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主義另一項特壞的特質就是,成就欲望超低。
很多事不去做,確實不是因為做不到,而是沒有意願。(而且外界枯榮外人死活我沒興趣.....。)被人罵過不長進,我只是不想為了別人的價值對社會做更多承諾,把自己套得更牢。(後來也的確是別人的產值。)出壓力鍋初期我對傳統非常憤怒。擺脫了傳統,才知道那些壓迫根本沒必要。於是我常常嘲笑台灣工蟻人。拼了命,奉上時間,葬送關係,沒空對服務人員笑一下,沒心可以同情在車上不適的嬰兒,就為了填出別人口中的「應該」。永遠看不到自己被恐懼追趕,拼命抓卻沒空享受擁有,所有身不由己,委屈憤恨,不是活該嗎!而且真正的螞蟻努力工作的只有 3%啊!(雖然當時還沒這篇研究...) 工蟻壽命3年一直工作,蟋蟀壽命五個月一直玩,我還寧願當蟋蟀!哇哈哈哈~
很多事不去做,確實不是因為做不到,而是沒有意願。(而且外界枯榮外人死活我沒興趣.....。)被人罵過不長進,我只是不想為了別人的價值對社會做更多承諾,把自己套得更牢。(後來也的確是別人的產值。)出壓力鍋初期我對傳統非常憤怒。擺脫了傳統,才知道那些壓迫根本沒必要。於是我常常嘲笑台灣工蟻人。拼了命,奉上時間,葬送關係,沒空對服務人員笑一下,沒心可以同情在車上不適的嬰兒,就為了填出別人口中的「應該」。永遠看不到自己被恐懼追趕,拼命抓卻沒空享受擁有,所有身不由己,委屈憤恨,不是活該嗎!而且真正的螞蟻努力工作的只有 3%啊!(雖然當時還沒這篇研究...) 工蟻壽命3年一直工作,蟋蟀壽命五個月一直玩,我還寧願當蟋蟀!哇哈哈哈~
直到我看到有蟋蟀比工蟻還努力.......... 這是為什麼我發現五月天........。不是因為他們很有名。他們有名好幾年了。
看看專業蟋蟀,想想自己,……我這隻蟋蟀好像該調整一下態度。
我覺得離了家,就該為自己的生活努力,把日子過好,爸媽才會放心。畢竟我沒辦法依長輩的意思待在鐵飯碗。(凡事有代價。沒有專業的危機挑戰,就會是人際的挑戰。後者我超弱。)出國之後,努力讀書努力適應大環境努力工作。最怪的是聽到有人抱怨,「長輩在,不遠遊」。 Wa cow! 我從沒想過出了國還會遇上抱有這種想法的人……。那你出國做什麼呢?一當初就繼承家業就好了,我不記得我爸媽的時代有 IT 這個產業可以讓子孫「長輩在,不遠遊」啊……。出門在外了,就專心把學業事業拼出一個成績, 不是嗎?不然是長渡假?
