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不單單是人數問題

動手時還不確定主要內容,我猜可能是狂想曲類吧。我寫作業有點其它的理由。昨天看到這個 post:


這場對談在媒體曝光極高,在我的臉書上也很多人討論,但放在youtube上目前僅15000多人看過。這對我來說也是個訊號,關於媒體放大某些事和真正網路上發生的事情,其實有很大的溝。 沒去現場的我,樂意很方便地聆聽李安導演的動人自剖。但這支全程影片只到本周五1200就下架,請大家把握了。
樂融陳貼上了 2016年10月5日




引文引起我蠻大的興趣。這場談話我直接等直播,看到快彌留。我對名人訪談蠻有興趣,不然我是不太看電視的。完娛轉網路之後,我盡量報成每集都看的目標。是的...就是這麼難.....我連每天拿一小時看都做不太到。

為什麼我是看完娛不是看太陽的後裔奴隸傳(?)什麼的?我想大概是因為(連自己也不太確定)完娛有跟拍行程。我很喜歡看別人平常做什麼,工作做什麼(偷窺狂)(大誤)(聽說讀心理學的多多少少會這樣...)(雖然不讀心理學的也有很多變態...)從一個人的日常行程可以看到他的個性,而不只是他在媒體前必需表現的樣子。

的確,只要有鏡頭照,就不可能是最爛的模樣,我也不想看什麼最爛的模樣,我自己演還更真實。從一些普通的應對,就可以看到這個人重視的是什麼,他是以什麼眼光看世界。現在素人興起的直播時代,有些藝人也得學一些小心眼表現出來給人看。搞不好根本不在意,但是要生一些小習慣讓人看起來更真實。例如我平常就是愛讀文,你拿屎來給我吃也許我也吃不出來。但是直播這種無聊事對自己的形象一點也沒幫助,(os: 不,吃屎很立體!)灌咖啡大概就很生活化。你看,(割!)血都咖啡色的。(大誤)
(不小心就離題了...)藝人選了什麼來加深觀眾的印象,也呈現了他的觀點。基本上我覺得生活化很多細小的決定都展現了性格,跟拍很花時間,也很浪費時數(以前下底片),但確實可以反應人性。

李安是很特別的人,看訪談的同時也可以順便觀察客座主持人。(<--真的有偷窺狂)

回到引文。我覺得訪談「曝光度極高」,大概是廣告打得好。例如川普也曝光度極高,NYT倒是寫了篇好笑的,“We may soon have more books on black Republicans than actual black Republican voters." (viaThe New York Times Books) 雖然入場券賣完就可以不用廣告了,大概是基於社會責任,天下雜誌還是放在網上完整播出。如果我有錢有閒,想不想去跟李安要簽名喔?想檽。如果我是電影或軟硬體產業老闆,更想溜。要不來聊一下米國哪些單位覺得新拍攝手法好?有哪些電影院聯絡上了?要是產業相關的話,李安真是個寶啊~~。

「網路跟現實不同」。我其實覺得傳媒曝光度是廣告,這樣說來,現實是不是真那麼紅透半邊天,還是很可疑的。就像有線電視收視率都是猜的。網路點閱數搞不好有點準,至少即時人數準,眼球在不在難說。總比電話調查算概率來得準確很多。

如果真的陳樂融(抱歉失敬)身邊的人全都談李安(我沒禮貌習慣了真不好意思),不過我直覺台灣沒那麼多人關心電影產業。不然也不會電影戲劇雙落。政治名嘴流言酸民鏘鏘滾。而 youtube 的直播及回放人數大概才是比較接近真實比例。

如果不算在影視上,李安的訪談也可以算在名人傳記上。也就是影視圈加名人效應加起來人數就那樣,這就有點悲涼了......。這部份看起來是「自學意願低落」。情況堪比過去一則調查,mook 風潮剛起時,美國數車知名大學把課程教學上傳,免費分享給眾人點閱。(就算現在,學校邀請名人為畢業生演講,也都會放到網路上作為學校宣傳。)如果不能拿到文憑,有多少人對名校課程有興趣?

