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稍微有提到機器替代人力的狀態。機器的出現其實突顯了一件我們都以為是本該如此的事情,那就是:人權的高低其實有社會代價。當一個社會越富裕,他們的人權標準才會更提高。反過來說當一個社會變得比較窮困,太高的人權標準會壓垮國家建設。例如法國的勞動法規以及臺灣必須修訂的公教人員退休法案。以台灣來說,以前公教人員保證存款利率18趴。但是現在存款利率有兩趴就已經很勉強了。那多出來的這些(16%)沒有經濟整體環境支持的利率該怎麼補償呢?就是拿原本要拿來建設國家的經費去支付老舊的勞資契約。
當有些工作顯然不符合人性的時候,它不會因此而變得有價值。如果我們認為「只要有工作機會,人就會願意去做」,那就太一廂情願了。例如挑糞。如果沒有下水道系統,一個家庭願意付多少錢僱用工人挑糞?事實上這些民生必需的事項並不會讓家庭願意出更多錢來維持。但是,倘若缺乏這種進步,社會的進化就不會像現在這麼快速;不可能出現10層樓以上的高樓,也不會出現城市化以及城市化所帶來的資源集中,高效利用,便利性,以及資源重複使用可導向降低價格,例如Uber以前主打的共享乘車,如今導向城市發展無人車共乘架構。
大眾運輸可以像潔淨水源一樣變成人權;前提是,這個國家要有錢能夠支援這項人權。
這也可以讓我們反思,當我們在抨擊落後國家的血汗工廠以及童工奴役同時,這一個國家是否有足夠的財力可以保護自己的人民?還是應該讓他們餓死?
另一個比較現代化一點的例子,Facebook有一次公佈了影片審查員的工作狀態。他們需要看一些使用者上傳的病態影片,例如變態、暴力、殺人、血腥、色情、噁心等。這種工作對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一種虐待。最近Google公佈了他們採用人工智慧辨識影片中的暴力機版權問題。我不會說「影片辨識功能剝奪了人類的工作權」,我會認為,那種變態工作,以前不用做,今後最好也不需要任何人去做。
The Economist: As the global economy picks up, inflation is oddly quiescent
最近已開發各國的經濟專家都有一個疑惑,明明看到經濟強勁增長,為什麼通貨膨脹率卻出奇的低。我們可以先研究一下通貨膨脹的指標。第一項是當貨幣發行量高過需求量就會造成貨幣貶值。也就是當你錢賺多了,就會覺得一杯星巴克咖啡跟兩杯子差不多錢。或許當你月薪台幣三萬時,扣掉房租9000,扣掉冷氣費交通費3000,平均一天生活費600。一杯星巴克咖啡就佔了1/4天,兩杯就佔了半天。這就很有感。如果你是買健達出奇蛋,你要買5顆才會佔1/4。所以你買一顆或兩顆,基本上不會覺得有太大差別。一樣是漲價兩成,健達出奇蛋漲個六塊錢,你也不會覺得貴。星巴克咖啡漲了個30元,你就喝不太下第二杯了。這也是經濟學家認為,經濟繁榮之下錢會貶值的原因之一。
第二個原因是社會預期。例如當老闆認為經濟好轉時,就會給員工加薪。
第三個原因是需求量。也就是商品供應量少於需求量時,商品自然就會價格抬升。
目前看得到的數據,經濟增長同時也出現強勁通貨膨脹的是土耳其、阿根廷及埃及。明明一樣是失業率大降,經濟增長強勁的區域,例如歐盟跟加拿大,通貨膨脹卻一直不見明顯起色。已開發國家生出來的錢到哪裡去了?
