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消費強國 7/7

服務業的生產消費位置

當一個社會不願意進步,自然就會把人口視為負擔。另一方面,生活上,當社會基本生活穩定下來,通常不會想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這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聽一些年輕的或中年的社會人士談到生活,有不小比例是時間飛逝,太忙了不知道哪天有什麼不一樣。假日就衝出去人擠人或大血拼。只求穩定的社區,拜訪別人家時,真的拿他家有的鹽當伴手禮送嗎?不做點別的,真不知道除了等退休金還有什麼理由繼續。人生,就只能這樣了嗎?中年危機不正是對一成不變的反抗?
年長者反而對變動比較沒興趣,一部份是生命能量的問題。五十而知天命,在醫學上曾被證實。簡單說是一個笑話。
有一個苦命人去算命。算命師說,看你的命相,日子真的很苦,你可能得苦到四十歲。苦命人心懷期待地問,四十歲以後呢?算命師說,四十歲以後就習慣了。



但是人並不是只能在穩定不下來的欲求不滿中掙扎。有一種人可能早年就像老年那樣無欲無求了,因為這種人很早就知道自己是什麼,要什麼,做得到的去努力,做不到的就放下。你看他沒做啥,其實一天到晚都忙得很充實,愉悅到你每次看到他都以為他在混。(例如本王......)
變動是大大部份人都想要的。從最小處開始,來個好看一點的杯子。
「讓你叫不敢辣椒醬(誤)」
求變不好嗎?超好吧!!!

生活不感到窘迫,穩定下來之後,你會開始提高對生活的期待。也許只是少吃頓午餐買個年曆,也許是存錢一陣子買台洗碗機,也許衣櫥加裝隔板,也許買個迷你盆栽。這樣東一點西一點調劑身心的消費,也是養活不少人。加拿大很喜歡男主人是 handyman. 很能自行修理或加裝屋內用具,不只省錢,會越住越舒服。例如請人來裝壁燈就很煩,自己會裝壁燈可能就每個節氣買一組,享受過節氣氛。有些人平面電視的壁掛架是自己裝的,有些人懸空置物櫃是自己裝的,有些人扶手窗門是自己修的。你想住的,不是家徒四壁的盒子,而是你願意在維生食宿以外,付出更多的代價,讓家更安適。(而不只是請設計師來做一套,小朋友多摸兩下就被罵。)你不會是只有買到今天剛上市的電玩,新機上架的 iphone 才感到高興。生活是很多愉悅的小事維繫下來的。

如同之前提到的農產品封閉社會模型,類似的選項增加,社會需要引進更多人口才能把產品消費完。賣衣服又賣套裝,就是需要兩倍消費者。很少一人同時穿兩套。找來消費的人要靠什麼吃呢?他們也去從事農業或工業,不是大家都滯銷嗎?所幸,社會還有第三種產業,服務業。

服務業之於農工最大的不同在於,它的利潤來自於非實體。靠實體轉移來交換利益的產業,得助於世界,卻也因為對人類生存是不可或缺,偏向低價消費。當然,要抬高價錢逼死人也行,暴政必亡就是了。適者生存,沒有誰一定要養誰。服務業傾向人類自產自銷,也就是提供服務的人,要有一般人沒有的能力,不需要提供物質交換就能賺到錢。例如服務生(有時間向你噓寒問暖(誤)),醫療諮詢(藥你自己去買)。只有農業工業,沒有服務業的社會,走向封閉的話會消散,走向擴張的話會失業。服務業可以在「生產vs.消耗」的絕對抵觸之下,調和社會的穩定狀態。農/工把產品賣給服務業,也向服務業購買非實體的付出。生產者的產物交由一樣擔負社會產出角色的服務業。服務業的多寡卻只會衝擊服務業。(商店太多,頂多是倒幾家,吃的人沒變少,就不會影響到生產者。)雖然不生產實體,是重要的存在。一個成熟的社會模型,是以服務業為最大比例。
跟華人想的「種田燒磚存錢才是正道,商人是騙子」,有很大的差距。華人的錢賺了也是用掉,屯房地產。社會經濟模式都會用掉你的錢,只是用掉之後,社會有沒有進步是另一回事。

子類別:創意產業

服務業除了獨立出來的職業別,例如酒保,舞孃。還有另一類跟資訊業比較相似的加值功能。例如你買了一把堪坐的椅子。有一天你看到了更漂亮的椅子,就買回去替換掉原本的。兩把椅子的差異在於漂亮,也就是美感設計;超過工具本身的使用範圍,已經屬於創意產業,也就是工業製造裡的服務業成份。設計師只是給一次工業生產設計圖,工廠就可以依此製造好幾百把椅子,也可能被其他工廠模仿,大家都想做出賣價更好的產品。