Bingo! 就是這樣。

mook 課程做得好的,還是很多人看。天下雜誌的李安訪談,不論是長期辦訪談的能力還是名人效應下,都是很指標性的座談會。它呈現的人數,恐怕就是台灣人(or 東亞中文人口)的自學意願。
這樣的結果是蠻憂傷的。而且不只是看不看電影的問題。而是怠墯。

其實我不能把對此沒興趣的人說他們是怠惰。不過我真的認為「凡事沒興趣」是個大問題。

另一個類似的題目是傑米鹿考慮引退。

和大家分享一下近況。#文長慎入 其實這兩個月我有點低潮,有點職業倦怠,平時也沒特別說,該寫的該訪的我還是會去做。自己的狀態我也不會特別提到,這低潮的原因是,原訂我在yahoo x SV音樂上的專欄,只合作到這個月底。沒錯,到10月底而已,...
傑米鹿貼上了 2016年10月5日


如果傑米鹿是真的喜歡寫音樂評論,即使做別的事也抽點時間繼續下去。目前看來這是有可能的途徑。在科技衝擊下,音樂轉生了;其它的還未定。雖然我不相信「棚下站久了就是你的」,但是你繼續做,你的成長會帶出你的獨特性,這才是別人贏不過你的地方。成就得靠磨練,很不巧,現在的你並不是別人一出音樂就找你寫評論的地位。也就是還需要成長的意思。

世上很少有什麼不做會死的事,通常是不做點「別的」才真的會死。(如果真有不做會死的情況,大概得感謝老天爺讓你的天賦多活幾天。)但是,如果你有可能自我成長,大概只有可能在自己喜歡的範圍之下。你做不喜歡無所謂的事,都會看不出成長的方向。聽別人的,也只是跟著迷茫的魚群搶食餌。當你真的很努力,游到第一個了,你就會知道未知的前方是什麼方向嗎?除非你做到愛上了奔向頂尖,無所謂的事,不可能會贏。據我觀察,遊記食記也是一堆素人在拼命。還有些為了曝光率賣奶(?)賣小孩(誤)。去試試不是什麼壞事,可以拓寬視野,幫助你以後的思考及評判;但是每一行都有瓶頸就是了。

傑米鹿跟李安訪談及我想聊的完娛,我想聊的其實是他們本身努力以外的事,應該也可以從主持部份把那些弱勢扛下來。就是,名人不夠力時該怎麼辦。
下一篇再寫狂想曲。(上次好像就有一篇頓了一下完全消失了.....現在完全想不起來要寫什麼。希望稍晚記得回魂寫....。)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假病人

讀到這篇覺得蠻有意思~。 天下》 將自己的不幸歸咎他人,最是不幸 from

軟陶

前陣子一直想做一件事,(好吧,我隨時都想做很多事....,)最近家裡施工,本來預估有一天要看家,我跟不熟的人常常是很沒話,為了避免跟施工隊沈漠對望的尷尬,提早把材料買了。施工日變手工日。 說起來施工這件事也是一波三折,最後施工隊第二天沒來,由於睡眠不足,整個變成大半夜才動手...。 材料是 Fimo 軟陶。不太清楚台灣是不是買得到,因為軟陶在攝氏 32度以上開始凝結,對台灣商店是蠻不利的情況。Fimo (我在這裡買的 Deserre> Fimo ) 比我想像的硬,最後還是出動了壓麵機。(沒錯...就是我拿來做餅乾的機器.....。擦乾淨就沒事了,對吧...。)

因為性別歧視

為什麼 Sophie 常常會被挑出來罵? 因為性別歧視。而罵她的不只男性,還有女性。就像美國也有不少女性會投票給對待女人如牲畜的川普。 那些責罵 Sophie 的人,並沒有想知道她在 instagram 上到底表達了什麼。 Spohie 寫的是:「感謝一路上支持女人的人。」對她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她的伴侶。就算是瞎子也看得出來。 Justin Trudeau 是女權主義者,所以他盡力支持妻子去達成她想要的成就。 陌生人幫助你,你不會感謝嗎?因為幫助你的人是你的伴侶,你就不感謝了嗎?