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分享一個比爾大哥推薦的 link
洋人是怎麼看待教育的呢?他們用的是 "expose",不是 "expert at"。我覺得中文比較適切的翻譯是:潛移默化。
對於華人來說,常覺得洋人教育是養笨蛋的地方。偏偏洋人教育出了很多發明家,而學了洋人學制的華人教育狂生論文製造機。然後華人又送很多學生去比賽國際科學展,比賽數學,還把更呆的x程數學帶回亞洲。然而,人口很多又很會發文憑的亞洲,在國際學術上的突破還是屈指可數。(這時x程數學就好用了。(大誤))
讓我猜一下,如果「提早接觸程式碼」這個觀念進入亞洲會發生什麼事。恐怕是中學國小出國比賽又是冠軍,長大後專案管理人還是洋人。
華人喜歡說洋人對利益很現實,亞洲人敦厚多了。是不是真的這樣呢?我覺得「禮貌」常常把一些激流壓到海面下,而最能看到真相,最是深深受害的,常常是至親。我覺得洋人沒什麼至親,至少海外華人一致認為,跟亞洲人比起來,他們的家人間「不黏」。由於認同獨立,人我關係分清楚,他們介意的事從表相還算好分辨。華人的溫良恭儉讓,除非是像本王修養很好的人(咦?)不然血淋淋的事實大概只有身邊的人能深刻體認。
華人對小孩的壓迫及目標性,其實堪稱殘忍的地步。
所幸在文化交融的現代,有改善了一些。
從我大部份看得到的華人小孩,不管是在亞洲還是北美華人圈,童年幾乎是數字堆起來的。成績,才藝補習費,身高體重,物品貴重。
小朋友參與什麼,就要有成績亮眼。輸贏從會爬就開始了。華人小孩的成長過程,應該讀中文的都很容易想像。不如聊聊洋人小孩的日子有多混吧。
我女兒來讀幼稚園時,就是去學校唱歌,看老師表演,玩外面的翹翹板及溜滑梯,教室裡有一堆玩具,不想跟著上課可以過去玩。回家頂多帶著學校做的工藝品回來。會是什麼呢?貼貼紙,黏五穀,染色的雪人,剪報紙的照片貼個故事,看起來不像是用筆畫,也不知道是畫什麼東西的彩紙,上面有名字。
國小中學,我知道教材是少到華人家長都怕學生變笨蛋。但是常看到戶外教學,看到小孩拿蛋糕還是小飾品出來賣,用以贊助公益活動,偶爾在書店看到家家長參考的教材,應該是華人圈指的活動書。聽過小孩回家作業是自己研究喜歡的主題。跟朋友組小組及發表。
成績怎麼打會公平?不可能公平。但是小孩也不是因為成品多精緻而拿到比別人多很多分。除了小朋友看不起老師不交作業,找麻煩,不然評分等級都差不了太多。沒什麼競爭,不怎麼長進。
但是他們有近乎無限的嚐試機會。
教授曾跟我說,這裡的學生不是白痴就是天才。我一直覺得如果是白痴,父母八成也是白痴來著...(不重視/不懂教育)。如果是天才,在充份給予自由的環境,很有機會出現天才。
台灣如果要出現天才,他得先寫得完學校的作業及補習後,還沒有被逼著早睡才會聰明,才有可能有那麼一點點可以拓展自己好奇心的時間。
華人就是這麼怕自己的小孩比不上一般人,所以削掉所有的優勢,去成為一般人。
這樣的揠苗助長,不止發生在自己的小孩,也發生在成人,別人身上。想起我曾經寫過一篇...
"當我們著重於修正成別人要的模樣,往往只是變得跟別人一樣" --飛翔的羽翼: 所謂的美好
所謂的教育,應該是幫助小孩發現自己的天份,而不是創造一堆對考試失去信心的大眾。
我覺得這就是洋人的"expose(沈浸)"與華人的"expert at(熟練)"最根本的不同。洋人對於小孩,想促成他們的可能性。華人對於小孩,想要他們贏。
很喜歡五月天的歌,他們可以把血淋淋的事實用溫柔的方式提醒大家。這首歌的曲很可愛。而訴說的沈重,是我在很多華人的成長歷程看得見的現實。
對於小孩,不論是對自己的小孩還是別人的,希望能給予生命的體會,多一點包容,多給一點愛,盡量少去評斷優劣。不要指責小孩有多皮,多髒,多丟臉,多不聽話。保護他們,讓他們發現自己。這樣會不會寵壞小孩呢?