我聽過長輩會說「不然你回來吧」,常常是長輩覺得你再混也沒前途了。(所以真的不要跟我這樣說……。需要幫忙我會開口的,別要提早我放棄……。)如果你是郭台銘,長輩真的叫你「不遠遊」?你對自己的期望是什麼?介護照顧?還是郭台銘?在台灣,身為男性不賺錢還可以啃老(大誤!真的只是開玩笑!)身為女性沒有賺夠多錢,幫助自己老家是會被講閒話的!不要說得像只有自己有爸媽。社會期待不一樣!(雖然現在的我距離幫助老家還在夢中……。)
我聽過長輩會說「不然你回來吧」,常常是長輩覺得你再混也沒前途了。(所以真的不要跟我這樣說……。需要幫忙我會開口的,別要提早我放棄……。)如果你是郭台銘,長輩真的叫你「不遠遊」?你對自己的期望是什麼?介護照顧?還是郭台銘?在台灣,身為男性不賺錢還可以啃老(大誤!真的只是開玩笑!)身為女性沒有賺夠多錢,幫助自己老家是會被講閒話的!不要說得像只有自己有爸媽。社會期待不一樣!(雖然現在的我距離幫助老家還在夢中……。)
不過出遠門闖事業是真的會有點介意家裡的情況。自詡為家裡的(不成才)兒子,我覺得台灣(華人)走向高齡化社會,第一件要改掉的就是事必躬親的概念。第二件是把老人當沒用的人的概念。
生一個小孩,通常是希望小孩將來有前途,不是小孩將來來做自己的看護。那就不要生了啊,被生下來的小孩是有多衰?古代最期望生個男孩,因為他娶來的媳婦就是做照護的。不用從小養,超賺!貨物既出, 不准回家。如果沒有娶媳婦呢?賺錢養家還是一家老小在家中對看?聰明的家長都會選賺錢養家。還可以大家活得久一點。
如果是前途光明的狀元郎呢?要去上朝還是在家端茶?端茶交給僕人就好了,以天下為重。
題外話,華人女性真的不要被人嘮叨就隨便找人結婚。因為你爸媽可能很疼你,但是華人更多男孩的爸媽仍是以「女人是奴隸」的概念,拼命要生一個男孩,才有一個「媳婦」看照家裡,祭祖燒香。就算因愛而結婚,能夠撐得住妻子免於無限上綱的傳統要求的男性已經是少數了,其他因素結婚,從「女兒」變「奴隸」的機率更大。
然而,能守衛你嫁與不嫁的自由,更基礎在於「自立」的能力。當別人說「怕你老了沒人照顧時」,你能很有自信地說出,「我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也不用當別人家傭人」。
女人迷》結婚才能加入「成功俱樂部」?單身或結婚,我從來都不屬於誰
母親節那樣熱熱鬧鬧地過了。而母親節前夕,新竹縣一名39歲的林姓婦人卻悶死兩位小孩,再上吊自殺,她留下遺書表示「我很累,帶兩個小孩走了,請你好好照顧自己。」 林姓婦人是全職媽媽,丈夫在竹科工作,一家人住在竹北高鐵特區內,事發之後,鄰居紛紛表...
由女人迷 womany 貼上了 2016年5月9日
以前有則新聞被廣傳,兒子每次都抱媽媽去看醫生,孝子啊!
我就在想....... 買不起輪椅嗎?為什麼社會要推崇這種腰會受傷的行為呢?難道請看護推車,跟媽媽一起三人走進診療室的就不那麼孝順了?為什麼要推崇這麼貧疾的愛?「我什麼都不要了,我只愛媽媽」(所以一起餓死就對了?你可以努力一點準備輪椅嗎?)就像「我什麼都不要了,我只要愛情」(所以是靠他養嗎?不然吃什麼?)「事業第一!」(然後家人都不認識你了,過勞死剛好讓對方換個疼惜家人的人。)「衛生第一!健康第一!)(然後把自己搞得像無塵室裡癌末病人一樣。沒病就久病無孝子了。)
要求事必躬親,就是對時間的完全消耗。這件事如果不是對方的職業或事業,對他的人生並不公平。你等於要求用他的人生陪你這個太爺太后。你不見得提高產值,而他註定消耗產值。這個要求,其實就劃出了兩方人生的位階。「我的現在,比你的未來重要」。
現在是小家庭當道,社會概念就放過中生代吧。不要盡求「事必躬親」。總有兩全其美的關懷方式。
第二項就是不要主流意識地認為,老人就是被外勞推輪椅出去吹風!不要把老人家照料得動都不能動,不動會退化的!越把人當病人看,連正常人都會覺得自己是病人。對於長輩,多鼓勵他們去參與各種活動,培養各種興趣,一定要堅定地告訴他們,你很健康,可以過中年時期一樣的生活,只要不危險就好。
我不認為有誰想過病人的生活,(除非當病人可以佔便宜,例如一哭二鬧三上吊也可以佔便宜...。)人過了25歲(?)後生體機能就進入退化,意志驅動力可能遠高於身體機能驅動力。保持健康的心理與社會關係,才比較容易保持健康。誰都喜歡回家聽長輩說去了哪裡看了什麼,而不是「我在家空等你好幾週,你終於回來了....(落淚)」。
如果你不鼓勵長輩有開朗多元的生活,落入這樣自我閉鎖的境地,身為子女是絕對無法達成長輩期望的。(除非長輩寧願自閉也不想看到你.....)