我其實認為,尤其進入資訊化之後,通貨膨脹已不足以成為經濟指標。我的推測是這樣:土耳其阿根廷這一些國家,基礎建設並不好。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強大的企業支援貨物分配,也就是物流,消費者的選擇其實很有限。你能買的東西就那些,有閒錢時,你當然不介意在同一個商品多花一點錢。
但是資訊化之後,消費者會有另外一項消費動機:體驗消費。非物質消費--體驗消費--會維持多久?大概就只有一兩天。我可能會今天看一場電影,下個禮拜再去看一場電影。或者是兩天之後我開始訂閱netflix的影集,一次16個小時看到飽。
對照到過去玩電玩的經驗。過去一款電玩你可能會玩個三個月半年,直到下一次神作的出現再去買。現在呢?可能很多款遊戲疊在衣櫃還沒開。並不是不玩,而是有太多神作可以玩,等你膜拜。只是你真的不會把半年的時間分配給一個遊戲。
我認為這才是低通膨的原因。建立體驗消費的概念之後,我們想去摸一下的消費項目,遠遠超過我們賺到的錢。這很難說是貪婪。資訊化是促成這一現象很重要的原因。因為你看多了你就會去想試試。你不見得什麼都要有,但是稍微摸一下無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社會物流很差的話,消費者基本上沒什麼選擇,你的錢還是會花在一樣的小範圍。但是如果社會環境物流功能很好,甚至買的是無形的東西,網路下載就行,消費選擇變多了,你就更不可能把錢花在提高單一貨品的價格,或者是某程度上可被替代的商品,大大被轉移掉消費欲望。東西不會漲價並不是因為減少消費,因為多元化的吸引力,反而消費總量比以前資訊限制的環境之下還要高上很多。
這個過程幾乎是不可逆。把你網路切斷了之後,原本看過有更好選項的東西買不到了,你不見得就將就著看起來不新不舊的東西,更不可能明明是貳貨漲價了還買。你可能寧願就不要買。
也就是在消費模式進入多元化及個性化之後,通膨的第一跟第三項條件就很難成立。而第二項條件會在商業高度競爭之下嚴重被壓制。例如,手機遊戲產業。每天都有數十款數百款遊戲上架,但是現在平均留在手機的時間也不過3分鐘。不論是 candy crush, Angry Bird 還是 Pokemon go 都不知道自己會紅多久;或許一下子就突然失寵。現在的產業其實多數是這樣。多元化之後的替代性太高,老闆加薪的理由已經很少是覺得生意大有發展。再加上資本股東化數十年的熟成,公司利潤可能優先考量分配給股東,而不是同生共死的員工。(我並不是股份化的支持者。)另一個比較有可能的加薪原因則是提高競爭力,也就是僱用更優秀的人來做更好的產品。
當這些概念放進你的腦袋後,你還認為會有「穩定退休的工作」嗎?你認為你能想得出什麼樣的工業,能夠在多元化的環境下養單一功能的人類螺絲釘?而且那個工作不能太違反人權,要像以前 Ford 車廠那樣,每天上工裝幾個面板就下班,然後渡過25年辦理退休?雖然品管都輸 Toyota.
這個世代,能創造就不要甘於服從。並不是因為工作位階低,而是生死不由人。(TBC)
當有些工作顯然不符合人性的時候,它不會因此而變得有價值。如果我們認為「只要有工作機會,人就會願意去做」,那就太一廂情願了。例如挑糞。如果沒有下水道系統,一個家庭願意付多少錢僱用工人挑糞?事實上這些民生必需的事項並不會讓家庭願意出更多錢來維持。但是,倘若缺乏這種進步,社會的進化就不會像現在這麼快速;不可能出現10層樓以上的高樓,也不會出現城市化以及城市化所帶來的資源集中,高效利用,便利性,以及資源重複使用可導向降低價格,例如Uber以前主打的共享乘車,如今導向城市發展無人車共乘架構。
大眾運輸可以像潔淨水源一樣變成人權;前提是,這個國家要有錢能夠支援這項人權。
這也可以讓我們反思,當我們在抨擊落後國家的血汗工廠以及童工奴役同時,這一個國家是否有足夠的財力可以保護自己的人民?還是應該讓他們餓死?
