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森》陳樂融/關於吳宗憲金鐘一席談
讀了一篇有意思的綜合評論,談跨國產業加入愛國元素大概就走不到哪裡去。偏偏台灣對中國很難不涉及政治……。我對中國的監控覺得很感冒,對於習近平倒是沒有太差的印象。中國有自己的內政問題﹐統治者本來就不需要對外國政治經濟有多善良(參考:德國梅克爾對敘利亞難民的同情……)習近平並不是鷹派別倒是件很明確的事。
我覺得台灣藝人去中國工作是件好事,有機會去就去。台灣是培養藝人的好地方,而且台灣靠自己的居民養不活那麼多藝人,創意產業並不像代工業,可以限定在最低人數就能搞得起來。創意跟大部份的創業一樣,必需擠進很多人,磨出一些菁華,卻沒有太大的複製可能。也跟大部份的創業一樣,一個成功,可以養活整個參與系統。(台灣太把藝人當玩偶消耗,那些單獨闖出門面的也會如同他的奮鬥過程,帶不動不管他死活的任何周邊產業。倒也不是不感激,而是過去經歷的環境沒有成長能力。你去幫他,把錢把機會給他,他也只像中樂透一樣,不知道自己是做了什麼成就了一個成功,自然也就不懂得投資,輕易分掉揮霍掉。)中國社會反而需要很多藝人安定民心,偏偏他們的藝人沒有太多的自主意識的自由因而養不太起來。台灣的藝人到中國不能太干擾他們的內政。基本上我認為這樣的分工是雙贏策略。
就算如此﹐我對吳宗憲提出來的對比還是很有意見。百度查不到跟中國政治宣傳有牴觸的真相。中國人偏向相信華人不適合民主﹐(台灣支持獨裁的目前也是滿多﹐不過台灣正在證明整個亞洲區還是有可能走向民主人權普世價值。)中國網路的情色腥羶,以加拿大居民的角度來講其實蠻超過……。你可能會覺得 美國電影有那麼多金權跟那麼多床戲,但是在普及範圍走偏鋒的程度,可能是中國的網路資訊還比較嚴重……。)中國的優酷和美國的YouTube對比大概是上述程度。至於微博,中國是以法令公佈,可以監控言論,還可以查你的朋友圈。所以我不太能理解吳宗憲所提出來的對比到底應該要怎麼比……。
讀了一篇有意思的綜合評論,談跨國產業加入愛國元素大概就走不到哪裡去。偏偏台灣對中國很難不涉及政治……。我對中國的監控覺得很感冒,對於習近平倒是沒有太差的印象。中國有自己的內政問題﹐統治者本來就不需要對外國政治經濟有多善良(參考:德國梅克爾對敘利亞難民的同情……)習近平並不是鷹派別倒是件很明確的事。
我覺得台灣藝人去中國工作是件好事,有機會去就去。台灣是培養藝人的好地方,而且台灣靠自己的居民養不活那麼多藝人,創意產業並不像代工業,可以限定在最低人數就能搞得起來。創意跟大部份的創業一樣,必需擠進很多人,磨出一些菁華,卻沒有太大的複製可能。也跟大部份的創業一樣,一個成功,可以養活整個參與系統。(台灣太把藝人當玩偶消耗,那些單獨闖出門面的也會如同他的奮鬥過程,帶不動不管他死活的任何周邊產業。倒也不是不感激,而是過去經歷的環境沒有成長能力。你去幫他,把錢把機會給他,他也只像中樂透一樣,不知道自己是做了什麼成就了一個成功,自然也就不懂得投資,輕易分掉揮霍掉。)中國社會反而需要很多藝人安定民心,偏偏他們的藝人沒有太多的自主意識的自由因而養不太起來。台灣的藝人到中國不能太干擾他們的內政。基本上我認為這樣的分工是雙贏策略。
