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加拿大魁北克的清真寺掃射案,矯正了世人對恐怖活動的偏見。白人造成的隨機掃射案,也是恐怖攻擊。恐怖攻擊四個字不該被用來歧視中東文化,進而在境內提出 anti-Islamophobia 動議,也奠基了一位反種族歧視的代表人物。
MPs adopted the motion, known as M-103, by a margin of 201-91.
由 The Globe and Mail 貼上了 2017年3月23日
在此之後歐陸遇到疑似恐怖攻擊,各國都會做更完整而深入的調查,警覺極右派藉機扭曲事實,醞釀並擴大內亂。例如稍不久前法國擊斃一位一圖搶奪警槍犯案的現行犯。就冒出謠傳犯人宣稱真主阿拉。驗屍官解剖後正時犯案當時酒精濃度甚高。而回教徒禁酒。
幾天之後,法國網路上又流傳一段有人對醫護人員施暴的影片,宣稱施暴者是移民。後來證實的並不是移民。當國家境內有歧視未來得及處理,或者根本像美國一樣藉由渲染歧視,掩蓋真實,境內的內亂勢力就會擴大,危害政權乃至於平民的一般生活。現在連發展不算太好的國家都不認為美國是適居的地方。
英國調查至今抓了9名嫌疑犯,審訊之後放回6位,但是依舊查不到犯案人的動機以及預謀計畫。警方認為造成這麼多人傷害的犯罪案件,不可能事前沒有規劃,或者規劃不會被發現。強烈質疑應該有知情者或共犯。
我注意到的是,根據地球圖輯隊的介紹,犯人談到宗教時表情瞬間變得兇惡,指責英國的教育制度。
倫敦恐攻案發生後,英國當局公布了兇嫌的身分。其實負責國安的軍情五處(MI5)先前就知道攻擊者的存在,但他被視為邊緣人物而讓當局沒有進一步動作。 事發後,國會也在今天照常開會,強調英國社會永遠不會在面對恐怖主義時有所動搖。
由地球圖輯隊 情報總部貼上了 2017年3月23日
我想說,這表示英國的教育很成功。沒有依照犯人的期望,把小孩教成像他一樣的人。
加拿大跟台灣都有族群文化的衝突。例如台灣有一陣子很怕搭計程車時,司機講台語。那時候的族群撕裂,很有可能是機就把你丟在荒郊野嶺。加拿大也跟最近西方世界一樣,遭遇極右派暴力激化。在清真寺掃射案之後,toronto還有人聚集在清真寺外叫罵,在學校議會外面高喊帶仇恨的反穆斯林口號。
最近在讀一本德文文法書。昨天有一大題,家事的日常。主角描述從早上起來準備早餐,洗碗,到下午小朋友回來,招他們的同學,買菜準備晚餐,打掃家裡結束一天的工作,主角介紹自己的職業時,稱自己為家庭主夫。
讀這本教材時常常覺得內容蠻先進。並不是介紹科學新知什麼的,而是他順便介紹了德國人的日常生活,例如單親及這次題目的家庭主夫。據我所知德國文化對於女性教養子女的概念還是蠻重。男主內一定是不是主流。但是這是現象。教育介紹現象,而不是基於社會價值歧視某些現象,刻意讓它在議題消失。
而這也就是我這裡想提出的主題。多元文化環境中的教育。
一個家庭會移民到另外一個國度,通常是因為對新的國家有嚮往。例如美國在川普執政之後,連非法難民都不想去了,遊客也日漸減少,國際學生也改投其他國家的學校申請入學,反正從事高等研究的教授或者是技術專員,現在也很難進得了美國。美國選擇了退化主義,其競爭力倒退會是很全面性的。並不只在科學和科技,就連學術,研發投資,全球軟實力相關產業也都會一併退化。
然而,移居到新國度,必然會有文化差異。新居民當然很難把原生國家的一切生活習慣要求新居所兌現,而是對外相處需要適應新居所原有的文化。而這也是新居處沒有原生國家弊端的原因之一。(當然新居處有他們自己文化上的弊端。住久了之後慢慢會發現。)(人間就是有一好沒兩好...。)
英國恐攻主謀,在週六(25 Mar.) the guardian 有調查他的生世。他在學時期非常活躍。同學覺得他可能走化學專業。而後他陷入各種小型違法事件,後來被關進監獄,略說是大脾氣導致他入獄。出獄之後更一路不順。
我常常覺得,一個人犯錯,蠻常是因為放縱。一個很能控制及調整自己的人,並不需要一開始就是聖人。只要不一直一直犯同樣或類似的錯就可以了。不犯別人的錯就更省事。後來英國恐攻主謀迷上極端主義回教。但是他也不是常態朝拜者。
也就是,他對宗教並沒有興趣。
他對報復社會才有興趣。
當鄰居跟他提到宗教時,他變得邪惡,而且指責教育。
但是他自己在學生時期是紅人。
問題不是出在教育。而教育救了他的小孩。
恐攻犯人在人生的旅途,看起來是惰於控制自己,進而親近比較專橫橫專制的極端主義,逆我者亡。
"What led that bright, sporty, popular teenager to become the Islamic State-inspired killer responsible for the attack...
由 The Guardian 貼上了 2017年3月25日
(字太多了,切到下一篇)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