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太燒腦,想這一篇就慢很多。不過可以先寫部份結論:找工作的人越來越劣勢,這個情況是否能逆轉?不可能。沒有希望逆轉。工作只會越來越不穩定。
這個情況其實比較符合較早期的語文概念:謀生make a living,而不是找工作find a job.
之前有提過現代的多元化消費替代性蠻高,商業競爭強,消費力比以前貧乏時期大很多。但是對於企業主來說很不穩定。不太可能老闆賣東西的營收很不穩定,卻能夠很穩定的養很多勞工,沒錯吧。
我們是不是對商品、品牌的忠誠度降低?那麼,那一些被你拋棄的品牌,旗下養的員工,他們的職位怎麼會穩定得下來?你如果是在ZARA工作,你只穿ZARA的衣服嗎?也不太可能吧。就像你如果在新光三越工作,你的年終獎金就是新光三越禮卷,你也會很想死啊。你想買外面的東西可多了,店內的東西都看膩了。
然而,就在一般僱員的工作穩定性降低的情況下,還要加入協助學生進入社會的實習工作,正職工作當然就會變得更少。為了避免世代競爭,我們就先犧牲現階段權力最小的未來世代嗎?不得僱用,禁止僱用實習生?這就變成選擇的問題。就學像當兵一樣,你唸書多久,人生就浪費多久,因為你一定沒有辦法取得社會資訊。越早放棄學業出社會的人,越可能爬上高階,因為社會先保障既得利益者,而不是加速人才融入社會需求中。才能難以貼近需求,資歷凌駕才能。外行領導內行。如果制度讓學生進不了社會,保障長輩,學生只好外流了,老肝誰要?長輩賺到現在的薪水,掐死以後的財源。例如消費者消失,連政府辦的活動都找不到人看,沒有學生只好廢校,行政業務減少服務合併等等。
如果想讓年輕人完成之後能順利接軌社會,必然就會排擠到本來就不太容易找到的工作的現有勞動力。
要怎麼平衡勞動力,讓想工作的人能工作,讓新進來的人力也能找到初階的職缺?不可能變成一個職缺雇用兩個人來做,支付雙重的薪水。而是必須將考量角度轉為增加老闆。每個老闆都雇用夠用的員工,必然就會增加職位。增加老闆的條件是增加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後果是提高商業競爭。「提高消費」這件事,有沒有可能?以前只有物質消費的時候,會面臨實體臨界點。因為當你家是三房兩廳有一個馬桶時,你總不會想擺進12座馬桶。但是現在進入虛擬消費,空間臨界點轉變為時間臨界點,消費彈性能因此擴大很多,但是相較於消費總額提高,單筆消費額會降低。老闆會面臨的挑戰是挖掘更多需求,可能不會賺大錢,但是有很大的機會可以挖到足夠的消費者願意花錢,老闆賺的錢夠付帳單。當市場從「填補必要需求」轉向「多元化個性化消費」,老闆要做的不是「符合大家的需求,然後大家都覺得不是很值錢(想拉屎總該有個馬桶)」,而是想辦法做到你的內容有人覺得很不錯,願意付多一點錢。
以現在物質豐饒的程度,再不願意,市場也已經走向非必要消費。你已經很難找到沒有替代性的實體商品。繼續以戰後時代的觀點,批評現代年輕人老是把錢花在沒有必要的事上,已經是一種脫離現實的論斷。新世代已經沒有什麼東西是「沒有會日子過不下去」;現代的老闆也找不到什麼商品讓現今的消費者非買不可。(除非販毒?)要創造必要需求,除非推動劃時代的革新,例如智慧型手機取代傳統電話;我們現在住有下水道、水電、網路設備集中投資的公寓裡,而不是住在樹上。這類改變也是排擠了傳統的需求。人生下來就一個皮囊,再會吃喝拉撒,也不會讓你一個屁股同時坐在五個椅子上。
走向非必要消費、非物質消費是一種進步。如果你現在住在葉門這種的戰亂國家,你可能要提個水桶走好幾公里帶水回來,不會有多餘的時間或資源買商品,用商品。在這樣區域的老闆們,雖然坐擁龐大的必要需求,也沒有足夠的消費力。
短時間內賺大錢,坐擁金山銀山,並不是愛拼才會贏,恐怕只是天生好命。古早的產業架構,不會有富可敵國的產業選擇。說真的,觀察現在活動中,人人以為富裕的產業龍頭,例如 Bill Gates, Mark Zuckerberg, Elon Musk, Jeff Bezos 等等,他們看起來很有錢,產業投資也非常大。所謂的「產業投資」也就是未付款。當你臨時要從產業抽身的時候,例如經濟崩潰導致產業崩潰,他們現有資產全部付給暫欠未付款,契約中斷賠償金,資遣員工,關店關廠及產權清理等,夠不夠用,沒發生時都不知道。但是我們可以看一下王永慶,他在生前非常的有錢。在他身後,資產分下去之後,所有企業是否依然能夠順利營運?我們看看HTC引進Google資金,相當於賣掉自身部門。我們看到長庚醫院為了利潤壓榨醫療專業人員。他們賺的有王永慶在世的時候多嗎?應該是,沒有。所以為了維持由奢入儉難,選擇去犧牲底層的人。
如果你有正確的產業概念,企業主的錢看起來常常是比實際上多。你在追求人生目標上會有比較符合個人器量的選擇。你要被逼著借大錢,賺大錢,肩上扛著數百位員工的家庭努力工作?還是不要去拼這個膽量,我有多少的膽識賺多少錢,就算是當個小公司老闆,當個直播頻道的營運者,勉強擠出夠支付給員工的利潤就可以了?