就算如此﹐我對吳宗憲提出來的對比還是很有意見。百度查不到跟中國政治宣傳有牴觸的真相。中國人偏向相信華人不適合民主﹐(台灣支持獨裁的目前也是滿多﹐不過台灣正在證明整個亞洲區還是有可能走向民主人權普世價值。)中國網路的情色腥羶,以加拿大居民的角度來講其實蠻超過……。你可能會覺得 美國電影有那麼多金權跟那麼多床戲,但是在普及範圍走偏鋒的程度,可能是中國的網路資訊還比較嚴重……。)中國的優酷和美國的YouTube對比大概是上述程度。至於微博,中國是以法令公佈,可以監控言論,還可以查你的朋友圈。所以我不太能理解吳宗憲所提出來的對比到底應該要怎麼比……。
光是政治當然吃不飽。我很贊同入境隨俗。台灣人去大陸工作就乖乖當自己是客人。你還真沒必要去別人家宣誓自己的獨立。你當那裡是你家嗎?你自己上班賺錢,不用去隔壁碴人家的家具說自己靠自己活下來吧……。有多媽寶那麼需要找認同?出門在外自己還是多小心點,台灣很多穆斯林還不是找不到禮拜堂……。中國的言論控管也不會管道你回家跟爸媽講什麼。公眾人物能被查到的公開談話本來就容易被造謠生事,不要說中國會挖出來剿滅﹐台灣極獨派要逼大家同歸於盡的也是有。
UDN》馬雲牽手史蒂芬史匹柏 進軍好萊塢
馬雲投資 Steven Spielberg 的影視產業,其實主要原因是政府支持。中國對於外資進入中國其實有很強的保護政策。早期他們缺技術的時候很歡迎投資。漸漸中國限制外資企業必須與中資合作。如今更加限縮言論自由相關產業,沒有中資投資的國外製片不見得能夠賣到中國來。其實這也是中國近年來的國際貿易方針,賣市場。早期中國有廉價勞工可以賣廉價產品,基於中國對本國人的保護政策薪資上漲,同時也抵消國外對中國廉價傾銷的抗議。如今中國改為販賣自己的消費力。其實兩岸比較起來,我會覺得,中國政府,比起來台灣轉趨養老的政權,更照顧老百姓。以其要說台灣一直被中國打壓,台灣長期以來,不同立場的政權,把財閥樁角當血管﹐人民視為魚肉﹐而不是需要推動及照顧的對象,好像才是更嚴重的問題 。
中國政府開始懂得玩國際大國策略之後,台灣先天體質本來就不適合跟中國比。單就阿里影視的投資來看﹐這個契約的成功就不單是馬雲的中國企業有多少錢的問題,而是影片賣進中國可以賺多少錢。也就是說,台灣就算有錢可以投資美國的影視產業,賣來台灣也沒有賺頭。中國並不是沒有想統治過台灣的媒體產業,但是台灣絕對不買帳,中國也很難不操縱。所以這一個案例對台灣來說完全沒有參考價值。不過也是觀察鄰居政經產業發展的好線索 。
國外產業進入中國的優勢是他的聲望,這個還蠻確定台灣沒有。有足夠的聲望,所以很容易對中國進行全國性的宣傳。若沒有足夠的聲望,就必須深入各區進行地方性的宣傳。地方性的宣傳對文化不同的國外產業非常困難。算是台灣比較做得到,卻也是不得不做的方法。相較於國外不同文化的藝人,台灣人到當地逐步建立起來的聲望,才真的在中國這塊土地可長可久。到這一部份我就比較不認為是錢賺多少的問題。而是同樣講能夠互通的語言,你也會希望,能夠互惠的話,對方也能有比較好的生活。情感非關政治,而中國那樣的地方,人民比較容易被掌控他們生死的政治權力所左右。但是走到正常生活範疇,撇開連自己國人都會有爭執的政治及信仰,人與人之間不需要有仇恨。民間交流上,我覺得是身為民主國家的台灣需要有更高的雅量。
自由本來就該寬容侷限。就像再窮的大人也該包容再怎麼樣鴨霸何不食肉糜的小孩。雖然這麼講,對岸的知識份子八成會很不爽。一樣有夠大雅量會理解確實有差距,就算是野孩子與後宮子息的理解。
以下是台灣發展得好的產業共生案例: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