社會,人性的自尊就越低落。所以需要物質去提高自己的價值。
過去台灣及華人社會都喜歡說西洋人很物質化。但是住過之後,比較當地的華人,我覺得華人才比較物質化。洋人的確過得很奢侈,奢侈到寅吃卯糧。但是他們認為那樣過讓自己感到快樂,不是「比誰快樂」。所以當他們參與社福及救濟活動時,他們的也是撒錢。因為他們覺得受助者的生活水準應該要跟自己習慣的差不多。(而他們捐物資更勝於捐錢,也是考量到自己的人性弱點,有錢可能拿去享受,不是拿去一家吃飽...。)比起在當地追上相同收入水平卻不太接近洋人文化的華人,華人更傾向自己擁有更貴重的東西,別人會看得起自己。
當擁有的差不多時,傳統概念的華人還在用物質買自尊心。不管住在哪裡,擁有多少。這也就是人權概念的差異。當中國出採購團要買下美國時代廣場時。採購團以為是在「為國爭光,讓美國人瞧瞧中國人也是有給你們臉色看的時候」。對西洋文化來說呢?也許你可以買得走時間,但是買不到尊嚴。因為人性的價值不在物質的價碼。只有凱子,沒有衣食父母。只有拿服務換錢,沒有你有錢聽你的。
不管你穿得多珠光寶氣,街上的白人主義流民還是會吐你口水。但是你回華人區,人們會正眼瞧你身上有多少名牌。
西洋文化真的是因為有錢才讓人們爭先恐後要過去的嗎?當然不是,而是他們對人權的重視。你沒有錢,你也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乃至對社會有影響力。你有錢沒資源,你也可以找到影響社會的方法。不論你有沒有錢,社會的價值是重視「個人」的人權,不是皇帝要誰死,不是宗族私刑一個丟家族臉的家人,不是先知的話可以殺掉一個人。在重視人權的地方生活,過得再糟都比較有安全感,對人生有確定性。不需要追求哪一個萬人擁戴的價值,而是再沒前途,再魯蛇,至少可以選擇做自己。
西洋文化有沒有比較好?人類文明用腳投票了,不是嗎?移民人口都流向了哪裡?錢流都流向了哪裡?為什麼就算有錢了也不願意回自己的故鄉?在批評民主及洋人文化的價值之前,大概可以先問問自己,有沒有那個吸引力可以不用利誘的方式把外僑吸引回來,重新把故鄉當成後代子孫的家。
西洋文化對於異文化人民的吸引力在此(我認為)。對於穆斯林來說,當然也是。然後就下集待續吧~~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