有這兩項概念對高齡化社會有什麼幫助呢?就是帶出老人社區。加拿大的社福基礎之一。台灣明確的機構是台塑集團建造的養生村。
談 養生村 與養生村之意涵--以台塑養生村為例 (2013-11-27)
這篇比較白話文:
長庚養生文化村-樂齡新視界》為自己生活-試住養生村感想
如果長輩有健康的獨立生活意識, 就比較不會覺得己是被社會「趕出去」。能以渡假的心情,去具有同輩話題的生活範圍交朋友,過生活。這樣子女才真能比較放心,也不必犧牲哪一輩的人生。而且對政府來說比較好照顧。
但是一定要是這樣,老人家有各自的套房。不可以是集體宿舍或睡床。完全沒有私生活的照護制度,如果不是醫院,還真談不上對人性的尊重。
這種老人休閒村如果能平價化,可以大大減少看護的需求,老人罹患心理疾病,走向壓抑閉鎖的機率也會比跟社會主流同住低很多。尤其是台灣這樣在公車上會歧視帶嬰兒的媽媽的環境。台灣對非主流的反感貌似很大,同理心很低。這是社會需要改進的地方。就算改進了,友善很多了,老人家還是更適合去養生村這機構,就像五歲小孩更適合去幼稚園一樣。低齡開始跟同輩接觸,跟一直待在家當小皇帝哄, 非得開學前一天才去學校的小孩比起來,環境適應力一定會高很多。老人家能順著年齡的變化逐漸接觸養生村,比起待在都市越久,越看那些青少年越討厭,越覺得自己被排擠,帶著厚厚的心牆住進養生村,前者生活當然會順遂很多。都市人在都市住到老,如果都市都讓他感到相同的和諧,就是都市在老化。每個時代有時代風氣。除非是時代適應性很強的長輩,不然跟主流世代一起是越久越彼此看不爽。
加拿大的老人公寓,只出租給老人,政府有補助。老人家也自己出門散步,買材料做點心,也有看過教會小朋友前來聚會唱歌,也有遇過穿著很熱帶剛從夏威夷回來的老人家。晚輩偶爾來訪是當然的。這種社區請照護也很方便,大多時候老人家都可以自理,一些麻煩事就交給照護幫忙。
這種社福概念如果能在台灣推廣,可以大大減輕中生代的照護負擔,(沒有多少小家庭出得起一名「人力」。)對於老人家來說也比較能保健長青。如果能時時跟環境概念接得上,就會覺得自己正常健康。如果老是接不上,就會慢慢產生病識感,衰頹感,被排拒感。
到這裡......終於談到 Siri了.......(癱~~~)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是 Siri 的出發點:陪老人聊天。我第一次看到 Siri 的影片廣告,也是老人家自言自語,意外聽到 Siri 的語言回覆。第二支廣告,老人家問 Siri 能講什麼笑話, Siri 回答了跟老人家世代很近的幽默。
對學術人來說,他們看到人類情感支援網的不足;而科技人 Steve Jobs 認同了這個看法。買下了 Siri 成為 iphone 功能之一。我不太清楚對於社會學與心理學家來說,現代的老年人跟二十年前的老年人比起來,社交是增加還是減少,但是科技發展打算把情感依附導向機器人的趨勢漸長。
由於我蠻愛坐大眾交通工具亂晃,有時會晃到人煙稀少的地方。(坐超遠車票才划得來嘛!) 那裡通常是一座小教堂,(旁邊有墳場,)社區活動中心,幾棟住宅。沒了!你有時會在農場外看到桌子,上面寫什麼菜多少錢,一個小盒子裝錢。也看過畜牧業,門口當然不是放牛頭......。門口寫今天宰什麼動物,請順小路進牧場交易處。(總是得冷凍嘛!)