再回到原本的問題,長期職位流失的問題有沒有解?勞工談判條件越來越薄弱的問題有沒有解?無解。工業集中營的時代就要結束。「非必要消費」淘汰,而不只是取代,工業時代的「必要消費」。以前嚴重困住人類的時間、空間、物資枷鎖被大大被鬆綁。工業時代的量產特質被拆解,進入小型機構的高度競爭時代。
巨型公司依然有可能存在,但是轉以離散架構型態藉收購提高競爭力,以整支部門砍除來降低消耗。大企業的併購機制是不是一定賺錢,看EA就知道了...(淚)。
那麼身為勞工的前途呢?講實話,在我這個世代前幾年的酸民世代開始,勞工就已經沒有前途了。以前所謂的「前途」絕對不是「只要沒被開除,可以領退休金就好」。這應該是目前當公務員的偏安心態。以前所謂的前途是,你做幾年就可以升上哪個職位,按步就班的權力金字塔,年資決定薪水,示現富裕生活。但是現在產業扁平化,沒有金字塔。從酸民世代開始,你會被企業開除,企業顯然短命很多。過去可大可久的台塑中鋼,也不過是所有產業中的鳳毛麟角。也因為時代因素進入衰退。退休金原來是代代相傳的神話。代之而起的是以前爸媽們不知道應該要培養,也不存在的產業----台積電。於是大批為了「找工作」而培養出來的後代,視開創突出為畏途,成群擠進公務員。當他們開始批評新世代缺乏對岸的狼性時,自己也早就不知道什麼叫狼性。明明就知道自己的前面幾乎看不到升遷,於是轉向政治解決。要求政府提供越來越多的保障,替代以前繁榮時期職位階梯可以得到的豐足。基本上這是不可能的。繁榮來自於社會變有錢,不可能來自於政府給你錢。政府狂印錢只會在對外貿易貨幣貶值,造成國內產業無法預測貨幣價值,物價崩盤導致經濟崩潰而已。世界各國都對「印錢」很小心謹慎。
所以現在只要不是富二代,這輩子就沒救了嗎?當然不是。現在是需要重新拿回狼性的時代。台灣有中國可以對照是幸運的,因為你不是文明發展太高而導致失去狼性,你也不是因為生活變得富裕而失去狼性。在科技及財富發展的對比下,台灣人可以清楚的看到,人單純是因為畏懼競爭而失去狼性。當我們只想走捷徑、保證班、3分鐘看完、懶人包,絕對不要誤試,一副看似聰明的模樣----掩蓋怠惰---,當然不會有狼性。中國的狼性可以從台灣企業主的描述看到一些特徵,他們做這個工作是為了跳槽到下一個工作,而不是台灣日本講的忠誠度。累積到的能力是自己的,準備到下一個更高的職位,更好的公司;再不然,自己當老闆。中國是共產黨裡面比較特別的分支,他們特別在不會窮兵黷武,共產黨裡面的特例,先講求餵飽國內的人。「餵飽」不是「吃很好」。正因為能飽的日子,比不上開放私有化之後,進入競爭能夠取得的富裕生活;中國的產業也是一直倒,中國的狼性人民就沒怎麼在想保障這回事,而是在頻頻倒閉的產業汰換賽中,繼續投入創業的浪潮。
國家是該對小公司業讓步,因為小公司是維繫社會的主力。台灣其實是太高度繁榮,到處都是連鎖店,才沒有感受到中小企業在社會的凝聚力。最近漸漸出現的樂團小場地演出,劇團小型演出,個性書店,個性咖啡店,創意市集,手工藝教室等,或者是很早期就有的地方餐飲業,自助餐店,阿霞排骨飯,小家庭托兒服務,這些店家的老闆就是在店址附近的鄰居。他們會想辦法維持好鄰居關係,而不只是賺流水客人的錢。這些人的員工,會不會像大企業的員工一樣,逼著政府要一例一休?其實不太會。因為老闆賺不賺錢自己就看的到。我相信現在就算政府改成週休四天,你也不敢跟老闆申請休四天或加班費。因為你看得到經營情況。老闆垮台,自己也會完蛋。如果會爭取,早就拿工作否決權逼老闆給你加班費了。現在盡是拐著彎,在老闆面前不敢講話,要求政府訂一個大家看得爽的,助漲「法令只能參考用」這種惡性遁環。你訂的是法案,不是信仰。法案要能執行,是人民都能執行才能執行。人民一執行就有生存顧慮,就是多一項例證,有關係就沒關係,台灣不會是法治社會。
