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選擇次世代---新媒體1

我本來在想,標題要不要訂成「網紅經濟」。不過我是比較傾向組織型態。基於成本、複雜度、精緻度的考量之下,組織的執行成果一般來說會優於個人。



一開始YouTube跟我不熟(?)。直到我開始追五月天,從網路上找很多別人上傳的綜藝節目。而後,越來越多新聞頻道也開播網路節目,我才慢慢有比較穩定的訂閱頻道,例如IGN,我已經看蠻長一段時間了。

第一個有印象的自製影片應該是〈超粒方〉介紹pewdiepie的影片。過沒多久超粒方就宣布他要暫停更新自己的頻道,另建一個電影頻道〈加點吉拿棒〉。由於這也是我對新媒體的預期,加點吉拿棒從出生我就開始看了。那一段時間有很多傳媒的記者寫稿批評Google及是FB壟斷。我覺得,他們的演算法根本就不算什麼。因為手機遊戲及應用app,創作者只能向Android或者是Apple註冊,(Android 還能做私人app, Apple不可能。光用開發工具就要付錢,)但是上架平台的類型根本不夠啊。

我那時就很推薦功能網站自建頻道。自己做分類,會讓比較多品質好的小遊戲有機會突顯。你都把遊戲送進一天就好幾萬筆新增的Apple play或者是Google Play,它就消失在灰塵裡面了。誰會知道哪個曾經存在過?沒被看見是正常,出現在首頁是三生有幸。我就非常推薦電玩頻道做自己的清單。不用管Apple play怎麼排,FB 怎麼排,你的頻道做得好,我就會看你的頻道排出來推薦清單。畢竟你是電玩頻道嘛,你一定會比做平台但不是專業的,做出更好的清單啊。並不是平台就不認真做好專業,而是,一旦談到專業就一定很繁冗。例如遊戲就有十幾類,Google Play的首頁又不是只排遊戲。後來巴哈姆特分出手機遊戲介紹,我也覺得是好事。

超粒方決定暫時放下個人營利,而已組織盈利來看待自己的興趣,我就覺得蠻有前景(是個好樣本嘿嘿.....)。簡單講,我覺得組織化還是名人化能走得更遠,內容也會比較充實。所以我第一個有印象的自製頻道就是加點吉拿棒。這個頻道做得蠻不錯。我本來是不看電影的,時間的關。係但是加點吉拿棒介紹電影,也介紹電影很多相關資訊,例如漫威電影他就介紹了漫威宇宙。(因此我覺得marvel好像蠻有趣。去找了漫畫才發現原來美漫蠻好看。日本漫畫像文字故事書圖形畫,美漫很像是電影圖形化。之後,我不是看marvel,也不是看DC,我被Image吸走了...。)介紹哪個導演拍的,他們就談了那個導演以前做了什麼;還有聊一些是心理學分析,劇情比較,彩蛋及NG等。提供各種不同資訊營養,我覺得我自己去看電影大概就看不到什麼鳥。聽聽加點吉拿棒的討論,幾位影評人雖然年輕,但是講的東西很有意思。算是我喜歡的資訊吸收平台。

我爸媽很喜歡看影片;我爸會收集影片,從我大學時期就這樣子了。我每次回去,我爸就會排一堆影片等我看,然後又一直催為什麼都不看...。我家一直都是這樣子,不會花錢在換大房子,買好車,但是小朋友喜歡的東西,或者是大人喜歡的東西,多到會把你淹死。例如有一陣子我很喜歡吃金莎,我家每隔兩三天就會有新的一盒金莎;後來我爸還會來催說,你們怎麼還沒有吃完啊,我去買新的了,冰箱擠不下了喔。以致於後來我就不太敢吃.....。我很喜歡吃巧克力,但不是太敢吃金莎.....。我想吃西瓜,我爸隔兩三就會從下班路上抱回一顆大西瓜,常常只有我一個人吃而已,其他家人不是出門就是很忙,三天怎麼吃完啊.....囧rz。我爸以前都說,「這樣我們家的小孩,就不用去羨慕別人家的小孩了。」