所謂的溺愛,不是給小孩自由,而是免除小孩犯錯後的責任。
我們可以為最愛做任何事,就是無法幫他過他會快樂的日子。唯有他找得到,看得見自己與自己的快樂與喜好,我們才能放心,當我們必須放手的那一天,他會不會過得好。
綻放生命中耀眼的部份,遠勝過一堆無關痛癢的完美。
洋人是怎麼看待教育的呢?他們用的是 "expose",不是 "expert at"。我覺得中文比較適切的翻譯是:潛移默化。
對於華人來說,常覺得洋人教育是養笨蛋的地方。偏偏洋人教育出了很多發明家,而學了洋人學制的華人教育狂生論文製造機。然後華人又送很多學生去比賽國際科學展,比賽數學,還把更呆的x程數學帶回亞洲。然而,人口很多又很會發文憑的亞洲,在國際學術上的突破還是屈指可數。(這時x程數學就好用了。(大誤))
讓我猜一下,如果「提早接觸程式碼」這個觀念進入亞洲會發生什麼事。恐怕是中學國小出國比賽又是冠軍,長大後專案管理人還是洋人。
華人喜歡說洋人對利益很現實,亞洲人敦厚多了。是不是真的這樣呢?我覺得「禮貌」常常把一些激流壓到海面下,而最能看到真相,最是深深受害的,常常是至親。我覺得洋人沒什麼至親,至少海外華人一致認為,跟亞洲人比起來,他們的家人間「不黏」。由於認同獨立,人我關係分清楚,他們介意的事從表相還算好分辨。華人的溫良恭儉讓,除非是像本王修養很好的人(咦?)不然血淋淋的事實大概只有身邊的人能深刻體認。
華人對小孩的壓迫及目標性,其實堪稱殘忍的地步。
所幸在文化交融的現代,有改善了一些。
從我大部份看得到的華人小孩,不管是在亞洲還是北美華人圈,童年幾乎是數字堆起來的。成績,才藝補習費,身高體重,物品貴重。
小朋友參與什麼,就要有成績亮眼。輸贏從會爬就開始了。華人小孩的成長過程,應該讀中文的都很容易想像。不如聊聊洋人小孩的日子有多混吧。
我女兒來讀幼稚園時,就是去學校唱歌,看老師表演,玩外面的翹翹板及溜滑梯,教室裡有一堆玩具,不想跟著上課可以過去玩。回家頂多帶著學校做的工藝品回來。會是什麼呢?貼貼紙,黏五穀,染色的雪人,剪報紙的照片貼個故事,看起來不像是用筆畫,也不知道是畫什麼東西的彩紙,上面有名字。
國小中學,我知道教材是少到華人家長都怕學生變笨蛋。但是常看到戶外教學,看到小孩拿蛋糕還是小飾品出來賣,用以贊助公益活動,偶爾在書店看到家家長參考的教材,應該是華人圈指的活動書。聽過小孩回家作業是自己研究喜歡的主題。跟朋友組小組及發表。
成績怎麼打會公平?不可能公平。但是小孩也不是因為成品多精緻而拿到比別人多很多分。除了小朋友看不起老師不交作業,找麻煩,不然評分等級都差不了太多。沒什麼競爭,不怎麼長進。
但是他們有近乎無限的嚐試機會。
教授曾跟我說,這裡的學生不是白痴就是天才。我一直覺得如果是白痴,父母八成也是白痴來著...(不重視/不懂教育)。如果是天才,在充份給予自由的環境,很有機會出現天才。
台灣如果要出現天才,他得先寫得完學校的作業及補習後,還沒有被逼著早睡才會聰明,才有可能有那麼一點點可以拓展自己好奇心的時間。
華人就是這麼怕自己的小孩比不上一般人,所以削掉所有的優勢,去成為一般人。
這樣的揠苗助長,不止發生在自己的小孩,也發生在成人,別人身上。想起我曾經寫過一篇...
"當我們著重於修正成別人要的模樣,往往只是變得跟別人一樣" --飛翔的羽翼: 所謂的美好
所謂的教育,應該是幫助小孩發現自己的天份,而不是創造一堆對考試失去信心的大眾。
我覺得這就是洋人的"expose(沈浸)"與華人的"expert at(熟練)"最根本的不同。洋人對於小孩,想促成他們的可能性。華人對於小孩,想要他們贏。
"世界如果平的 為何人們 都要往上爬
活著不是贏家 就是輸家 你敢輸掉嗎"
-- 五月天<三個傻瓜>
很喜歡五月天的歌,他們可以把血淋淋的事實用溫柔的方式提醒大家。這首歌的曲很可愛。而訴說的沈重,是我在很多華人的成長歷程看得見的現實。
對於小孩,不論是對自己的小孩還是別人的,希望能給予生命的體會,多一點包容,多給一點愛,盡量少去評斷優劣。不要指責小孩有多皮,多髒,多丟臉,多不聽話。保護他們,讓他們發現自己。這樣會不會寵壞小孩呢?
所謂的溺愛,不是給小孩自由,而是免除小孩犯錯後的責任。
我們可以為最愛做任何事,就是無法幫他過他會快樂的日子。唯有他找得到,看得見自己與自己的快樂與喜好,我們才能放心,當我們必須放手的那一天,他會不會過得好。
綻放生命中耀眼的部份,遠勝過一堆無關痛癢的完美。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