但是大企業又有談判優勢。政府跟企業間的談判本來就很麻煩。勞工條例對現代的政府來說,更常是父子騎驢的窘境。社會如果沒有會生出更多錢的營利機構,把僅剩的錢割這邊或割那邊,都不會有多大的改善。政府更需要做的是讓創業者成功。有限度限期支援,讓站不起來的快廢掉,讓有心拼命的成長到可以跟他收錢。扭轉人民對於「錢」及「服從」的概念。想賺錢不需要面對道德批判,想學好能力,自己出來當領導者,也不需要面對道德批判。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的老闆,他們只需要雇用自己夠用的人力,每個人多培養一點能力去選老闆,有朝一日出來領導前景。這時你要自己一例一休還是週休三天,你自己爽就好。或者,你也會明白為什麼你當員工時得不到的,當了老闆也得不到,並不是因為貪婪。每個人往上走一點點,扭轉每個人都等著要的漩渦。
社會面就寫到這一篇。這一篇蠻難寫。很多個人覺得很簡單的訴求,為什麼長期以來社會都走不動。那是因為連動到社會範圍的時候,那個小要求幾乎是天方夜譚。接下來會聚焦在個別我有興趣的產業。由於偏好的關係,我有興趣的產業都是傳統上認為沒什麼用的產業。可能偶爾也會聊到社會面,但是不會像這篇以前的形式,以比較完整的社會架構解釋一小段偏誤概念。
這個情況其實比較符合較早期的語文概念:謀生make a living,而不是找工作find a job.
之前有提過現代的多元化消費替代性蠻高,商業競爭強,消費力比以前貧乏時期大很多。但是對於企業主來說很不穩定。不太可能老闆賣東西的營收很不穩定,卻能夠很穩定的養很多勞工,沒錯吧。
我們是不是對商品、品牌的忠誠度降低?那麼,那一些被你拋棄的品牌,旗下養的員工,他們的職位怎麼會穩定得下來?你如果是在ZARA工作,你只穿ZARA的衣服嗎?也不太可能吧。就像你如果在新光三越工作,你的年終獎金就是新光三越禮卷,你也會很想死啊。你想買外面的東西可多了,店內的東西都看膩了。
然而,就在一般僱員的工作穩定性降低的情況下,還要加入協助學生進入社會的實習工作,正職工作當然就會變得更少。為了避免世代競爭,我們就先犧牲現階段權力最小的未來世代嗎?不得僱用,禁止僱用實習生?這就變成選擇的問題。就學像當兵一樣,你唸書多久,人生就浪費多久,因為你一定沒有辦法取得社會資訊。越早放棄學業出社會的人,越可能爬上高階,因為社會先保障既得利益者,而不是加速人才融入社會需求中。才能難以貼近需求,資歷凌駕才能。外行領導內行。如果制度讓學生進不了社會,保障長輩,學生只好外流了,老肝誰要?長輩賺到現在的薪水,掐死以後的財源。例如消費者消失,連政府辦的活動都找不到人看,沒有學生只好廢校,行政業務減少服務合併等等。
如果想讓年輕人完成之後能順利接軌社會,必然就會排擠到本來就不太容易找到的工作的現有勞動力。
