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加拿大總理簽了國內各省的減碳條約。
同時,減少醫療補助。加拿大人都很高興嗎?當然沒有。就像上次寫第一篇奇幻故事,食人族是守法的人,卻不是聖人。加拿大當然不像米x吃人肉,但也不是聖人。
同時,減少醫療補助。加拿大人都很高興嗎?當然沒有。就像上次寫第一篇奇幻故事,食人族是守法的人,卻不是聖人。加拿大當然不像米x吃人肉,但也不是聖人。
目前暖氣運輸大多是使用多年已經鋪好的油氣管線。油氣併漲,對加拿大來說一定很痛苦。這裡就想一下該怎麼執行。我也不喜歡自己住的環境基本生活價格上漲。如果你忍受漲價,就是生活落入困難,也沒達成改善環境的初衷,整個計畫就是擾民。如果不想「被擾民(?)」,需要做出連根拔起的重大改變,就是停用油氣管。
發展再生能源發電是一定的。再生能源未必得像發電廠那樣只能由大資本蓋一個廠來發電。例如美國有些地區也在居住區發展太陽能集電。如果能源轉換效能好,也許你住海邊可以用小朋友手上舉的風車蒐集電力,不用架那麼大台風力發電機。也許你住溫泉區,晚上沒遊客時就可以到地熱區插針蒐集電力。也許演唱會可以把消音牆拿來轉換能源蒐集電力。誰知道行不行呢?科技之前要有想像力。大家都能幫忙的事,才更有可能成功。
長期以來,我都覺得電池的進步太慢。從零到一是很困難的過程,材料科學應該各國都有設法做研究,(啊加拿大的國家研究院曾經消失過...,)需要儲放電更快,儲量更大質更輕更安全耐衝撞的材質。(其實這蠻難的,我覺得。因為能量濃縮在同一處,就是炸彈。加油站起火,最怕是燒到儲存槽的延伸管線,是吧。)
如果要減除油管,也許家中加裝太陽能板及電池是常見方案,我覺得更好的方案是跟蓋油管一樣,在城郊蓋集電廠,就像目前在城內都會有座變電所一樣。變電所是來自發電廠的電力暫存處。並不重其儲電功能。取代油管的集電廠就需要扛很重的儲電功能。它在目前技術安全的考量上,可能不能一次蓋很大,而是會像無線通訊基地台,四處座落。
集電廠的電線需要雙向,也就是需要充電放電量表。鋪到城市的線全部都需要雙向。如果有願意參加集電計畫的建物,就由集電廠向建物買電,集電廠的買電價一定會比賣電價低不少,因為電池才真是持續花錢會貴到的地方。太陽能板的確是生產者,但是電如果沒有存,就跟所有能量一樣,沒有實用價值。集電廠之間可以彼此調電,(雖然調電就有流失風險,智慧電網就能起很大的功用。)指定一集電所跟發電廠串聯。這樣的架構下,電力應該有可能取代天然氣管的暖氣系統。無論是可行性還是價格。而且還可以降低發電廠的工作量。
集電廠可以協助郊區除去石油天然氣管線的問題。而且郊區建築應該比城市建築更能擔起儲電工作。我是覺得廣設這種集電廠,應該可以快速降低石化漲價的民怨。跟 airbnb一樣,把產電獲利機會也分給人民。雙向電流及智慧電網這類新架構被發展出來,可以算是奠基未來城市的重要進展。
建物保暖方面,印象中瑞典及荷蘭早在數年前就有建物管線計畫,把產業排出的熱量轉給住宅區。至於在降溫方面,也有地底水循環的設計。單一家庭做一套會貴,但是集體縱效好。在暖氣共用方面,我覺得溫哥華有些新房子是不好的,便宜的公寓或貴的公寓都有。比較不願意做暖氣共用系統。反而是配置單戶的電熱汽缸。這也許是各戶電費會比較好算,我懷疑是華人主導的建案,因為老公寓多是共用管線。建物內管線設計得好的話,做到以戶計量及每戶各個房間內的開關閥,應該是有可能的。共用鍋爐的保溫材質及加熱效能都會比個人戶好很多。
但是這種熱能轉送都市架構,大概只能在人口密集處實現。熱能是即時發散的能源,無法儲存。以亞洲生活方式來說,或者加拿大北部城鎮,也是喜歡人群住一起。沒有那麼喜歡住郊區。冬天斷水電就要死了.......。
停用油管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運輸。儲放電的效能目前還是很低。電動車的出現目前只能解決個人移動的問題,還不像能解決貨運問題。尤其郊區長程。
減少使用車輛進而減少石油,可能方案應該就是之前經濟學人提的 uber 自駕車。如果自駕車技術越來越成熟,你想要開車,車就自己開到你家樓下,你也不用自己買車了。加上大眾運輸系統,例如捷運也是使用電力,共享經濟可以大大削減石油的使用量。
不自己買車有很大的好處,不用維修,不佔空間。肇事紀錄轉到個人,(印象中台灣肇事責任紀錄在車上?)自駕車可以解決大眾交通使用時機及地點的不方便。對於擁擠的城市,自駕車也可以降低停車空間的需求。
其實隨意唬爛一下,也覺得不用石油的世界好像也不錯。
我用電量才大...。
我一點也不懷念過去,未來才好玩~。(不過也得有人要一起玩...... 大家都顧影自憐就沒得玩了....。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