出國後,有一陣子台灣流行鋼彈模型,我平常就有黏紙模型,那次回台灣有閒就買幾盒回來玩。然後我媽就找很多理由買模型來給我玩。等到我下次回家,我家就擠滿的鋼彈模型了....,我媽黏的.....,還有一個半身人高,有裝LED的鋼彈模型是跟我爸合作完成的...。我家小孩不太會有什麼上癮的問題,你喜歡上什麼你的麻煩就大了(誤)。所以我就很不能諒解有一些家庭越級打怪。之前有看到一個案例,為了要買好房子,所以夫妻跟兩個小孩的生活費就只剩16000。我查過那兩年的民生調查統計,一個單身人士1個月的消費大概要22000。即使扣到扣掉房租,兩大兩小只花16000....。我就覺得出生在他們家的小孩一定很倒霉又可憐,一定是什麼都很匱乏,根本就沒有機會像我們這種住在小公寓的小孩,吃個零食都可以吃到膩。

從我平時聊天的概念就可以看出來,我認為生活過得好,不必然過得很奢侈。沒有什麼東西,即使是房子,值得讓你很匱乏的過一輩子。前幾天有一個篇澳洲房地產大亨認為,你只要放棄人生,你就可以像他一樣買好房子。但是你放棄人生,你幹嘛要房子?你就不想被生下來了吧?這不是活像生下來當奴隸嗎?後來有一天,傳統的衛道人士貼出了商場上的標語,並且質疑現代生活真的就是花光錢嗎?我是這麼想,如果存錢是美德,為什麼那麼多人想要美國前1%首富去死呢?他們很會存錢啊,又不是偷拐搶騙。商人真的沒有想要你錢花到付不出帳單。我曾經看過有人窮到睡街頭賣身分證,商人就什麼東西也不想賣給他。但是商人也不可能把標語寫成「你不要花錢」,對吧。花多少錢,看個人。不要把個人的自我控制失常怪罪到外界的花花草草。皇帝一定不會有錯,有錯的一定是宦官嬪妃大臣?

也因為我的消費概念,我其實蠻支持初創產業,例如電玩、演唱會、工藝品、電子書、插畫等等。枕頭一個600元當然就不會買了但是紙膠帶一捲60元到處貼其實還ok。我因為打電動、旅遊、聽演唱會、吃海鮮大餐、自製Cosplay穿沒幾天、做創客玩具、買機械來玩3D列印、donate內容有好影片看、付費好頻道不必看一堆垃圾浪費生命、etc.所以我買不起好房子。那就這樣吧。當我這輩子閉上眼睛的時候,我玩過這一切,我會覺得很值得。而不是六七十年的家徒四壁。

新科技讓很多事情變簡單。例如,有一次成龍接受IGN的專訪。他說,以前拍影片很耗成本。例如要做假道具,要看天氣,打光,攝影器材等。現在手機就能拍片了,燈光道具還可以用特效去做。

省去了古早的一堆問題,也不表示現在的影片製作就沒問題。影片最重要的還是有沒有人看。吸引觀眾的最重要應該就是內容了。內容之外的成本降低,應該會有更多人去參與製作或消費。就像有一陣子當紙本書漸轉換為電子書時,也引起很大的焦慮。那時候我其實有提出來,人還是喜歡書,只是有很多內容不需要實體。而紙本書走向精緻化,就像我們喜歡包裝紙一樣。圖像書籍可以因為印刷精美賣得好價錢。只是精品本來就會消費者比較少,你不能像以前賣書先猜首版花多少錢,再去堵他賣的好不好。我覺得這是有好處的。當你確定要印刷之前,先已經從數位管道知道有多少人可能會買帳一本精緻書。如果果內容沒有辦法出版精緻書,出版單位賠的錢會比印一堆紙本書賣不出去來得少,出版書所花的心血,至少可以重數位版拿到一些回收。

但是寫書的人會變多。因為電子傳播很便宜。你就算沒有找到書店幫忙,要發行自己的出版也不是一件困難的事。目前我就有讀到一篇足以證實我當時的推論。
interesting engineering >>Tinajin's New Public Library Looks Like a Moving Sci-Fi Cave

另一個是新聞。當數媒開始取代傳媒新聞的時候,我那時也提出人是願意花錢去看好新聞的,不花錢只是因為對內容沒有什麼興趣,沒有必要。事實上,新聞也真的不見得很必要。不過,經過美國混亂的總統選舉之後,人們越來越注意到「切身消息要符合真實」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更早之前,New York Times已經很努力要從數位版賺到錢;雖然跟以前報業全盛時期沒得比,但是慢慢有反轉跡象。之後Jeff Bezos也加入Washington Post(我覺得 WP 的手機頁面設計蠻好看). Brixt之後,The Guardian重新自我檢討,認為應該要順應潮流,數位化已經變成新世代重要的資訊吸收管道,慎重、也全面性的,把新聞內容帶入數媒,並參考New York Times的盈利模式。其實也是有賺到錢了。