這也帶出了,能帶給社會長遠的增長價值,卻又非常難養的產業類別:創意產業。創意產業的一次貢獻可以促成長久性的升級,然而,他們也只能收這一次的報酬而已。他們想要下一份薪水,就必須生出不一樣的東西,而且,還得夠成功才行。設計提高質感是種創意,寫小說也是種創意;導演呈現電影視覺效果是種創意,汽車改用電而非用油也是種創意。社會耗用資源在天馬行空,沒有什麼建設性的創意,好像是一種浪費。但是,創造才能帶給社會劃時代的改革,例如研究員閒著沒事寫的網球遊戲,演變到如今的 VR 虛擬實境。我們後見之明也很難搞得清楚,究竟兩台終端機畫面上跳動的圓點,是怎麼演變到頭戴式裝置給予的全境視角。其中要經歷過多少失敗,及多少演進,才走到現在初露曙光的全新視覺體驗。這些至今也無法解釋的演進,倒是清楚的表達了它的需求:創意產業所需要的人力遠比傳統產業多太多,其投資回報的可預測性低到幾乎像是神蹟,但是它可以改變時代例如第三次工業革命,資訊時代。也許你會認為這些嚴肅的進展都是從實驗室出來,但是改革社會的一定是生活,而非專業。

創意產業必須要有極大的競爭,才能琢磨出一個指標性的成功。但是創意在演進的過程,甚至演進成功後的結果,卻不是生活必需品。(沒有骷髏頭的辣椒醬也是辣椒醬.....)一個人可能會拿收入的30%支付住房,也可能會拿30%享受飲食。保險醫療有些付到15%略感剝皮的痛。至於可有可無的體驗和娛樂,願拿出5%就很了不起了。直覺換算,也就是說要有6倍的人數,社會投給創意的資本,才比得上投給飲食的資本。從事創意的工作者,必須要有非常大量的支持者願意付給他們一點點錢,他們才能夠生存得下去,繼續他們追夢的實驗。

創造者的實驗,不見得在一切成功之後,才會成為社會的助力。他在過程中不斷實驗的半成品,就夠提供給社會多元的體驗選擇。
再回去檢視我們前面提到的社會模型。

缺乏選擇會導致人口流失。越是多元化,越會吸引人口前來聚集。農業產品要走向多元性,須要有很多的消費者。製造業也跟農業一樣,走向多元化需要消費者;尤其工業化之後的量產模式,需要的消費人口更多。服務業可以消耗實體生產,以非實體的服務獲取勞役支付。社會發展到這一個程度,就有可能達到供需平衡。而服務業中的創意產業,可以協助所有產業增值,甚至帶領劃時代的改革,而它存在的條件未必是大量不求回報的投資,而是為數夠龐大的小額消費人口。

我個人認為,國家要怎麼發展,自有他自己的個性。人口,對一個想要進步的國家來說,並不是一個負擔。對於想要邁向卓越的國家來說,是一個必要條件。對於Google後來把總部設到倫敦去,而不是加拿大,我也覺得很可惜。倫敦在脫歐之後,應該也可以基於發展需求,取得比較方便的外籍專家工作簽證。加上本身就是跨國產業,消費群遍及全球。
但是不可否認的,加拿大能用來養活創意者的人口數實在太少了(TAT),人才競爭太弱(TAT)......我們需要人~~我們需要自由貿易~~~
往好方面想,起步永遠不嫌遲。(QAO)و✧
要比兩洋經貿,美國鎖國之後,加拿大是很強的 (๑•̀ㅂ•́)و✧


目前人口資料:
加拿大:36,424,962
英國:....65,268,892
歐洲:..739,010,752
美國:..325,055,353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軟陶

前陣子一直想做一件事,(好吧,我隨時都想做很多事....,)最近家裡施工,本來預估有一天要看家,我跟不熟的人常常是很沒話,為了避免跟施工隊沈漠對望的尷尬,提早把材料買了。施工日變手工日。 說起來施工這件事也是一波三折,最後施工隊第二天沒來,由於睡眠不足,整個變成大半夜才動手...。 材料是 Fimo 軟陶。不太清楚台灣是不是買得到,因為軟陶在攝氏 32度以上開始凝結,對台灣商店是蠻不利的情況。Fimo (我在這裡買的 Deserre> Fimo ) 比我想像的硬,最後還是出動了壓麵機。(沒錯...就是我拿來做餅乾的機器.....。擦乾淨就沒事了,對吧...。)

假病人

讀到這篇覺得蠻有意思~。 天下》 將自己的不幸歸咎他人,最是不幸 from

因為性別歧視

為什麼 Sophie 常常會被挑出來罵? 因為性別歧視。而罵她的不只男性,還有女性。就像美國也有不少女性會投票給對待女人如牲畜的川普。 那些責罵 Sophie 的人,並沒有想知道她在 instagram 上到底表達了什麼。 Spohie 寫的是:「感謝一路上支持女人的人。」對她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她的伴侶。就算是瞎子也看得出來。 Justin Trudeau 是女權主義者,所以他盡力支持妻子去達成她想要的成就。 陌生人幫助你,你不會感謝嗎?因為幫助你的人是你的伴侶,你就不感謝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