要怎麼平衡勞動力,讓想工作的人能工作,讓新進來的人力也能找到初階的職缺?不可能變成一個職缺雇用兩個人來做,支付雙重的薪水。而是必須將考量角度轉為增加老闆。每個老闆都雇用夠用的員工,必然就會增加職位。增加老闆的條件是增加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後果是提高商業競爭。「提高消費」這件事,有沒有可能?以前只有物質消費的時候,會面臨實體臨界點。因為當你家是三房兩廳有一個馬桶時,你總不會想擺進12座馬桶。但是現在進入虛擬消費,空間臨界點轉變為時間臨界點,消費彈性能因此擴大很多,但是相較於消費總額提高,單筆消費額會降低。老闆會面臨的挑戰是挖掘更多需求,可能不會賺大錢,但是有很大的機會可以挖到足夠的消費者願意花錢,老闆賺的錢夠付帳單。當市場從「填補必要需求」轉向「多元化個性化消費」,老闆要做的不是「符合大家的需求,然後大家都覺得不是很值錢(想拉屎總該有個馬桶)」,而是想辦法做到你的內容有人覺得很不錯,願意付多一點錢。
以現在物質豐饒的程度,再不願意,市場也已經走向非必要消費。你已經很難找到沒有替代性的實體商品。繼續以戰後時代的觀點,批評現代年輕人老是把錢花在沒有必要的事上,已經是一種脫離現實的論斷。新世代已經沒有什麼東西是「沒有會日子過不下去」;現代的老闆也找不到什麼商品讓現今的消費者非買不可。(除非販毒?)要創造必要需求,除非推動劃時代的革新,例如智慧型手機取代傳統電話;我們現在住有下水道、水電、網路設備集中投資的公寓裡,而不是住在樹上。這類改變也是排擠了傳統的需求。人生下來就一個皮囊,再會吃喝拉撒,也不會讓你一個屁股同時坐在五個椅子上。
走向非必要消費、非物質消費是一種進步。如果你現在住在葉門這種的戰亂國家,你可能要提個水桶走好幾公里帶水回來,不會有多餘的時間或資源買商品,用商品。在這樣區域的老闆們,雖然坐擁龐大的必要需求,也沒有足夠的消費力。
短時間內賺大錢,坐擁金山銀山,並不是愛拼才會贏,恐怕只是天生好命。古早的產業架構,不會有富可敵國的產業選擇。說真的,觀察現在活動中,人人以為富裕的產業龍頭,例如 Bill Gates, Mark Zuckerberg, Elon Musk, Jeff Bezos 等等,他們看起來很有錢,產業投資也非常大。所謂的「產業投資」也就是未付款。當你臨時要從產業抽身的時候,例如經濟崩潰導致產業崩潰,他們現有資產全部付給暫欠未付款,契約中斷賠償金,資遣員工,關店關廠及產權清理等,夠不夠用,沒發生時都不知道。但是我們可以看一下王永慶,他在生前非常的有錢。在他身後,資產分下去之後,所有企業是否依然能夠順利營運?我們看看HTC引進Google資金,相當於賣掉自身部門。我們看到長庚醫院為了利潤壓榨醫療專業人員。他們賺的有王永慶在世的時候多嗎?應該是,沒有。所以為了維持由奢入儉難,選擇去犧牲底層的人。
如果你有正確的產業概念,企業主的錢看起來常常是比實際上多。你在追求人生目標上會有比較符合個人器量的選擇。你要被逼著借大錢,賺大錢,肩上扛著數百位員工的家庭努力工作?還是不要去拼這個膽量,我有多少的膽識賺多少錢,就算是當個小公司老闆,當個直播頻道的營運者,勉強擠出夠支付給員工的利潤就可以了?