另一個比較現代化一點的例子,Facebook有一次公佈了影片審查員的工作狀態。他們需要看一些使用者上傳的病態影片,例如變態、暴力、殺人、血腥、色情、噁心等。這種工作對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一種虐待。最近Google公佈了他們採用人工智慧辨識影片中的暴力機版權問題。我不會說「影片辨識功能剝奪了人類的工作權」,我會認為,那種變態工作,以前不用做,今後最好也不需要任何人去做。
The Economist: As the global economy picks up, inflation is oddly quiescent
最近已開發各國的經濟專家都有一個疑惑,明明看到經濟強勁增長,為什麼通貨膨脹率卻出奇的低。我們可以先研究一下通貨膨脹的指標。第一項是當貨幣發行量高過需求量就會造成貨幣貶值。也就是當你錢賺多了,就會覺得一杯星巴克咖啡跟兩杯子差不多錢。或許當你月薪台幣三萬時,扣掉房租9000,扣掉冷氣費交通費3000,平均一天生活費600。一杯星巴克咖啡就佔了1/4天,兩杯就佔了半天。這就很有感。如果你是買健達出奇蛋,你要買5顆才會佔1/4。所以你買一顆或兩顆,基本上不會覺得有太大差別。一樣是漲價兩成,健達出奇蛋漲個六塊錢,你也不會覺得貴。星巴克咖啡漲了個30元,你就喝不太下第二杯了。這也是經濟學家認為,經濟繁榮之下錢會貶值的原因之一。
第二個原因是社會預期。例如當老闆認為經濟好轉時,就會給員工加薪。
第三個原因是需求量。也就是商品供應量少於需求量時,商品自然就會價格抬升。
目前看得到的數據,經濟增長同時也出現強勁通貨膨脹的是土耳其、阿根廷及埃及。明明一樣是失業率大降,經濟增長強勁的區域,例如歐盟跟加拿大,通貨膨脹卻一直不見明顯起色。已開發國家生出來的錢到哪裡去了?
我其實認為,尤其進入資訊化之後,通貨膨脹已不足以成為經濟指標。我的推測是這樣:土耳其阿根廷這一些國家,基礎建設並不好。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強大的企業支援貨物分配,也就是物流,消費者的選擇其實很有限。你能買的東西就那些,有閒錢時,你當然不介意在同一個商品多花一點錢。
但是資訊化之後,消費者會有另外一項消費動機:體驗消費。非物質消費--體驗消費--會維持多久?大概就只有一兩天。我可能會今天看一場電影,下個禮拜再去看一場電影。或者是兩天之後我開始訂閱netflix的影集,一次16個小時看到飽。
對照到過去玩電玩的經驗。過去一款電玩你可能會玩個三個月半年,直到下一次神作的出現再去買。現在呢?可能很多款遊戲疊在衣櫃還沒開。並不是不玩,而是有太多神作可以玩,等你膜拜。只是你真的不會把半年的時間分配給一個遊戲。
我認為這才是低通膨的原因。建立體驗消費的概念之後,我們想去摸一下的消費項目,遠遠超過我們賺到的錢。這很難說是貪婪。資訊化是促成這一現象很重要的原因。因為你看多了你就會去想試試。你不見得什麼都要有,但是稍微摸一下無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社會物流很差的話,消費者基本上沒什麼選擇,你的錢還是會花在一樣的小範圍。但是如果社會環境物流功能很好,甚至買的是無形的東西,網路下載就行,消費選擇變多了,你就更不可能把錢花在提高單一貨品的價格,或者是某程度上可被替代的商品,大大被轉移掉消費欲望。東西不會漲價並不是因為減少消費,因為多元化的吸引力,反而消費總量比以前資訊限制的環境之下還要高上很多。
這個過程幾乎是不可逆。把你網路切斷了之後,原本看過有更好選項的東西買不到了,你不見得就將就著看起來不新不舊的東西,更不可能明明是貳貨漲價了還買。你可能寧願就不要買。
也就是在消費模式進入多元化及個性化之後,通膨的第一跟第三項條件就很難成立。而第二項條件會在商業高度競爭之下嚴重被壓制。例如,手機遊戲產業。每天都有數十款數百款遊戲上架,但是現在平均留在手機的時間也不過3分鐘。不論是 candy crush, Angry Bird 還是 Pokemon go 都不知道自己會紅多久;或許一下子就突然失寵。現在的產業其實多數是這樣。多元化之後的替代性太高,老闆加薪的理由已經很少是覺得生意大有發展。再加上資本股東化數十年的熟成,公司利潤可能優先考量分配給股東,而不是同生共死的員工。(我並不是股份化的支持者。)另一個比較有可能的加薪原因則是提高競爭力,也就是僱用更優秀的人來做更好的產品。
當這些概念放進你的腦袋後,你還認為會有「穩定退休的工作」嗎?你認為你能想得出什麼樣的工業,能夠在多元化的環境下養單一功能的人類螺絲釘?而且那個工作不能太違反人權,要像以前 Ford 車廠那樣,每天上工裝幾個面板就下班,然後渡過25年辦理退休?雖然品管都輸 Toyota.
這個世代,能創造就不要甘於服從。並不是因為工作位階低,而是生死不由人。(TBC)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