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加之罪予科技發展
回首近幾十年來最富裕的年代,也是最浪費的年代。機械化降低生產成本,追求量大的薄利多銷。資本主義股吹大量消費,膨脹經濟增長。〈不公平的代價〉一書中亦提及,判定經濟增長的GDP 既不衡量幸福感,不衡量由大自然償付的隱藏代價,也不衡量剝削貧困的貧富失衡,完全以資本既得利益者的角度合理化社會不公平的架構。人們一直買,一直丟。
美國次貸危機造成的全球經濟衰退,不只當時以美國房地產增值,持續向國際斂財招募基金,也在危機暴發後拼命印鈔票,把美國本土的債務丟給全世界扛。一直到現在仍動盪著各國的社會穩定性。至今十年,減少消費變成人們的習慣,畢竟東西產量再大再便宜,你沒閒錢也不會買來丟掉。反而退回到工業時代前,如果只能買一個,更有可能花多一點點買個特別的。附加價值較高的客制化產品變成省錢的另一個方案。當人們開始因為消費限制,從量的觀點轉向質的觀點,其實有點類似模仿高端消費階層的觀點,科技的進展反而讓庶民跳級。
非科技時代,身為有錢人什麼都買得到時,精緻品變成一種階級象徵,追求質而非量,也就是所謂的品味。但是對庶民而言,如果你需要的還不夠,只有繼續追求量這條路,沒有講求質的餘力。科技化卻縮短了「量」的需求。一開始家用電腦是因為影音娛樂而不斷升級,剛好也就在資金充裕的年代,光是玩家就夠撐起研發利潤。說真的,電腦要跑工作上的文書功能,windows 2000就夠用嗄嗄叫了。什麼3D即時繪圖運算,什麼畫面流暢度,都是玩 game 才用得上。直到再升級,人的肉眼也看不出差異了,電腦硬體的汰換速度就大大減低。由數位娛樂推動的科技,至今能抵達的效能遠遠超過個人事務用途。電子產品開始合併所有既有產品的功能,例如計時器,時鐘,行事曆,簡報畫面,閱讀,影視等。當庶民在有限消費能力的情況下選擇商品時,數位產品變成超有競爭力的選項。以前你要越買越多東西生灰塵,你才能持續看到變化的世界。現在你只要買隻手機,就夠你每天眼花撩亂。買什麼最省?當然是科技產品。現在似乎廣告都被手機佔滿,除此之外就是民生用品了。的確是,卻不是因為買手機浪費錢,而是因為省錢,你不太需要別的東西佔空間了。
人們在量的方面減少的同時,也開始正視大量消費所造成的物資浪費與垃圾問題。人性也許就是這樣,當你能揮霍時並不在乎浪費,當你沒得浪費時會想到過去的殘骸多可惜。
回頭再思考過去十年的個人消費演變。是科技推進因而取代了過去消費型,還是人們在消費能力漸趨轉弱的情況下,發展科技來取代過去?也許在危言聳聽之下,人們普遍給科技莫虛有的罪名。人類還是很不喜歡科技,除了科技宅,很少看到剛接觸新科技不覺得難用的。這個傾向也可以在手遊看到。一開始會裝很多,後來懶得裝了。以前覺得裝個新的很好奇,可幫上忙,現在覺得目前的好用就好,實在沒有什麼好費心去學新規則。即便嚐鮮心態退燒,人類還是需要發展科技,它可以用多工替代的方式,以虛擬降低物欲,並取代生活中未被填補的功能需求。
小數GDP攸關生死
把這些變化換算到 gdp上是長什麼樣呢?當文明越來越不需要實體化的交流,跨國貿易gdp就會越落在基本消費上,也就糧食,毛巾,牙刷這一類。它的數字本來就小,本來就是廉價品。但是國家如果把跨國貿易切了,對廉工輸出國來說,是資源投資的轉向;對輸入國來說是民生全面漲價。很多時候你覺得平常給一成小費,小東西漲個一兩元不是大事。你每件小東西都漲個一兩元,對富豪來說真不是什麼事,他們的花銷在高價品,搞不好本來就在世貿規範外的賦稅範圍。沒有廠商代理進口,出國買不就得了。但是對庶民來說,很可能小康就變破產,貧窮會變暴民。有餘錢可以娛樂是很重要的。育樂雖然非必要,它是安定民心的力量。當人民窮到求助無門,只能跟身邊一樣困窘的人聊天抱怨,對社會的恨就這樣莫名生出來。就像白人主義一樣。
gdp 的其一缺陷是無法衡量幸福感,也就是無法表達貧富差距。當 gdp 是大數時,有可能錢只落到富人階級,當gdp 是小數時,有心人士挑弄仇恨,有可能就斷送窮人階級的基本生活水平。
當我們在討論福利國該不該給予國民基本收入時,購買力是以目前尚有低開發國家的廉價輸入來算,也就是國際勞工也幫忙養自家弱勢。斬掉輸入後,國內生產的物價漲幅,可能國家給付基本收入方案會垮台。
高度開發國家的生產在價格上本來就居於劣勢,在國內的製造業註定要關門嗎?如果產業走向必要的小眾化,也就是漸漸縮小規模,但是走向客製化,它會找到生路,而且打出品牌之後,可能有機會再壯大。也就是你得承認自己不具優勢保住現有規模,若是無心突圍是可以關了。有心的話,重新學習市場,努力東山再起。不論活與不活,都不會是過去習慣的樣子了。顧客想要更好的東西。
如果你是煤碳業,並不只是政府及國際要求潔淨能源才把你捏死,而是使用你的能源的工廠都一個個倒了,你還不認清現實。
川普的政策或許能延遲煤礦產業退場的時間,但卻無法扭轉退場的事實。
由 Technews 科技新報貼上了 2016年11月18日
的確,以製造業成本來說,高度開發國家並沒有低度開發國家的廉價。但是低度開發國家喜歡買高度發國家商譽好的東西,以及附加價值高的創意。 這也是為什麼,在目前看似廉價傾銷的情況之下,高度開發國家的人民,看起來依然是比較有經濟優勢 。產品銷到國外去的已經是品牌了。在企業成為國際品牌之前,其實都是內銷的。這樣的競爭方式也跟低度國家是差不多的。低度開發國家能夠賣出國的,絕對不是他們本身國內裡賣的仿冒品,而是像華為或者是小米這樣子,在國內就已經打出知名度的品牌。但是相對之下,低度開發國的有錢人其實會比較喜歡買高度開發國家產出的,品牌商譽好的產品。而這些高開發國家的品牌,不見得對自己國內來講很貴。反而是他們一般生活中磨練競爭出來的品質信用。
至於為什麼中外大富豪都能夠去買不同文化之下,看起來都非常貴的產品?這些人的行為本來就已經超越經濟模式了。他們的錢怎麼來,大概也不是正常經濟可以觸及的。就像在政治透明的國家就會覺得中國會有賄賂(所以打貪打不完),印度會有黑錢(政府連廢棄紙幣這招都用上了),西方國家就會有政治護航財團的政策。這些錢都會在高端漂流,不會進入尋常百姓家。你要選一個好的政府還蠻重要的,他們才會把錢還給人民。不是自己去開銀行保險業一起搶。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