良心付費看起來雖然不太可能,但是重視時間跟資訊真實性的人還是真的有。為什麼以前新聞可以平衡收入?因為他們啦廣告嘛。並不是單純的記者角色認為,自己的資訊不應該被商業玷污,但是商業也真的才是養活新聞業的重要推手。The Guardian 是蠻有趣的媒體,他們常常會檢討新聞業的角色與責任。例如最近他們又談到再一個激化的時代,作為記者的責任是什麼。華文媒體的話,香港的端傳媒也分享過進入內容收費之後所經歷的一些挑戰與解決。

The Guardian >> A mission for journalism in a time of crisis
端傳媒〉致讀者:變成付費媒體之後,我們學到的事


以上聊到的是傳媒轉數媒所經歷的陣痛期。直接在新媒體上製作出來的內容,例如網紅、直播、自營頻道,則是屬於新平台的原生產物。當你跟著別人的步伐,成就不足的時候,你想要的就是爬到頂峰。但是你如果知道你本身就在頂峰而眾人在模仿你的時候,你所看見的視野就跟其他人不一樣。對你來說比較重要的是下一步要怎麼走。

囧星人〉就遇到這種問題。這裡並不是說其他頻道發展得不夠好。有一些類型,前面的路本來就很清晰,例如阿滴英文,他們就很知道做英語教學雜誌是有可能的。台灣學英文是一種風潮,也已經拓展出該產業方向的營利階梯。加點吉拿棒還不足以成立穩定對價關係的產品。

巴哈姆特從誕生的開始就得不斷頑抗社會價值的陷害,(同是天涯淪落人,我懂(泣)。)至今要不是有網路直播的話,我印像中巴哈姆特好像在電台沒有節目?但是巴哈姆特有每年的活動聚會和音樂會。代理遊戲一定是賺沒有多少錢。這個公司算是一輩子努力在找錢的企業。

囧星人的知識型頻道,其實也是坐落在這一個區塊。(但是大家崇拜,不是大家抵毀...)當你明明有價值,或者是自認為有價值,還沒有找到前進的方向之前,可以做什麼呢?做業配。真的,沒蓋你。印像中台灣一知名企業家曾經說過,事業要成功,你要有被利用的價值。你所做的東西能夠讓人掏出錢來,應該是最好的能力證明,就算你賣的不見得是完全你自身參與做出來的產品。下一段我會盡量早一點寫出來。


最後附上〈Need For Speed〉劇情影片剪輯。這是我喜歡的頻道,他影片剪接的蠻好。我以前都很怕他被檢舉。不過這一部影片有EA贊助,應該就沒問題。
我覺得主角的老闆是......自以為是老闆其實是跑腿的.....。我都一直以為他有什麼決定性的劇情才可以講話講得那麼浮誇,結果他只是一直賠錢而已嘛...。就算是有怪怪的角色,我覺得在這個遊戲開車好像蠻爽的~~。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軟陶

前陣子一直想做一件事,(好吧,我隨時都想做很多事....,)最近家裡施工,本來預估有一天要看家,我跟不熟的人常常是很沒話,為了避免跟施工隊沈漠對望的尷尬,提早把材料買了。施工日變手工日。 說起來施工這件事也是一波三折,最後施工隊第二天沒來,由於睡眠不足,整個變成大半夜才動手...。 材料是 Fimo 軟陶。不太清楚台灣是不是買得到,因為軟陶在攝氏 32度以上開始凝結,對台灣商店是蠻不利的情況。Fimo (我在這裡買的 Deserre> Fimo ) 比我想像的硬,最後還是出動了壓麵機。(沒錯...就是我拿來做餅乾的機器.....。擦乾淨就沒事了,對吧...。)

假病人

讀到這篇覺得蠻有意思~。 天下》 將自己的不幸歸咎他人,最是不幸 from

因為性別歧視

為什麼 Sophie 常常會被挑出來罵? 因為性別歧視。而罵她的不只男性,還有女性。就像美國也有不少女性會投票給對待女人如牲畜的川普。 那些責罵 Sophie 的人,並沒有想知道她在 instagram 上到底表達了什麼。 Spohie 寫的是:「感謝一路上支持女人的人。」對她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她的伴侶。就算是瞎子也看得出來。 Justin Trudeau 是女權主義者,所以他盡力支持妻子去達成她想要的成就。 陌生人幫助你,你不會感謝嗎?因為幫助你的人是你的伴侶,你就不感謝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