(走在這種地方,沒看到人也沒看到公車,真覺得找不到市鎮的話,也許會餓死在路上.........)
長年住在這種地方的人,應該早就習慣世上沒有其他人的生活。在我到訪過的鄉鎮,看似人群聚集地會有 communicate (通信)類別的雜誌。小時候在台灣我也看過,但從來不知道它是做什麼。 在這裡我慢慢瞭解到這個類別是一種區域溝通的需求。它應該是「新聞」最初的模式。
教會及社區活動中心是社區互動很重要的場合。尤期教會屬於定期心靈歸屬,它可能情感連結義意比宗教大,而社區活動隸屬於宗教之下,就算信仰不虔誠的人,生活概念也會深受影響。例如佛教對我的影響就大過傳統。教會可能發起清掃社區活動,拜訪孤居活動。社區活動中心則可能會辦理自家農產手工藝展售會,萬聖節鬼怪之夜,聖誕節未歸者聚餐等等。這些還不能涵蓋所有居民及需求,於是還會有通信雜誌,多會以免費方式安置。(也不會有人拿去包檳榔或夾在回收品裡秤重賺錢。公益活動能有成效的前提,大概是大部份人有公德心。)書面資料就有保存及暱名效果。在通信雜誌內也有廣告支援,有生活上的提問及互動,大型活動宣傳,完全是社區內的需求與回應。
早期的洋人社區,大概排除青少年期至求偶期,人生所需的人際互動量就這樣而已。沒有華人那麼緊密及連帶性的人際權威層級關係,但也足已應付人際互動的情感需求。
除了幼年,青少年就因群聚需求離家,成家回歸家庭又回到父母輩的獨立生活,撫養子女成人,子女外出獨立生活,自己跟自己選擇的伴侶重回過去父母時代的寧靜,偶爾關心社區,偶有後輩來訪,跟另一半攜手直到白髮蒼蒼。
如果需要醫療照護,會搬到老人之家,藉由共享照護資源保障生活上的安全。如果伴侶先行離去,則會在社區活動維持人際互動,或再次找到心靈契合的老來伴。
沒有華人那麼濃重的依附,多一點獨立多了很多自由,少了很多人際間的內耗糾葛。(這句是有立場的喔。我顯然是生活方式一直屬洋派。讀者需要評判自己的情感依附類型,別理所當然地冠上「國外月亮比較圓」或「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狗窩」。)
在洋人社會這樣的獨立自由生活模式下, Siri 的出現,是「解決」情感依附問題,還是「挑起」問題? Siri 的意義對台灣人來說很陌生。因為語言隔閡,不太能理解 Siri 真的能「聊天」。如果哪天 Siri 這類的聊天機器人真的完成了中文版,對於以依附他人眼光為重的華人來說,它是不是又是個像鴉片,衝等級網遊那般,讓中生代以降的人們寧可放棄生命也要逃避現實的迷幻藥?
(我是真的認為台灣由傳統強力主導,讓大家都失去自由的社會,很不正常。不只覺得財團佔民用地不正常,也覺得死守殘破不都更也不正常,拒絕新產業進駐也不正常。太怪了....什麼都不能動,像是外界在流動,台灣卻凍結在某個時空。無法分辨進步與財閥侵佔。而再怎麼努力凍結時空,財閥有辦法的話還是可以繼續侵佔,但是想走正軌的進步卻永遠前進不了。)
對於全球所有長輩來說, Siri 又能負有哪種萬物有靈論的地位,(因為極年幼及極年長都會因為虛無而重新考慮到萬物有靈論這件事。)年長者對機器人聊天的仰賴,是舒緩,還是更空洞?
下一篇再繼續。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