再回到原本的問題,長期職位流失的問題有沒有解?勞工談判條件越來越薄弱的問題有沒有解?無解。工業集中營的時代就要結束。「非必要消費」淘汰,而不只是取代,工業時代的「必要消費」。以前嚴重困住人類的時間、空間、物資枷鎖被大大被鬆綁。工業時代的量產特質被拆解,進入小型機構的高度競爭時代。
巨型公司依然有可能存在,但是轉以離散架構型態藉收購提高競爭力,以整支部門砍除來降低消耗。大企業的併購機制是不是一定賺錢,看EA就知道了...(淚)。
那麼身為勞工的前途呢?講實話,在我這個世代前幾年的酸民世代開始,勞工就已經沒有前途了。以前所謂的「前途」絕對不是「只要沒被開除,可以領退休金就好」。這應該是目前當公務員的偏安心態。以前所謂的前途是,你做幾年就可以升上哪個職位,按步就班的權力金字塔,年資決定薪水,示現富裕生活。但是現在產業扁平化,沒有金字塔。從酸民世代開始,你會被企業開除,企業顯然短命很多。過去可大可久的台塑中鋼,也不過是所有產業中的鳳毛麟角。也因為時代因素進入衰退。退休金原來是代代相傳的神話。代之而起的是以前爸媽們不知道應該要培養,也不存在的產業----台積電。於是大批為了「找工作」而培養出來的後代,視開創突出為畏途,成群擠進公務員。當他們開始批評新世代缺乏對岸的狼性時,自己也早就不知道什麼叫狼性。明明就知道自己的前面幾乎看不到升遷,於是轉向政治解決。要求政府提供越來越多的保障,替代以前繁榮時期職位階梯可以得到的豐足。基本上這是不可能的。繁榮來自於社會變有錢,不可能來自於政府給你錢。政府狂印錢只會在對外貿易貨幣貶值,造成國內產業無法預測貨幣價值,物價崩盤導致經濟崩潰而已。世界各國都對「印錢」很小心謹慎。
所以現在只要不是富二代,這輩子就沒救了嗎?當然不是。現在是需要重新拿回狼性的時代。台灣有中國可以對照是幸運的,因為你不是文明發展太高而導致失去狼性,你也不是因為生活變得富裕而失去狼性。在科技及財富發展的對比下,台灣人可以清楚的看到,人單純是因為畏懼競爭而失去狼性。當我們只想走捷徑、保證班、3分鐘看完、懶人包,絕對不要誤試,一副看似聰明的模樣----掩蓋怠惰---,當然不會有狼性。中國的狼性可以從台灣企業主的描述看到一些特徵,他們做這個工作是為了跳槽到下一個工作,而不是台灣日本講的忠誠度。累積到的能力是自己的,準備到下一個更高的職位,更好的公司;再不然,自己當老闆。中國是共產黨裡面比較特別的分支,他們特別在不會窮兵黷武,共產黨裡面的特例,先講求餵飽國內的人。「餵飽」不是「吃很好」。正因為能飽的日子,比不上開放私有化之後,進入競爭能夠取得的富裕生活;中國的產業也是一直倒,中國的狼性人民就沒怎麼在想保障這回事,而是在頻頻倒閉的產業汰換賽中,繼續投入創業的浪潮。
國家是該對小公司業讓步,因為小公司是維繫社會的主力。台灣其實是太高度繁榮,到處都是連鎖店,才沒有感受到中小企業在社會的凝聚力。最近漸漸出現的樂團小場地演出,劇團小型演出,個性書店,個性咖啡店,創意市集,手工藝教室等,或者是很早期就有的地方餐飲業,自助餐店,阿霞排骨飯,小家庭托兒服務,這些店家的老闆就是在店址附近的鄰居。他們會想辦法維持好鄰居關係,而不只是賺流水客人的錢。這些人的員工,會不會像大企業的員工一樣,逼著政府要一例一休?其實不太會。因為老闆賺不賺錢自己就看的到。我相信現在就算政府改成週休四天,你也不敢跟老闆申請休四天或加班費。因為你看得到經營情況。老闆垮台,自己也會完蛋。如果會爭取,早就拿工作否決權逼老闆給你加班費了。現在盡是拐著彎,在老闆面前不敢講話,要求政府訂一個大家看得爽的,助漲「法令只能參考用」這種惡性遁環。你訂的是法案,不是信仰。法案要能執行,是人民都能執行才能執行。人民一執行就有生存顧慮,就是多一項例證,有關係就沒關係,台灣不會是法治社會。
但是大企業又有談判優勢。政府跟企業間的談判本來就很麻煩。勞工條例對現代的政府來說,更常是父子騎驢的窘境。社會如果沒有會生出更多錢的營利機構,把僅剩的錢割這邊或割那邊,都不會有多大的改善。政府更需要做的是讓創業者成功。有限度限期支援,讓站不起來的快廢掉,讓有心拼命的成長到可以跟他收錢。扭轉人民對於「錢」及「服從」的概念。想賺錢不需要面對道德批判,想學好能力,自己出來當領導者,也不需要面對道德批判。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的老闆,他們只需要雇用自己夠用的人力,每個人多培養一點能力去選老闆,有朝一日出來領導前景。這時你要自己一例一休還是週休三天,你自己爽就好。或者,你也會明白為什麼你當員工時得不到的,當了老闆也得不到,並不是因為貪婪。每個人往上走一點點,扭轉每個人都等著要的漩渦。
社會面就寫到這一篇。這一篇蠻難寫。很多個人覺得很簡單的訴求,為什麼長期以來社會都走不動。那是因為連動到社會範圍的時候,那個小要求幾乎是天方夜譚。接下來會聚焦在個別我有興趣的產業。由於偏好的關係,我有興趣的產業都是傳統上認為沒什麼用的產業。可能偶爾也會聊到社會面,但是不會像這篇以前的形式,以比較完整的社會架構解釋一小段偏誤概念。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